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先是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后工业经济”,接着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信息经济”,英国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高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定义了这种新型的经济。这些名词实际上是在逐步确立一种观念,即“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套、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简而言之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所谓“知识…  相似文献   

2.
7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先是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后工业经济”,后是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李锐70年代初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先是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后工业经济”,后是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顾名思义,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一术语的出现源于人们力图对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加以定性的尝试。托夫勒在《第三次琅潮》中用“后工业经济”来描述的经济时代,而奈斯比特则在《大趋势》中提出“信息经济”的概念。明年代中期,英国的福莱斯特在其著作《高技术社会》中提出,未来经济是一种“高技术经济”。这些对对未来经济的定性在一步步接近未来经济的实质。1990年联合国(UN)研究机构第一次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初,在国内外曾滚涌着“第三次浪潮”,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他在1980年撰写的《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的概念,按照他的分析,人类迄今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6.
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原称“法国式的社会主义”。1976年法国共产党第22次代表大会正式确定的战略目标。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法共在其行动纲领《香比尼宣言》中就有此思想萌芽。1973年法共总书记马歇在《民主的挑战》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法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并给它下了简单的定义:“民主的社会主义”。后来的22大、23大(1979年)、24大(1982年)正式全面地阐述了这一远景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是法共根据二战后的国内  相似文献   

7.
月历     
3月3日 1986年3月3日,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共同商议后联名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在党中央部署下,专家学者在一系列会议上对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论证.草拟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了对我国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8.
蔡富有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文章,评析斯大林的定义,文中提出,过去汉译的斯大林著作,将译为“民族”,是不合适的。作者在详细考察斯大林在1913年和1929年两次为所下的定义之后,指出: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文章原题为《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一文中所下的定义和补充界说,使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以后,又特别着重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问题,江泽民同志也据此提出了“有重点的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思想.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第四部分的内容就是“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认为“高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可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焦点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我国迈向新的战略目标过程中的关键战役.形势逼人,时不待我,我们梧州市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来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比较完整的“知识经济(KnowledgEconomy)”的概念是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明确表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定义了这种新型的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经济因素,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预示着在下个世纪,人类社会将出现一种新型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发展的经济,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把知识分子这一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知识分子队伍将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发挥中坚力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真正分量。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一、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80年代初,对未来经济出现了许多个人学说:一是1982年美国的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二是1983年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后工业经济”;三是19…  相似文献   

12.
李艳军 《物理教师》2007,28(1):47-47
本刊2005年第6期刊登了《谈谈“共振”的定义》一文(以下简称《谈文》),文中针对不同版本高中物理教材中对“共振”的不同定义进行了探讨,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可谓一篇较好的文章.笔者以前也对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在仔细阅读了《谈文》后,觉得文中有几处不太妥当的地方,现提出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一、与孵化器相关的几个概念1.高技术产业不是一个公认的确切概念孵化器是与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相伴而生的,其中,高技术一词可以用于对某类或某些产品、企业、产业(行业、部门、领域)等的界定,其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技术和国家贸易》中首次使用了高技术概念,1982年,日本新闻周刊发表了《日本的高技术》文集,1983年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正式收录该词并将其定义为"使用或包含尖端技术或仪器用途的技术"。在  相似文献   

14.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知识经济”的说法,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经济”首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义,这份报告认为,一个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开始兴起,即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世界上不少经济学家估计2010年左右高新产业将彻底战胜传统产业,而我国学者吴季楹认为在2030年前后将全面实现。一、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  相似文献   

15.
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社区发展的含义与目标“社区发展”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F.法林顿在1915年提出的。他在《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适合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发展”的概念。后经联合国倡导和推动,使社区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课题。联合国社会局于1955年发表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专题报告,其中对社区发展所下的定义是:“社区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经由全区人民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创造力,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1960年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与经济发展》一书认为“:社区发展是一种过程,即由人民以自己的努力与…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内容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1992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在当年联合国日的致辞中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事实。”但迄今为止,世界上人们并没有对此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这里不妨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提出的涵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这个定义基本上包括了四政治课教学2003年…  相似文献   

17.
“863”计划     
这是一项“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源于根据1986年3月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提出的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所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从世界高技术发展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出发,选择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十年制通用教材中《平面几何》第1册中,把锐角定义为“小于90°的角”,在小学数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何》(1978年3月第1版)等平几书籍中,也是这样定义的。后又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平面几何》(第1册),该书中的锐角定义为“小于直角而大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六次修改,广泛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最后在吕叔湘、张志公先生指导下定稿。应该说这是一个经过严肃认真的讨论而制订出来的方案,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起“暂拟体系”来,确是前进了一大步,把语法科学的现代化带进教学中来了。但是,从进一步改进工作的角度,我们仍然可以对它提出一些意见。一、有些概念没有定义为了进行教学,概念都需要有明确的界说,这就需要下定义,《提要》对有些概念给了定义,如“语素”,而对另一些概念则没有下定义.比如“词”和“短语”都没有定义。(“词是由语素组成的”“短语是由词组成的”,这都不是定义.)没有定义,教的人和学的人都心中无数,就不能明确判断语言单位的性质;据此编写教材也会遇到一定困难.当然,要给词和短语(特别是“词”)下个完满的定义,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但不下定义,对教师来说,却是很难接受的,因为学生必然要提出定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试析关于命题的困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读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 0 0 2年第 1~ 2期上刊发的《关于命题的困惑》一文 (以下简称《惑》文 ) ,笔者认为的确有必要明确一下关于命题的概念 .本文针对《惑》文提出的问题试给出解析于下 .1 关于命题的定义《惑》文指出 ,初中数学教材将命题定义为“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 ,而高中数学教材将命题定义为“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 .《惑》文认为“两个定义含义不同” ,并举例说“4的平方根是 2”用初中的定义容易判定为命题 ,而用高中的定义却难以下结论 .笔者认为 ,初中的定义与高中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 ,判断必有真假之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