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该文在调查分析国家贫困县青海西宁市大通县金融精准扶贫现状的基础上,构建金融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利用DEA方法测算大通县金融扶贫绩效,分析大通县金融精准扶贫绩效水平及原因,进一步提出金融扶贫模式多元化、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加强金融扶贫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也面向转型及创新,金融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应当努力推动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才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对于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的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据此,本文将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普惠性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3年以来的经济金融形势说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再次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半年吃掉全年粮",潜在通胀压力积累和经济大起大落危险;宏观金融调控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噪音太多太大;银监分立体制改革使中央银行职能面临边缘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有使"三农"金融服务潜在"空心化"的危险;我国目前金融监管和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制度性缺陷。我们应根据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来制定我国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人力资本和创新水平的变化,这种促进作用呈非线性特征;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呈异质性。提出拓宽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等建议,以期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服务实体经济是数字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系统梳理相关前沿文献,发现:数字金融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将促进金融供需匹配、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进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证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创新有助于提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小微企业融资和乡村振兴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但是,数字金融缺乏有效监管也会影响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因此要完善监管体系,构建创新生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实现守正创新。最后,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从夯实基础、深化内容、改进方法、创新视角等方面提出建议。展望未来,要加大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力度,探索构建“金融元宇宙”,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互联网+创业教育"在农村精准扶贫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运用。本文从我国精准扶贫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在农村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其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个体私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重要,金融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现状却难于适应发展的要求。从金融服务的角度看,要有效地提升对个私经济的支持,首先是金融服务的观念要改进,其次是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要更新,再次是要注意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灵活性的有效统一;只有金融服务的主动,才有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体育精准扶贫是以发展体育的形式来对贫困群体进行帮扶,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扶贫模式。本文阐述了精准扶贫对体育运动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体育与精准扶贫具体实施路径,以期能够为体育精准扶贫做出一份贡献,助力贫困地区尽早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9.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作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金融创新将成为重要驱动力量。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层次高、涉及范围广、关联部门多。为了增强具体政策争取的针对性,文章在梳理天津滨海新区争取国家层面金融支持政策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有关内容,对舟山金融改革创新包括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将于2020年前完成脱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参与,高校作为人才、智力的聚集地,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具有自身的使命和担当。本文通过深刻领会习近平扶贫与高校思政工作重要论述,结合新时代高校双创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现实需求,以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对相关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职能,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互联网金融具有契合小微融资的信息数据搜集力强、高效率、低成本、普惠性优势,目前P2P模式、众筹模式以及电商金融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最流行的,是应该大力推广的解决江西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江西应适应金融发展的新形势,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和配套措施,大力引进和扶植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对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升级、实现普惠金融、金融民主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人们享受到了方便快捷。金融市场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风险。本文从心理账户和羊群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的投资行为,进而分析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和出现风险的原因,也从这个角度提出了政府和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建议和方向——应当对企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发行的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核,同时将监管重心放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行为上,引导人们的羊群行为朝着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稳健运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落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在高职金融人才培养中应探索实施金融文化育人,创新金融文化育人载体,搭建立体化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突出金融文化在学生专业成才、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就业导向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专业建设与金融文化育人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提升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产业升级指数,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水平指数,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影响还有着空间溢出效应;数字金融的发展水平使得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门槛效应;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造成间接影响。因此,发展数字金融、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仅是践行国家产业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入点可与小企业形成一种稳固的长期业务关系,这相当于在长期中"购买"了开发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的"权利",这种权利可给银行带来一系列的关系租金,其中小企业的成长租金是最重要的,它满足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以此经济思想作为理论,笔者构建了一个状态依存收益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检验了模型的存在性。因此,银企双方借助绿色金融制度可强势共享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精准扶贫路径的研究,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政策中,实现农村自己造血、生血,结合电商发展的趋势,将扶贫与电商相结合,找出农村创新发展的道路。智慧新零售是依托互联网科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进行改造,形成新型的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和现代物流深度融合的新型零售模式。  相似文献   

17.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力度有明显的提高,金融机构及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得到不断地完善,各项金融活动的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由于金融业起步晚,所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为金融环境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社区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机理研究和扶贫实践分析,认为社区教育是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是脱贫工作的重要推手。社区教育应创新扶贫模式,拓宽扶贫渠道,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实施“志智双扶”,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风貌,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实现精准脱贫,防止返贫复贫。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对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创新和电商平台方面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结算、物理网点与基本业务等方面对传统银行业提出了挑战。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传统银行业应积极发展移动金融,构建金融电商平台,变革物理网点。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地理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文章研究了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跨界融合在临沂市精准扶贫的应用,并以"互联网+生态养殖+精准扶贫"为例分析了该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以帮助其他相似区域通过这种模式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