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培养人的活动.但教育在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等三个层面分别表现出教育价值错位、精英教育模式、"管本位"和"教本位"等不利于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的几种倾向,这是导致教育活动背离其根本属性亦即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2月,盐城市教育局成立了首届名师工作室,"朱俊名师工作室"名列其中。5年来,工作室立足盐城市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围绕工作室负责人朱俊老师的"悦读教育"思想,大力开展幸福课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聚焦高效教学,探索高效课堂。工作室成员先后应邀在广东、苏州、常州、南通、徐州、泰州、淮阴、宿迁等地开设示范  相似文献   

3.
对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是教育工作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提出对于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她帮助我们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选择合乎人性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于当代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是教育工作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提出对于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她帮助我们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选择合乎人性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驯化教育是一种"制器性"教育,是一种抽掉生命本性而使人工具化、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权力技术,一般运用身体规训、权威说教、标签强化等教育形式。生成教育是一种"生长性"教育,是一种回归生命本质,使人的主体性、自然性与可能性得以弘扬的教育技术,它崇尚发现个性、尊重自由、点燃激情等教育形式。这两种教育的本质差别,在于其秉承的人性观、知识观与教学观的截然不同。训化教育使小豆豆成了问题孩子,而生长性教育又让她成为优秀孩子。  相似文献   

6.
"适合的教育"旨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优质教育,重点关注个性化教育质量。2017年,作为由江苏省教育厅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有了四梁八柱,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基本框架。2018年至今,经过学界和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适合的教育"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适合的教育"引领下,新时代江苏教育已经进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评估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让受教育者个人满意的教育.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抽象的"人民"总体可以具体化为国家和家长两个层面的实体.可以把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一个层面是人民满意的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可以分别制定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通篇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度概括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党的教育事业的新目标,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要求"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0.
韦怡 《四川教育》2020,(5):79-80
出生于教育世家的李焱,是一个为教而生、为教而来的人。她热爱教师职业,痴心教育事业。二十多年来,她携一缕淡雅清新的教育情愫,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一路追寻,一路耕耘,一路芬芳。一、以热爱为原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李老师热爱她身边的每一名学生,深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她常说:“教育就是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获得发展。”多年来,她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寻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把握高等教育的属性.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角看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争,实际上是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对教育的经济功能认识不断加深并越来越重视教育本身的经济价值的过程.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角看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之争,也正是历史上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争的延续,是教育的"上层建筑说"与"生产力说"之辩的发展与深化.它表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本身的经济价值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10年2月11日,人民教育家霍懋征老师离开了我们。她毕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教育实践,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真正的教育家是永不凋谢的。她的思想,她的实践,她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国教育的长河里,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贵教育财富,而且必将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改革的价值基础:兼论公平和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30年来的教育改革,以不断渐变的方式完成了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教育转型。教育的培养目标取向由国家、集体转向个人及私人家庭,培养"一代人"的具有共同性、集体性、民族性、理想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目标演化为个体性、私利性、竞争性、合市场性和全球性的劳动力或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追求效益和素质的教育在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社会竞争中扮演了加速器的作用;教育的公共性以"公共产品"概念为基础,以个体的教育权利诉求和机会均等为本,在标准化、普遍化的"素质"和"质量"的追求中,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内在的丰富性和整体性却在不断消减。新的历史阶段,应正视现代教育的基本矛盾,以国家、民族、个人当下和长远福祉为出发点,排除资本市场在制度上和文化上对公共教育的侵蚀,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过程中,幸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幸福地学"的过程,同时也应是"教师幸福地教"的过程。学校应多渠道、多方位地引领教师追寻教育的幸福,让教师感到幸福不断充盈在教育生活中,从而使教师的生命释放辉煌。  相似文献   

15.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是她很喜欢的一句话。她说,朱永新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让她感触很深,也引发了她内心深处对教育的不断反思。在她看来,书中朴素的道理是所有教育人应该弘扬的,也是教育界有些人已经缺失  相似文献   

16.
李剑萍 《教育研究》2012,(5):123-129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教育活动和"革命教育论"思想冲决了清末教育宗旨。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颁布了"民元教育宗旨",取代了"中体西用"亦新亦旧的清末教育宗旨,在法理上、形式上确立了现代教育宗旨。现代教育宗旨的确立蕴涵了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创新力,他反对"忠君"而超越辛亥前革命党人的"革命教育论",尊重传统而扬弃传统文化本位主义,体念教育实况而指向教育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17.
潘泉 《电大理工》2014,(2):56-57
教育发展到今天,时代在不断赋予她新的内容。"以人为本"的教学工作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尊重学生,要细致了解学生,要求教师转变"差生"意识,培养赏识意识。本文响应教育界倡导的"赏识教育",分析了"赏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课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及其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往往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对立面。过去的教育遗产被认为是讨厌的累赘,是需要抛弃的东西,也成为启蒙者所批判的对象。其实,传统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是处于一种"延传变体链"之上的。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传统不断重构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是完全背叛传统,而是不断优化传统,是承续与革新的统一。然而,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逐渐被自卑情绪所代替,他们开始怀疑自身的教育传统。自身的教育传统从"无所不能"到"一无是处"。只有尊重自己的教育传统,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启蒙。中国教育现代化既不能固守传统,亦不能抛弃传统,而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延传变体链"上重构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启蒙。  相似文献   

19.
由于"注入式"教育理念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师生之间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误以为是二者主体人格上的不平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简单地从属权威和方法单一地灌输,其后果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化.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不断生成和建构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教育的主宰者,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应与学生的思想共舞.在新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平等、对话、沟通、理解"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心理机制,因而这一理论在该领域具有适用性。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该批判地借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在舆论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沉默"现象,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