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所追求的幸福、正义、美德三大价值之间应有怎样的价值秩序?有别于生存价值哲学和心性价值哲学的社会价值哲学意义上正义优先于美德价值,超出社会价值哲学界域则可另当别论。正义主要是指"不损害他人",是自由平等价值的社会规范性表征,美德主要是指出于善良意志的"帮助他人"。优先有知识论和道德论等不同涵义。此即正义规范优先于美德的根据。价值就是人本身,正义规范优先的最终根据和意义在于人本身,正义规范展现和成全着作为价值的人本身。  相似文献   

2.
侯朝阳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25-27,65
在<圣经>中,审判的观念具有十分丰富而又复杂的涵义.就世俗层面而言,审判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法律裁决,这与<圣经>的律法观念密切相关;从内在的或更为显明的人神关系角度来看,审判意味着神对人类行为的回应.在<圣经>中渗透着这样一种信念,即只要人们认识到个体永远无法避免罪性的困扰.只要人们依然要求正义、善和爱,那么审判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4):111-115
与西方法律发展历史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法律与宗教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不易察觉的关系。其中神判是与古代法律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尽管在规定的法律程序上不见神判法,官吏审案之时常借助鬼神观念也是神判法的遗迹。古代司法审判经历了从神判到谲术的演化历程,夏、商、西周三代后地方官员审案时所运用的谲术与初民社会时期的神判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情境,反映着古代司法实践中的工具主义倾向和对待宗教的功利心态。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正义理论的设计和论证中,有三个因素:一是臆测大自然的目的是通过利用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来发展人类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使人类成为一个道德的整体;二是从人的实践理性中发现权利的先天原理,确立文明社会的完全正义的法则;三是主张正义的实现最终落实在人们能把对权利的尊重和实现作为自己的主观准则,即形成正义美德。  相似文献   

5.
公民美德和制度正义紧密联系,两者都蕴含了协作、平等、宽容、公正等价值精神,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从制度正义角度看,公民美德不仅是制度正义的价值内核,还是制度正义的实践前提和重要动力源泉。应充分利用公民美德资源,将公民美德与制度创新、制度实践、制度精神培养等结合起来,推进公民美德和制度正义协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功能。  相似文献   

6.
古代罗马的社会救助伦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公民友爱"到基督教的"兄弟之爱"的发展。在传统伦理下,人生目的在追求幸福,幸福、美德与善是不可分的。善行意在实现美德,体现的是友爱,遵循对等、互惠、正义的原则。它以城邦及其土地占有制度为基础,以公民为对象。随着这些基础的消失,这种伦理观念及其所依附的善行代救济的救助机制也逐渐被抛弃;在基督教的伦理中,人生目的在永生的救赎,信仰与爱不可分割。善行体现的是对神的信仰和爱,以救济贫困为目的。它以所有人为对象,展示的是兄弟之爱,其社会基础是帝国体制。基督教扩充了爱,把信仰、爱与美德统一起来,发展了传统的救助伦理。这种伦理及其所依附的救助体制超越了狭隘的城邦意识,顺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最终成为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尚左与尚右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与右 ,原本是人们用以表示方位的名词。以人所设定的位置为中心 ,左与右的位置相对而言。在古代社会中 ,人们逐渐赋予左与右以丰富的社会性内容 ,形成了尚左或尚右的观念 ,成为用以反映社会中人或事物的上下、尊卑、高低、轻重差别的一种方式。古书中或云“人道尚左” ,或云“人道尚右” ,看似矛盾 ,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领域所流行的观念。本文拟对该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以为引玉之砖。先秦时期的尚左与尚右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先秦时代 ,人们把左与右的概念与等级制度相联系 ,用尚左或尚右的观念作为表示人与人之间政…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认为,人的气质、品质必须受到经过谨慎选择的正义原则的约束和指导,才能成为道德美德。道德美德只有在良序社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因为在良序社会中,我们的道德情感可以合乎一般心理规律地发展出来。他首先假定人们都有正义感的能力,但是正义感必须在正义秩序下经过"权威的道德"、"社团的道德"和"原则的道德"三个阶段逐渐被塑造成正义美德。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人类社会的权威性准则,它根源于人的本性,正因如此,探索法律的人性基础至为重要,它是法哲学问题的关键。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的观点极不统一。笔者认为,道德性就是法律的人性基础。道德是理性人的社会生活之道和应有之德,它被人们认识之后成为一种内心的观念——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评价事物的价值。最高的价值观念是正义。道德有着复杂的结构和种类,如作为个人品德的道德,作为制度的道德和作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法律是一种特殊的制度道德,是一个社会在人们的道德共识基础上由公共的权力机构创制出来的行为准则,用以规制人们的行为,建立和维持一种秩序,使之符合人的社会道德本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哲学史上,“正义”都是一个核心伦理概念,也是人所共求的一种美德。作为美德的正义,与智慧、勇敢、节制一同构筑了古希腊四主德。非但对古希腊人的思想建构和德行养成影响至深,就现实世界而言,正义也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愿景和方向。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性质,厘清正义概念的属性有助于全面理解正义问题的本质。本文旨在从分门别类的正义概念和内涵界定中抽离出来,对正义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探讨。除却从政治哲学审视正义,从德行伦理角度对正义的属性进行考察,不失为全面、深刻理解正义属性问题的一个向度。  相似文献   

11.
从法理学角度讲,正义是法律制度所要实现的最高理想和目标,也是人们用来评价和判断一种法律制度具有正当根据的价值标准。由此可见,正义是法的基本价值,也是最高价值。法引导社会正义,社会正义促进法走向文明。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是为了维护公正和正义的事业,因此,法理学应把正义作为其永恒的主题:立法应充分体现社会正义的要求,司法应切实保障社会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时期,法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转变角色、严格执法,提高司法的可信度与公信力。法官角色主要包括司法角色、社会角色、行政角色。应建立以司法角色为核心,社会角色为辅助的法官角色定位体系,并兼顾行政角色的功能。法官司法角色与社会角色的承担有一定的层次性或差异性。法官角色转变应坚持以实现司法公正为终极目标,以实现审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在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以法治或德治的治理方式出现,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矛盾运动分析了社会治理模式的选择,并提出社会治理过程中法律公正与道德公正的冲突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法治理念教育对检察机关而言,是通过改变和更新执法观念,指导和规范执法行为,最大限度实现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主体作用。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兼顾效率;无罪推定以及宽严相济等。  相似文献   

15.
法律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民法还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法的确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抉择是司法者难以避免的问题,具体体现为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的矛盾。形式正义在国际私法领域也称为冲突正义,它要求法官严格遵守法律规则办案。在一般情况下,维护形式正义就意味着实质正义的实现,因此,法律规则体系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可随意破坏。然而,当绝对遵守法律规则将在特殊案件中导致实质不正义的结果时,法官应把握法的精神与主旨,合理发挥自由裁量权,灵活运用法律原则,维护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6.
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造就了西塞罗和他的自然法哲学思想.其自然法哲学思想立足于自然,从自然法与理性、正义、实在法、万民法的关系出发,确立了两个平等的原则.为罗马法律的发展,后世法哲学思想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考可以规范考试行为,保障人的发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提高考试效益,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矛盾将在一定层面一定范围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呈现,如何应对并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和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律调处机制势在必行。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建立和完善化解社会矛盾法律调处机制的现实意义,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解析化解社会矛盾法律调处机制的路径,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依法行政,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达到社会矛盾的法律有序调处,以从根本上、多渠道、多角度地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基本的治国方略,实现这一基本治国方略需要相应的全民法律意识。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民众在法律意识现状上呈现出,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仍存在传统社会特征的差异局面。造成城乡居民法律意识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构建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法律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文化环境因素。同时,这种差异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冲突的增多、城乡认同的长期对立、法律公正难以实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该文主要是从司法公正的内涵及对社会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入手,提出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是程序上的公正,通过中外诉讼模式的比较,对建立程序公正,提出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