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对陕西省部分青少年使用网络的频率、一般情况,对网络的认识、主观选择,网络技术,网络诚信等问题进行调查,以通过对网络文化主体特性的分析与探索,寻找青少年主体性塑造的主要途径,探寻在网络文化活动中塑造青少年主体性的实践途径,探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青少年学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和意识形态,为塑造青少年的主体性、促进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启涛 《中国德育》2010,(5):24-25,51
在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思想更加活跃,主体性、选择性明显增长,但网络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也使青少年在思想道德上的困惑更为加剧。网络时代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而主体性道德人格正是这样一种理想人格。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自主判断、自主决定、自主行动,对于自己的选择自觉承担责任,具有德性创造能力。主体性道德人格需要主体性道德教育来塑造。  相似文献   

3.
面对网络社会中青少年道德行为失范现象,需要正视网络社会的新挑战,从倡导网络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构建网络社会青少年主体性道德教育体系、接受文化反哺、完善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立法等方面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路径上作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网民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网络文化特点出发,心理教育特别需要倡导和建构人本化或“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国网络心理文化的建设要贴近现实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氛围,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逐步形成适应本土文化的心理文化特点和网络文化模式。 我国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培养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自主性、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青少年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5.
网络生存对青少年主体性成长的影响以及教育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理宣 《教育科学》2002,18(2):28-31
主体性作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成熟的综合表现,是教育工作者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根本内容。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网络生存此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更多自由、平等,能生物形象地虚拟现实。因此,网络生存就更能使青少年实现心理上和虚拟行为的自由、独立以及对自我的观照,并锻炼网络生存主体能力。同时,网络生存的虚拟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主体性成长,为此,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青少年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青少年接受和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本文主要探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青少年接受和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世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本文主要探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道德内化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转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道德品格、道德修养的活动及过程,也是青少年学习、选择、改造和发展社会道德的过程。青少年道德内化效果最终取决于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道德自律精神、内在道德需要等,所以,应当通过确立道德内化主体、培养道德内化能力、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治精神,提高青少年道德内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在网络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对这一群体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青少年网络道德具有一般性、介质性与主体性三个方面的特征。与此相应,网络道德教育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必须从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和外部环境着手。  相似文献   

10.
李亚宁 《教育探索》2005,46(10):74-77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年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主体性的弱化,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网络角度探讨网络社会青年学生主体性的弱化,有助于我们制定法规和采取有效措施来发展和提升青年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培养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自主性、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青少年网民现代化的、真善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12.
学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青少年的亲社会人格。创造性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核心。青少年团体活动是有效的学校主体性道德教育和创造性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主体性人格是当代社会的人格类型,流行文化是影响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重要亚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指引与暗示作用,并且强化着青少年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及个人本位愿望.  相似文献   

14.
网络教学开辟了学校教育新天地,带来教师角色全方位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包容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导致学生学习行为的失控、主体文化价值观的失落、社会化进程的延缓.因此,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新形势,面对新情况,探索新方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极速发展使得网络化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流行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青少年是网络流行文化创造和使用的主体,受网络流行文化双重影响。文章旨在通过对京津冀区域的青少年做调查分析,将青少年的网络流行文化现状做更为深层次的研究,勾勒出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发展态势,对如何健全京津冀区域内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提出有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大众化普及化教育,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双主”模式的确立,为学生主体性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须从远程学习者的基本情况与特征出发,充分把握其主体性塑造的一般原则,主要内容与具体途径,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把学生锤炼成完全的主体社会的主体。这既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全国5000家青少年网站22日发出《创建绿色网上空间推进网络明建设》的倡议,倡议书希望广大青少年在网络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要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明公约》,充分发挥在网络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努力把自身塑造成为合格的网络公民。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让青少年在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道德失范的危机。从社会学角度检视,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普遍,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学校应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帮助青少年树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道德,塑造青少年的网络人格,促进网络时代道德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使青少年在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应该遵守三个基本要求,即注重主体性、立足实践性、坚持系统性;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引领、校园生态文化的渗透、社会实践的体验等途径来对新时期青少年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恶搞文化作为一种网络传播的亚文化,迎合了青少年网民的心理,加上商业助推,使得青少年成为受众主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要坚持网络文化的价值选择,创新网络管理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