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寻觅中华》作者:余秋雨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对于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或许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比较少有人提到《寻觅中华》这本书,事实上,《寻觅中华》可以看作余秋雨创作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2008年,余秋雨授权"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文化苦旅"命名的丛书,作者在这套书的自序中  相似文献   

2.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散文集<文化苦旅>的细读管窥其散文创作的特征:余秋雨以超我式的主体洞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和悖论,并以"复义"、"隐喻--换喻"等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洞见.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自上世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余秋雨本人对戏剧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带有戏剧性。本文将结合《观众心理美学》、《戏剧十五讲》等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文化苦旅》为例浅谈余秋雨散文中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化苦旅》风靡海内外,余秋雨现象成了一个公众话题。文坛内外对此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纷纷撰文表达赞赏之情。但随着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发展,这种褒扬的掌声并未一度持续,评论界也发出了某种争议的声音。余秋雨也正是在热议和争议下进行散文创作的变化与更新,探寻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入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首先,余秋雨在写作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高瞻冷峻的笔触贯穿全篇,人们往往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一股学者书生气。他在文章中生动感人地叙述着历史…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的许多散文都着实令人喜欢,这些散文散发出来的美让人感觉韵味浓浓,也让人感觉到了文字的强大支撑力量。对于《文化苦旅》的阅读,人们通常怀着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而去阅读的,的确,文化是一场苦旅,需要认真地、努力地走走这段苦旅,方知道其中的真正内容和意义。而余秋雨《文化苦旅》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则再现了我国的文明史,见证了文化奇迹,让人们对于文化怀有一种敬意。本文主要就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独特的,是个性的。如同《文化苦旅》"作者简介"中所说,余秋雨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是中国文化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作家。虽然散文并非余秋雨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但是因为他在艺术层面上深厚的积累以及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和了解,使其散文非常的严谨、深邃,同时也略带有艺术的美感。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散文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涵丰富深邃、语言平淡蕴藉、层次多重而厚重,在文化内涵上具有广阔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可以给读者们更多人生启迪,提高精神境界。本文对其创作特色和文化内涵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人学意义上看:阿Q先前的渺茫暗含了人类史前历史的浑沌;阿Q的争斗别是对人类明进程的讽喻;从阿Q恋爱的失败可知婚配的实质也是社会财富占有形式的一种曲折表达;而“救命”别是对人日益恶化的生存关系的呼救。因而,阿Q的意义就在于:他的丑陋是人类明缺陷的丑陋;他的卑劣是人性的卑劣:他的不幸更是人类化心灵的不幸。  相似文献   

12.
漫话纪晓岚流放乌鲁木齐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768年.备受乾隆帝宠爱的纪晓岚因给其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获罪.被流放乌鲁木齐。《清朝艳史演义》中记录了他在乌鲁木齐生活状况的一些情节,然而却是十分的悲凉、凄苦.本文将主要依据纪晓岚的专著《乌鲁木齐杂诗》对其生活境况进行“自我”分析、求证.以还这位风流名士流放生活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在长期的小说创作实践中.概括提出了“冰山”理论,本丈从以下方面探讨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其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体现:对话的简洁性,环境描写的暗示性,祭征与讽刺的含蓄性及空白结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笃信“唯有联结”。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作者延续了“唯有联结”的主题,然而读者却看到作者“联结”的徒劳。本文解读了《印度之行》中几类“联结”的失败,指出殖民主义是“分离”与“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本试图从苏轼的避同趋异的化观、“五谷”、“药石”的艺观和顺天遵道的人生观等三个方面,探讨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而阐述“豪放”风格的本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用文学手段营造了魅力纷呈、华彩多姿的市民世界,并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审视历史剧变时代的中国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承袭与变化.老舍小说里的市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每个系列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8.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之"道",本身是规律,是思想核心.贯穿孔子思想的是中庸之道.忠恕正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忠"就是努力寻求中正乏道来正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心中有"中";"恕"是顺从"中"道去做事便能从心所欲,即遵循规律,办事顺利.  相似文献   

19.
本在实地采访康白情亲友和查阅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澄清了有关康白情生平介绍中最为关键的逝世时间,新诗和新诗成就的评价,是否参加过“三K党”三个方面的问题,使人们能进一步正确评价新学初期白话诗人中“成就最大”(胡适语)的康白情  相似文献   

20.
“大卫”描写了两个好朋友在登山运动中出现意外事故的经过。大卫不慎跌落,摔成重伤,不能再登山就等于生命的结束。因此他恳求叙述把他从悬岸峭壁上推下去。叙述经过痛苦的挣扎和思想斗争满足了朋友的要求,但是他带着终身的内疚。作品对景色的描写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