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文章举重若轻,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先生的幽默技巧。  相似文献   

2.
“幽默”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殉兮杳杳,孔静幽默”。这里的“幽默”,指的是“寂静无声”。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在英文中是Humor或Humour,法文是Humour,德文是Humor,可见他们是原出一处的。“幽默”是林语堂在上世纪20年代从英文Humour翻译过来的,最早见于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从此,“幽默”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幽默”的译名一出现就引起了争议。首先是鲁迅先生觉得不妥当,认为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陈望道先生拟改译成“油滑”,但不够确切,又给人以轻浮之感。李青崖先生主张改译为“语妙”,但“语…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其文章中渗透出来的主题意蕴也是异彩纷呈。《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化特性和强烈思政元素的一篇杂文,也是鲁迅先生杂文中形象化说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试图将《拿来主义》进行文本分析,以期探寻本文中有关民族大义的文化观,从中提炼出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套用"议论文"的教学解读来分析《拿来主义》是很难帮助学生认识这篇杂文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实际在教什么"上,笔者把它定在深入浅出地体悟"刀笔"和"笑笔"上,因为《拿来主义》姓"杂"性"辣",是作为"黑夜的斗士"的鲁迅风格的体现,也是杂文的特点体现: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从细小的生活中看出大问题,得到大发现。全文借"刀"笔和"笑"笔,分析言语智慧,探究行文魅力。  相似文献   

5.
谢森 《文教资料》2010,(15):8-10
“拿来主义”一词出自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七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运用它对待古今中外文化遗产,它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科学理论;它的内涵充满着深刻的哲理性,使用者要正确把握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掌控拿来主义的精魂,与时俱进,不断刷新,使之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正>“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个词汇,源于他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文中所提出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的态度和原则,无  相似文献   

7.
《拿来主义》的教学设想庞晓丽《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奉行的卖国主义政策,针对封建复古主义和卖国来荣的“全盘西化”的主张,针对左翼文艺队伍中存在的是否继承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混乱思想,运用辩证...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有这样一句话:“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这是鲁迅先生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错误态度(即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时而言的。其论理的深刻精辟,设喻的贴切生动,语言的犀利幽默,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9.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一篇针砭时弊的杂文,有着缜密的逻辑思路.为着论辩的需要,鲁迅先生时进时退,有如兵法上的诱敌深入,几经回环,便将论敌置于一目了然的无可退让之地.因而执教《拿来主义》,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文思的好处,便成为教学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
杨大忠 《教学月刊》2015,(Z1):86-88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鉴于其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拿来主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从没有改变,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内容艰深难懂,加上近代与当代文化的差异,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有些已经被清除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友邦惊诧”论》等,其中,《拿来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  相似文献   

11.
《中文自修》2009,(9):52-52
鲁迅先生曾经以一篇《拿来主义》疾呼“拿来”,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同学们都知道,但有没有发现,鲁迅先生的文题也非常好,光读鲁迅先生的文题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阿Q正传》《拿来主义》《药》《祝福》《寻开心》《人生识字糊涂始》《文学与出汗》《论“他妈的”》……●《而已集》——1927年鲁迅说:“这些年我看到了很多血,然而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杂感而已。”  相似文献   

13.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该文的关联词语充分体现了先生杂文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思路的严谨与周密。  相似文献   

14.
是“文化遗产”还是“外来文化”──关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比喻的本体文小燕关于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大宅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比喻“文化遗产”,课本的预习提示也认为《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本文对《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运用了大量的预设。由于这些预设违反了逻辑规则.谬误明显,有着可笑的内容,且进行了艺术的夸张,于是形成了轻松的幽默。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9期《<拿来主义>与梅兰芳》一文,认为鲁迅先生“对梅兰芳个人的评价显然是有偏颇失妥之处的”,其理由是:“梅兰芳是近代戏曲史  相似文献   

18.
师:鲁迅的杂文具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幽默和冷峻。下面请同学把课文《拿来主义》通读一遍,大家仔细听,看能不能感觉到这一点。(一生朗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要想较好地了解《拿来主义》的讽刺艺术,就得先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讽刺观。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鉴于其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拿来主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从没有改变,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内容艰深难懂,加上近代与当代文化的差异,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有些已经被清除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友邦惊诧”论》等,其中,《拿来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近来笔者就看到刘洪海先生所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删除〈拿来主义〉》(该文刊载于《教育界》2013年第24期。以下所引刘先生的观点,皆出自此文),该文从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应当把《拿来主义》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剔除出去的原因:1.背景知识复杂,内容难懂;2.文章的观点有失偏颇;3.文章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此文看后,笔者如鲠在喉,深感当今学者有杞人忧天之嫌。故笔者不吝笔墨,与刘洪海先生唱唱反调。笔者的观点是:《拿来主义》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无可辩驳的指导意义,它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无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拿来主义》不仅不该被删除,而且应当长期保存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