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师大学报》编辑部: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选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其中引有“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中的一段话,编者在“注”中称“应劭,东汉末期人,著名学者、文人”。最近,一位语文教师向我提出: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一文见于何书?想阅读全文,以便加深对课文中那段引文的理解。于是,我查阅了应劭《汉官仪》  相似文献   

2.
我国游记作为山水文学之一种,虽比山水诗晚出,但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便出现了马第伯的《封禅仪记》,这篇文章虽然主要记叙的是汉光武帝刘秀登泰山举行祭祀天也的封禅礼仪,但其中有几个段落完整而形象地描述了作者攀登泰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读来真切感人。陈柱在《中国散文史》中说,两汉的写景散文“唯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为最善”。国内一些学者也据此认为:我国的山水游记起源于东汉。如果说《封  相似文献   

3.
备课资料背景·意义1982年8月29日李健吾同志写了一篇文章:《我和〈雨中登泰山〉》。文中说,作者是于“1961年7月,‘雨’中登泰山”的。《雨中登泰山》最初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11月号,后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散文特写选》第二集(1959—1961)。当时,对“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今天,继承和发扬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屡辞封禅探析燕永成封禅作为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祀典活动,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此得久佚,今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秦统一天下,秦始皇亲自登泰山封禅。西汉时,武帝又东封泰山,并...  相似文献   

5.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是新教材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登泰山记》中的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当我诱导学生讨论本文语言特点时,有学生举手:“根据有关资料(己提前印发给学生),我觉得:教材中该句的标点和《教师教学用书》‘望’义的注释都欠妥。”毛头小子,口气不小!是不是徒有狂妄呢?《登泰山记》是传统篇目,各类高校、高中教材从来都是这样标点注释的呀!我也颇感疑惑。可他阐述完毕,同学都点头称是,赞叹不已。具体内容:(1)该句教材上标点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文是:远望夕阳照耀泰安…  相似文献   

6.
“泰山封禅”源于《史记·孝武本纪》,司马迁称之为“封禅泰山”。然而这并非司马迁的本意,或为司马迁笔下生误,或为后人抄传的过程中发生笔误。“封禅泰山”在古籍中亦属罕见,只是近代人不辩真伪,将“封禅泰山”改变为“泰山封禅”较为普遍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泰山封禅”一是不能准确、完整概括“封禅”的内容,再则会轻而易举地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封、禅是同时在泰山举行。我们应尊重历史,还“封禅”以真实。  相似文献   

7.
高一册雨中登泰山【课文题解】课文的末尾写道:因为“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所以才能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又因躲过一场倾盆大雨,所以“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感到“意兴盎然”。这说的就是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课文标题《雨中登泰山师仅点...  相似文献   

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小朋友,你听过这句诗吗?这句诗来自杜甫的《望岳》,因为生动地体现了五岳之首——泰山的大气磅礴(pang bo),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内,山体雄伟,景色秀丽。春秋时期,孔子曾登上泰山,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足见泰山的豪迈、雄奇。  相似文献   

9.
课本对“岩”的三种误解周照明文言词“岩’似乎并不难理解,然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却有三误。一、将“岩岩”理解为“积石貌”。高一册《雨中登泰山》:“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这里的“岩岩”是“积石貌”吗?不是的。“泰山岩...  相似文献   

10.
王美问:《雨中登泰山》有何新意? 关于东岳泰山,远有姚鼐《登泰山记》的名篇,近有杨朔《泰山极顶》的佳作。要想写出新意,实在太难。但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独辟蹊径,富有新意。一、新的角度。像《登泰山记》、《泰山极顶》总是着眼于晴日的泰山。而《雨中登泰山》不蹈前人故辙,另辟蹊径,着眼于雨中泰山。其中:1-2节写冒雨登山,一偿宿愿。3-9节写雨中泰山,美不胜收。10-11节写独享雨趣,别有风味。特别是一些雨中奇景,别有一番情趣:虎山水库,飞瀑直泻,吼声震天;雨中登山,山溪作陪,大水漫径;悬泉高挂,百珠散玉,细雨湿身。总之.泰山雨景是“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  相似文献   

11.
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也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此文堪称游记散文的顶峰之作。一、壮志凌云的磊落胸怀泰山以雄伟壮丽及悠久的文化吸引无数的人来游览 ,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 ,有杜甫“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泰山以它崔嵬、奇峻诡峭而为五岳之首 ,历代文人骚客都选在春夏秋佳日登泰山吟咏 ,而作者却选在严冬腊月飘雪的季节。作者从京城“乘风雪 ,历齐河、长清” ,途中经历了旅程的漫长和艰辛。姚鼐当时已是四十四岁 ,并不年轻 ,穿着笨重的冬衣 ,来到泰安 ,攀上最高峰日观峰 ,如此…  相似文献   

12.
泰山文踪     
在古汉语中 ,“泰”字的第一义是“大之极” ,泰山之所以为“泰” ,主要是因其大而庄重。泰山因山势雄伟而被古人推为五岳之首 ,号称“天下第一山”。泰山之大 ,不仅在空间 ,更在其有容纳万物的博大胸襟。孔子说 :“仁者乐山” ,泰山那包容一切的胸襟 ,不正是大仁者的气象吗 ?泰山之大 ,还有尊长之意。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 ,因此首肯泰山为“五岳之尊”。因此 ,很多古代帝王封禅泰山以矜功绩。据《管子》载 ,春秋之前就有72家封泰山的。秦始皇横扫六合后 ,最隆重的一次祭礼莫过于泰山封禅。其子胡亥又于公元前 2 0 9年封泰山…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后“思考和练习”精解第一册雨中登泰山[学习要点]《雨中登泰山》写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抒写了作者雨中登临泰山的“独得之乐”。阅读这篇游记,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抓住“雨”,体会课文开头是怎样点雨的,结尾又是怎样以雨收笔的,文章中间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14.
山水游记,要把访游对象的奇观胜景再现于读者眼前,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并非易事。尤其是名山胜水,中外游者如云,妙词佳句,似乎都说尽了。号称“五岳之长”的泰山,历代帝王在此封禅祭天,骚人墨客登而吟诗作赋,远有姚鼐《登泰山记》等名篇传世,近有杨朔《泰山极顶》一类佳作夺人,要想不落窠臼,写出新景,翻出新意,颇不容易。然而读了老作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却有一股清新之感扑面而来,既受到深刻的启示,也获得了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登泰山记》中,教师教学用书将“望晚日照城郭”的“望”字解释为“远看”。配套的朗读磁带读为:“望/  相似文献   

16.
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人们说话写作常常引用古人语句。例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首段在叙述作者登泰山的宿愿时引用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个诗文句子。前者出自《孟子·尽心上》,后者出自杜甫《望岳》诗,都是说  相似文献   

17.
一、学习要点学习这篇游记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使用凝炼的语言描写景物特征的写作方法。二、自读指要 1、山水游记是以客观景物及环境为描写对象。大约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从描写景物中透露出作者的感情,但重在写景。第二种在描写景物中,又穿插写作者心情,使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揉为一体。下列文章属于哪种写法: 《小石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 2、登泰山,可记的东西很多。但作者把记叙的重点都集中在什么上?为什么要这样写? 3、句中加点的字为什么用得好?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  相似文献   

18.
刘大杰先生的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以下简称《新版》第二册),是在“四人帮”鼓吹“儒法斗争贯串两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反动论调甚嚣尘上的期间改写成的。书中全盘接受了这个臆造的公式,套用在文学史的研究上,作出了一系列错误的论断。这是由于作者对材料疏于考订而造成的吗?当然不是。看得出来,这本书在排比事实、组织体系方面,是花了一番气力的。花了气力,偏偏得到谬误的结果,只能说明它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背离了寻求真理的道路。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它的错误作一些分析,引出必要的教训,以为文学史研究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二册的文体分类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看课本的部分目录。第一册“第二单元记叙文”,包括《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等;“第五单元散文”,包括《荷塘月色》、《灯》等。第二册“第二单元记叙文”,包括《包身工》、《荷花淀》等;“第三单元记叙文”,包括《土地》、《黄山记》等;而后又列出一个“第五单元散文”,其中包括《天山景物记》、《风景谈》等。据有关介绍,全书一至四单元为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实用文部分,第五单元为  相似文献   

20.
登泰山     
“五一”长假期间,奇奇和妙妙来到了山东泰安。看到“泰安”这个词,你应该就会猜到他们来这儿干什么了——登泰山。在仙境中游历在泰山脚下,奇奇、妙妙体会到了泰山的雄伟,只见泰山绵延逶迤,通天拔地;道路两旁,开着各种各样的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