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湖北省部分院校仍局限在传统的办学思路之中,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只有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才能形成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协同互动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驱动力,是深化产教融合的资源集聚力。从内在要素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专业建设上的对接性、人才培养上的有效性、师资队伍上的适应性、条件设施上的保障性、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性;从外显要素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服务行业企业发展能力、服务人才成长发展能力。对其考核评价,则可从内部控制性评价和外部考核性评价两个方面展开,两种评价方式关注重点和目标诉求应呈现差异化。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四个方面分析具体原因,提出实现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的良性互动、加强地方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联合、完善高职院校自身的内部建设和打破高职院校教师的传统观念束缚等针对性策略,令其在参与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为经济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从而达到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专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实践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主体、过程和机制等不同层面的内容,这些要素最终都归集于专业,要素的建设过程与水平最终体现在专业建设过程与水平上,所以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和主线。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办好专业,在专业的转型升级中增强内涵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外部适应上,要依据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对应社会职业带移动确定培养规格及层次目标;内部适应上,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与区域内高职院校进行专业错位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培养、合作育人。  相似文献   

5.
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其基本职能和应尽职责,但目前在管理体制、办学观念等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当前,要特别注重理顺艺术类高职院校与其他合作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和艺术类高职院校内部科研管理机制以及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提升为产业服务的能力。职业教育融入现代产业链将产生互动效应。高职教育与现代产业链要素具有关联性,从而推动高职专业建设和改革。为了促进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应建立健全政府统筹管理、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通过体制创新带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目标突出"地方性"特色;人才培养规格突出"高级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突出"社会必需"特色;办学过程突出"示范性"特色。广西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培育,应以地方特色为主要依托,以办学质量为重要保证,以"和谐高职"为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并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从找准办学方向、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凸现办学特色入手,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突出的社会服务能力,即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现状的分析,着重从机制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探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思路,提出多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投身地方建设已成必然之势。同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基于“双高计划”政策文件,通过探究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寻找出高职院校目前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从现实出发,提出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实践,从"四技服务"、专利开发、培训鉴定和学生志愿服务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社会服务内容等方面对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走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地方高职院校坚持特色发展,应以立足地方、服务区域为宗旨。在专业建设上,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在师资队伍上,与地方社会共建共享;在人才培养上,与地方企业互动合作;在校园文化上,与地方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朱蔚冰 《科教导刊》2021,(2):191-192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优质建设的主要考量要素,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做出了顶层设计.本文归纳总结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借鉴法国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有益经验,提出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对陕西省12所国家优质院校建设单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还存在服务意识不足、服务水平不强、服务范围不广等问题,并提出"转变发展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服务能力;拓宽发展思路,扩展服务范围;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树立质量文化,提升服务效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需要为地方经济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依托地方产业发展模式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因此,构建长效、合理、有生命力的产学合作教育动力机制就成为高职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此,在分析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社会服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特色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阐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以期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素来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职能,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当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从当前地方传统产业转型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技术升级"为主的渐进式转型模式和以"产品转型"为主的突变式转型模式是两种基本的转型形式,也就是说当前的转型需求并非是全面的颠覆性,而是适应性的、微调型的,如此则给高职院校参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应有的空间和地位。在政校企三个主体中,高职院校应摆脱"政府依赖"心理,刺激企业的参与热情,承担起枢纽性的主体作用。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中,高职院校应秉承优势、错位发展,以培养适应产业转型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心,介入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同时适当地参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发展。辽宁职业学院为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从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放合作办学和引入第三方评价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促进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科研是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从当前来看,地方高职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科研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高职科研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通过开展应用、开发研究,参与地方主导产业中的科技攻关,为区域主导产业中的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可以有效促进高职科研工作以及地方主导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高职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主力军。从静态及动态的视角,以生态位理论对其科研能力"态"与"势"各要素进行分析,注重其科研能力内部各个元素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个人科研生涯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