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全民德育的必然选择。加强对社会各阶层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必须创新教育方式,采取多种宣传教育方法加强全民生态世界观教育、生态文明道德观培养和环境教育,通过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向前发展,使“环境保护”思想意识和行为根植于民众心中,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为在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人类只有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才能解决自身困境。然而,人类社会能不能突破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生态人才"是关键。通过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低碳绿色环保实践等"组合拳"策略,把高校建设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社区和社会模范,为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培养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能的"升级版人才"是我们的新责任与新使命。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创建高校生态文明是新常态下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应承担起的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作用,积极探索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人类只有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才能解决自身困境。然而,人类社会能不能突破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生态人才”是关键。通过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低碳绿色环保实践等“组合拳”策略,把高校建设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社区和社会模范,为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培养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能的“升级版人才”是我们的新责任与新使命。  相似文献   

7.
高校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中华民族将以率先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类作出新贡献.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理念.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实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力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境界、新的话语体系。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聚焦问题导向,加强综合治理与监管,不断丰富并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领域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作为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中央对于我国所处建设发展时代的新概括,也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新总结。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因此,首先要把学习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摆在学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与社会文化,人文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传载着重要的价值,致力于人、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从思想认识,管理机制,教育体系及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等方面阐明了生态文化体系架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根据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中的问题,探索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文明生态观的构建要从转变生态观念、培养环境道德情感、强化环境道德责任、注重行为指导、环境道德原则的确立等几方面入手,以满足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德育的文化支点: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大学与社会的全新关系使得传统的大学价值定位和大学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和融合,这一过程要遵循方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长期性原则,从而为大学德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文化支点。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全新型的德育理念,它不仅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进行伦理道德的评价,从而有利于人们摆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探索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是我们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绿色文明,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我们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实现其人生价值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道德素质教育中,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道德素质教育,从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道德教育对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社会的和谐具有精神支撑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环境道德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从工业文明范式的价值观向生态文明范式的价值观转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新时期全面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校园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的和谐,"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目前我校正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也应以主人公的心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并在建设校园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学术文化和社团文化中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以人文关怀为基石,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9.
杜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人的社会价值,他要求教育要尊重人性,以儿童为中心,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形成建设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用才干,通过教育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技术、有创造精神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的社会化的人,改造并创建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20.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范畴,既反映着生态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社会的伦理。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社会、生态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高校生态德育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