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湖南 《成才之路》2009,(32):42-43
弘扬学生个性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强调人的鲜明个性,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的语文中的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个性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又不尽相同。在作文教学中强调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是建立于让学生得到充分而健康的发展这一基础之上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作文时,对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自由地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作文教学中文学化的倾向:要求学生作文确定中心、立意新颖、构思精巧、首尾呼应、语言精炼等,其结果造成不少学生胡缟乱造,抄袭拼凑,乃至害怕写作。严重挫伤了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从中受到限制。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写作能力可以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片面的强调共性,忽略了学生们的个性,使得作文千篇一律,不能发挥出学生们的个性,更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在新课标的作文教学目标中,强调写作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写作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个性化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3.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自主性,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使作文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没有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5.
个性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语教学中要着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因为健康鲜明的个性是儿童“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的前提。作文教学是最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然而在当前却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难写难作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压抑学生的个性发  相似文献   

6.
费静亚 《生活教育》2011,(7X):84-85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深不可测的巨大潜能,可是,当前的作文教学却过分强调共性,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闪烁出绚丽的个性光芒,我觉得应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六个解放"。  相似文献   

7.
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是问题的实质。那么,如何重视儿童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呢?一、鼓励个性化的写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采。”那么,每个丰富多采的个性所迸射出来的火花,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一篇作文的个性,主要…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能体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符合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习作是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小学生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我校的镇江市级规划课题。课题研究一年多来,我们对如何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9.
<正>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是封闭型的,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重课内亲课外,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课堂上教学手段单一,选材谋篇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小学生对作文"自主"和"自立"的心理需求,有意无意地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因而学生普遍缺乏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开放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但由于受授课制模式、教师教学艺术、学生心理态度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变为了一个模子里浇出来的产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新课程教学必须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一切为了每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糕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书写、阅读、习作等的教学中,作文教学无疑是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领域;解放个性、发展个性自然是每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想要通过多年的实践,对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为要想促使学生作文个陛化发展,一定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李宁选 《甘肃教育》2010,(13):59-59
当前作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过分强调共性,语文教师唯恐学生的作文不符合阅卷评分的标准,担忧学生的作文难得高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打破这个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桎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个性化,所以语文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李筠 《江苏教育》2000,(6):26-27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还没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作文指导过多地强调立什么中心,选什么材料和规定文章的结构、体裁等。学生往往在没有真情  相似文献   

14.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一篇习作的诞生,其中所包含的个性特征是多方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写作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文难写,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有些甚至是随意编造,无病呻吟;作文难教,常常出现教师放任自流或程式化现象。这是一个多年来困扰许多学生、教师的难题,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认为,过分强调共性,压抑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问题的实质。一个人的个性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所谓个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点,它往往受智力、兴趣、动机、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精神等因素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7.
刘玲华 《现代语文》2013,(7):123-124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得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个性。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为当前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新课程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更为中学生展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所以说,强调"确定新的学习观和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个性”,是写作的动力。“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而课堂作文教学环境,又是整个作文教学环境的中心。因此,在课堂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作文教学设计,是课堂作文教学环境的体现。好的课堂作文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一、开辟广阔空间—发展个性的前提发展需要空间,个性发展需要广阔的空间。这是由个性的多样性、丰富性决定的。如果我们真的承认个性  相似文献   

19.
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的中学生不爱写作文,抄袭、拼凑、杜撰成了学生完成作文作业的途径,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一、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缺失 就教育而论,个性化就是培养具有独特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它是教育的根本价值。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习作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新课标理念提倡“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珍惜学生独特的感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空间”。这既是作文本质特征的体现,更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