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光荣历程,党的成长史就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情问题,对于深刻认识党的伟大历史功绩,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把握现实及争取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的回顾──特殊国情与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中国国情的探索,把了解和研究国情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调查研究的思想,首倡了中国革命必须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在总结中…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建党、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构建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建党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对于缅怀李大钊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推进全面...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对党认识中国国情,建立工农联盟,进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挖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思想,赋予"民彝"以新的内涵。李大钊在结合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和西方近代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民彝史观,抓住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精髓,对民众起到政治启蒙作用。李大钊的民彝史观是他早期民主政治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总结,为他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早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家和理论家、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唤醒了诸多有志青年革命的热情,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学习研究李大钊,对于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推进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良书  孙延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4):16-23,30
李大钊和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毛泽东与李大钊的交往经历,对李大钊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继承,对李大钊关于中国革命对象、动力和策略等思想的发展,是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大成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这种交往互动、代际传承和知识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必须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瞿秋白和毛泽东都对近代中国国情进行了认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从而为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先进代表,在其一生的理论求索中,使用了大量与"民"相关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为民、救民、重民、爱民的主张,形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思想。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熏染、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洗礼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几个方面对李大钊"民"思想进行理论探源,说明李大钊"民"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并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体制(以下简称多党合作制),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国家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并肩奋斗中确立起来的。毛泽东对此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和阶级状况的科学分析,奠定了多党合作制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国情是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理论前提。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阶级状况和革命的主要任务,创建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为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滨州学院学报》2020,(5):63-67
"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先驱者的初心与新时代的使命"为主题,对李大钊精神和初心使命、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李大钊思想理论、李大钊革命活动以及如何深化李大钊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必将推动李大钊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批判尊孔复古主义,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是他留下的重要精神遗产之一。李大钊虽然说过激愤之语,但总体看来,他能以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孔子,对待传统文化。今天,重温李大钊批判尊孔复古主义的论述,学习和弘扬他的批判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革命实践中铸就的大钊精神,即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是革命家,更是名重当世的学者和理论家。纵观李大钊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很深造诣,对社会各个领域问题的论说,视野宽阔,思想深刻。文章从以唯物史观引领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体系的建立、古今中外为我所用的坚定的文化自信、最早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倡导物心两面改造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用实践和研究成果促进相关学术领域发展五个方面对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进行概括和总结,从宏观的角度叙说李大钊对中国现代学术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黑暗时代,大变革的时代。血气方刚的李大钊借着北斗星光,勇敢地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大道,他是中国革命的引路人。辛亥革命后,引领反袁反督斗争,继续反帝反封建。在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李大钊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是先进的,指引走继续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道路是正确的。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引领学习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高瞻远瞩,引领中国人民走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之路,勇往直前,站在革命的最前列,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为了新中国,引领建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实际创始人之一,为党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更是信心百倍地引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他指出了革命的对象与斗争方向,不屈不挠、疾志不渝地宣传与组织人民大众为建立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在他的论著中系统地介绍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分析了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李大钊的唯物史观建立在他的信仰之上,也是他深入研究东西方历史理论的理性选择,因此他对唯物史观的史学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中外各种历史观的批评,李大钊倡导以“新史观”(唯物史观)来解释历史,指导史学研究,创造新的历史和人生。他还尝试以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和原理为指导,对中国上古社会状况、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近代思想和伦理等问题进行初步考察,以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化演进历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呈现出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化轨迹:从理论介绍到接受信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自觉;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通过革命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完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创者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时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观念,总结学革命的得失,展望新学的情景,介绍西方学的进步观念,倡导平民主义学,为中国现代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得到发展开辟了道路。李大钊是中国现代学的开创。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而作为其优秀品质在革命实践中升华的李大钊精神,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对李大钊精神的价值进行了现实解读,充分挖掘其对青年学生的启示作用,并探究了通过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把革命理论与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相结合,与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一起,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北方是李大钊的故乡,也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在这片热土上,他领导和创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发展壮大了党的队伍,领导工农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