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学”者诺曼.莱文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漠视人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根本对立。文章对莱文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础上论证了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从"马恩对立论"透视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责难,文章针对他们的主要观点进行批驳并阐述马克思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揭示出自然辩证法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重点讲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辩证法成为我国的一个学科。现在有的改称“科学哲学”或“科技哲学”,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当然应该说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发展了,科学哲学自然也要跟着发展。而恩格斯所揭示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术思想领域的著名刊物《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已走过了2 0年的历程。2 0年筚路蓝缕,化育学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对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她2 0华诞来临之际,笔者想谈谈对刊物“自然辩证法理论”栏目的一点感想。笔者认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最具特色的栏目是“自然辩证法理论”栏目。说这个栏目最具特色乃是因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辩证法”一词就一直处于被解构的状态,主张把“自然辩证法”肢解为“科技哲学”、“科技史学”和“科技社会学”等规范性学科、主张以这些学科取而代之并进而主张取消“自然辩…  相似文献   

5.
直观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称谓。直观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固有的”,意味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是原本就有的,而且是完整的、已经完成了的。因此,人认识的任务就是“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把握这种本质或规律。马克思不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他批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目的正是要纠正它的主要缺点,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认识论原则,即实践的原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一种感性活动,马克思突出和强调实践,既从根本上改变了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的本义是对话 ,是有“人”的。自然辩证法的本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于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自然辩证法必须以一种反思的姿态走出近代知识论传统 ,开展人与自然的深层对话 ,从而步入发展的研究。这是比科学技术学视野广阔的领域。科学技术学作为新的范式和生长点 ,在自然辩证法的旗帜下会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理论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视角看科学发展观宋海龙①自然选择的迷雾彭新武①从“马恩对立论”透视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袁方①科学的问题谢鸿昆①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论困境及其症结孙道进①语境的逃离与重建——从实用主义观点看环境伦理的话语建构姬志闯①近现代科技革命与传统思维方式博弈论萧成勇②“科学伦理”研究范式的转换谈际尊②解读信用理念形上原理及其伦理意涵的道德生态陈绪新②公共健康实践的伦理原则探析史军②环境物的“内在价值”——第三种思路曾小五②从生物多样性走向文化多样性盖光②“自然”何以“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从其产生以来,自然界是否存在客观辩证法问题一直是争议的核心。辩证法概念发展的一般哲学史含义同德国古典哲学的特殊转义是造成自然辩证法概念理解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哲学史背景下对辩证法概念进行文本学考察,是判别自然辩证法概念真实含义及其合理性的最可靠依据,是深入进行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前提,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完整性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数学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当代数学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象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的本质在于研究一些独立的个体对象,结构主义主张数学本质的核心是抽象结构。语境论在阐明传统解释存在缺陷的基础上,运用语境分析对"数学本质"给予了新的解释———在形而上学层面,数学本质是概念;在数学实践层面,数学本质是开放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数学本质"本身就是一个依赖语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于自然之美都深有感受。这种美有些方面为自然和自然科学所共有,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有人也许要问,在何种程度上追求美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彭加勒是毫不含糊的。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自然的。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若是自然不美,知  相似文献   

11.
丁泽辉  方秀苇 《内江科技》2010,31(9):42-42,20
本文从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结处入手,结合实例,全面分析了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指出了辩证法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使化学的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走向理性化,从而使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地促进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建构始终沉沦于"主-奴关系"结构之中。因为从过去到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始终围绕着两种基本观点旋转:一是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是主张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无论是将人归属于自然,还是将自然归属于人,都属于人与自然的主奴关系的建构。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会将人消解于自然之中,造成自然对人的支配;认为自然是人的一部分,就会将自然消解于人之中,导致人对自然的奴役。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上看,自然既不是人的一部分,人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当人与自然世界在本质上融为一体后,关爱自然亦即关爱自己,关爱自己亦即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人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相似文献   

13.
前言哲学是世界观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体系。它研究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在比较系统的学习了《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后  相似文献   

14.
芬伯格认为传统的技术理论主要表现为工具理论和实体理论两种形式.他提出关于技术本质的历史概念,揭示出技术含有可以在不同文化情境中实现的潜能.随着重新将实践情境化,技术在它的基本方法上融合了综合的原则和步骤.在今天的工业社会中被当作是外在性的许多联系被内在化.这种技术的整体论揭示出技术发展正朝向一种根据人的需要和利害关系的宽广范围而有意识地构造的总体性.在技术上有待确定的选择范围中,道德思考必须在此其中做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马勇 《百科知识》2010,(11):53-55
陈寅恪先生在谈到历史人物研究时反复强调"同情之理解",认为对历史上的人物应该从历史背景和其政治地位上去考量其贡献和作为。其实,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陈寅恪的这些说法既合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中国传统史学"知人论世"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6.
科技是近现代国家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政治是技术问题的本质.有人不同意这种将技术问题与国家间政治问题联系起来的观点,认为技术问题本质上是财富增长问题,但历史的逻辑是:国家强盛的主要动力并不是技术和财富的增长,而是技术和财富在国家政治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7.
高策 《科学学研究》1993,11(3):7-10
科学中存在美。科学美的本质是什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认为,科学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大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感受到了创造的美,也感受到科学理论的美,这些美是语言难以描述的,它们是“最深层次的宗教感情”。但是,在本质上,科学美是和真联系在一起,因为,美的感受与理论来自自然,最终还要回到自然,接受最后的检验。同时,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它是鼓舞科学家从事科学工作的“充沛源泉”。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进步,科学美的概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18.
当我还是年轻的科学技术哲学工作者的时候 ,就知道山西大学的张家治先生创办了自然辩证法的专业刊物《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以下简称《辩证法》)。 2 0世纪 80年代初 ,自然辩证法正沐浴在科学的春天里 ,国内不少省级学会和院校都编有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刊物或学习交流之类的资料 ,它们为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初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于种种原因 ,大部分都夭折了。例如 ,河南也办了一个刊物 ,名字叫《自然辩证法论坛》 ,我们几个年轻人也曾参与编辑 ,但仅出几期 ,便就作古。但是 ,《辩证法》却像一棵幼苗 ,破土而出 ,如今已长成一棵大树。她是一面旗…  相似文献   

19.
唐燕  张军厂 《科教文汇》2010,(18):12-12,41
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坚持的是全面发展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1988年6月13日——17日兰州召开的全国中青年自然辩证法理论与应用研讨会上,52名学者会聚一堂,相互商榷,就如何以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深入搞好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自然辩证法领域存不存在危机? 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一支新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