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我们实施“快乐学语文”教改实验——让读写活动成为学生的乐趣。三年来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读写互动,相得益彰。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轻松读,随意写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读写实践观”,指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以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基于叶圣陶的“读写实践观”,教师可以运用“一主多翼”的阅读教学法,通过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整合等途径开展阅读、写作教学实践。这样,教师就能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读写分离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何在此阶段养成爱写、想写、乐写的优良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读写结合的几种有效策略。一、借用教材,掌握写法,做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内涵就是要在“读中学写”“读后练写”。这说明读是写的基础,大量的阅读对于写作来说很重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写好文章非常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阅读和写作总量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决定性因素;第二,教学方法上“问答式”、“解剖式”充斥课堂,教师在“演戏”,学生当“看客”,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得不到落实。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实验,历时三年,成效显著。一、教改起点1992年春,我们在认真总结龙口市实验小学语文教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经专家论证,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八五”重点课题。三…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重点科研课题。自1997年3月在广东省汕头市的12所中学实施实验,从去年12月举行的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观摩竞赛课来看,这个课题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中...  相似文献   

6.
李景 《作文》2023,(44):33-34
<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读写融合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落实,可促使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促进。但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了解,并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了然于心,从而为学生构建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框架,进而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用“读”来解决“写”难、创新难等问题,并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般按照“写了什么内容 ,是怎样写的”的顺序去概括文章 ,划分段落、归纳主题、分析艺术手法 ,也就是侧重对材料和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分析 ,侧重对关键句子、重点词语的品味 ,只重阅读“吸收” ,不重阅读“表达” ,只管阅读“认识” ,不管阅读“应用” ,破坏了文章读写的循环系统。有的甚至把课文当成圣经 ,违背了“课文是例子”的教学原则 ,特别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我提出了“以写促读 ,读写互动 ,发展思维”的课题 (原题为“线式作文教学法” ,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0 0年第 7期 ) ,其主要步…  相似文献   

8.
马平平 《甘肃教育》2022,(12):105-107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学科,对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和写作都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强化学生词句理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手段,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读写结合”策略,借助“读写结合”的优势,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素材和写作思路,在写作中升华小学生的阅读感悟,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水平。文章先分析了读写结合模式的作用,然后提出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唐彦怡 《教师》2019,(9):56-57
正所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模仿,通过“阅读、积累、联想、仿写”等几个环节,把课本作为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材料,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语言训练,从而实现读写结合式写作教学,促使学生“乐于说,乐于写”。为此,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以期为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强调“读写结合”,即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教学.“读”与“写”可谓语文教学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如今的“读写结合”却存在着有其名却无其实的弊端:对“读写结合”认知不足;对“读”与“写”的结合点比较迷茫.读与写在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中的结合方式可因地制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浓厚兴趣,而且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畏难的痛苦心理,还有利于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我国蒙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识字训练、写字训练、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语文作文教学可借鉴蒙学写作训练中“词”“意”并重、先放后收、多批少改、示范模仿、反复训练等诸多写作训练的经验,开展作文教改实验,并注重读写结合以及开展丰富的综合说写训练。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倍受关注的话题,“读写联动”则是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根本途径。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读写联动”的优势,引领学生以教材为起点,延伸到多个阅读文本,形成一种开放、立体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拓展阅读,挖掘写作之源;积累素材,拓宽写作之路;动笔实践,体验写作之乐;读写结合,提高写作之力;多元评价,激活写作之趣”等策略,指导学生通过读与写的有效合作、实践与评价的有机体验,提高学生习作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它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写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愉快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扫除学生作文障碍”这一课题,我进行了“愉快作文”教改实验。我注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认真指导学生作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认真读书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学生作文的  相似文献   

15.
宋聪影 《辅导员》2015,(3):44-45
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曾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读写联动”课型的定位是:读为基础,写为延伸,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只有巧妙做到“读写结合”,并使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建构读写并重的语文课堂。一、读中感悟重积淀文以载道。《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养成良好的品性起着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当读写并重.这是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有识之士的共识。“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展.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读促写,相得益彰,是一种十分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本文从文本仿写、文本“补白”、汲取文本特点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以期能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读写结合与整体读写结合 读与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阅读和写作又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真正理解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能技巧必然有所体会,可以作咱们练习写作的借鉴。”读和写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侧重于读的读写教学中,读占主导地位,它支配着写,影响着写,在侧重于写的写读教学中,这种矛盾地位转化了,写上升到主导地位,反过来又支配着读,影响着读。因此形成了读写结合两  相似文献   

19.
学生进入高年级,对写好作文仍有畏难情绪。究其根源,一是没有很好地借鉴范文进行写作。二是没有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加之词汇贫乏,内容也就空洞。因此我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围绕“大纲”规定的写作训练重点,结合“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文教改实验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片断练习,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促使学生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的技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陈海燕 《天津教育》2023,(1):124-126
<正>对于一门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来说,“读”与“写”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读”主要指的是阅读,而“写”则主要指写作,小学语文同样也不例外。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开辟一条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途径,成为小学语文教育者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命题。基于此,教师应当秉持“课内阅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的原则,综合运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阅读文本、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一、创新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