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2.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3.
<正>《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历来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雨雪”词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据《经典释文》“雨,于付反”(即“雨”读去声)注释为:“雨,是动词,雨雪,即落雪。”《大辞典》释“雨雪”云:“下雪。”正是以《诗经·采薇》这四句为证的。这样训释向无异议,其实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4.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就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而言,一般包括“一般的动宾关系”,“使动关系”,“意动关系”,“为动关系”四种。例如:一、坎坎伐檀兮。(《诗经·伐檀》)“伐檀”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二、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生民心”是使动关系。三、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云》)“友风”、“子雨”都是意动关系。四、上好富则民死利矣。(《荀子·大略》)“死利”是为动关系。第一种,现代汉语中也有相似的概念;第二三种,古代汉语书籍都有详细的论述,有较一致的观点;而第四种“为动关系”,则是众  相似文献   

6.
一、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谋”该如何解释?教材注释为“谋划,商量”。此注释有待商榷。按,《说文》:“虑难曰谋。从言,某声。”朱骏声注:“《尔雅·释言》:‘谋,心也。’《广雅·释诂四》:‘谋,议也。”’可见,“谋划,商量”是其本义。“谋”的意义显然与“心”有关,所以又引申为“谋求,图谋”。《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商君书·画策》:“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三句中的“谋”都应作此解。  相似文献   

7.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8.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与研究醉人的绿惊人的变一一王烈丁耀庭(1.3)《结婚现场会》的细节描写~·……苏顺刚(1 .4)《警察和赞美诗》的艺术特色“·…蒋兆祥(1.6)《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写作特点 ”’…””.”’‘’‘””’二’二“·····……刘松梧(1.10)《听潮》教学两题·”······“·”·……傅德眠(1.11)举事征义借贺为戒·”····~··一钮伟国(1,13)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设计 ‘:..‘’“’”’二’二’二“·“·“··…”:.…李新梯(1.9) 《天山景物记》组织材料的特点…刘德辉(1.16)答读者问”·“·······”·…  相似文献   

10.
夏雨雨人     
语见《说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风”,前“风”是名词,后“风”是动词,吹的意思。“雨”也是这样。春  相似文献   

11.
一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马冋)》,孔子借用来概括一部《诗经》的意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汉代学者认定《诗经》是孔子亲加删订,所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又:“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部《诗经》皆当时仁人君子所作,三百五篇之义皆归于正。正是基于这一  相似文献   

12.
<正> 对于《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三岁贯女”一句,许多注释家都把“三岁”一词解理为“多年”,即把数词“三”理解成虚数。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第一百一十三页注(二)云:“‘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第一百九十六页注(二)云:“三岁,不是确指,多年之意。”樊树云的《诗经全译注》第一百六十页注(二)亦云:“三岁,即三年,非确指,泛指多年。”陈铁镔的《诗经解说》也把“三岁贯女”一句翻译为“多年惯养了你”。大概受了这些名注释家的影响,当今高中、  相似文献   

13.
卷六“乃迺”字条说:“‘乃’犹‘于是’也。《书·光典》曰:‘乃命羲和’是也。常语也。……”又说:“‘乃’犹‘然后’也。《书·禹贡》曰:‘作十有三载乃同’是也。亦常语。”案:这两个意思分不开。说“今年元旦”,本来该指日出那个时间上的点,比方说,六点二十三分零九秒,可是人们连一号整个儿白天甚至于前半夜都算元旦,英语的then,既当于是(时)讲,又当然后讲。古汉语的“乃”有两种意义也不奇怪。又说:“‘乃’犹‘而’也。《春秋》宣八年:‘十月已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  相似文献   

14.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未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其中“雨雪霏霏”一句,古今各种《诗经》注本,几乎无不认为是写雪景的,如: (1)霏霏,雪盛貌。(朱熹《诗集传》) (2)霏霏,雪大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相似文献   

15.
凤凰的故事     
凤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鸟,被称为百鸟之王。据考证,这种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斑斓的传说中的神鸟实际上是远古某些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遗留下来的衍生物,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皇族女性的代称和民间的祥瑞之物。从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和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可以找到赞颂凤凰的句子,如“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凤凰鸣矣,于彼高冈’(《诗经·大雅·卷阿》),等等,可见凤凰神话由来已久。我们  相似文献   

16.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17.
作者钱钟书先生在赏析了《诗经·硕人》篇后,写道:“然卫、、齐风中美人如画像之水墨白描,未渲染丹黄。……宋玉《好色赋》遂云:‘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色彩烘托,渐益鲜明,非<诗>所及矣。”(第一册第九二至九三页) 这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形象从“黑白”到“彩色”的进化。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人物描写方面的现  相似文献   

18.
谈起词语重叠,人们往往只从语法角度去认识而很少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它。殊不知词语重叠也是一种审美手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诗经》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审美内容,正是与《诗经》中所采用的丰富的审美手法分不开的,词语重叠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九十八篇运用了词语重叠手法。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评价《诗经》运用词语的重叠时指出:“‘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似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口要)(口要)’学草木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他甚至还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的“苦力”,词义是“出卖力气千重活的码头工人”,在不少欧洲语言中,也有一个与此语音相似,意义相同的词。这个词源出哪种语言呢?仅就所知,在国内有两种完全相悖的说法。一是认为汉语的“苦力”源出英语:“苦力,英语 Coolie 的音译。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人(如码头工人)侮辱蔑视的称呼”;另一是认为英语的 Coolie 或 Cooly(苦力)源出汉语:“……回忆过去翻阅英语字典时,偶尔发现一些汉语外来语如‘mahjong’(麻将),‘kowtow’(磕头),‘coolie’(苦力)……”。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番考证和辨析。《说文解字》:“苦,大苦,从(?),古声”。《诗经·采苓》:“采苦采苦”,注:“苦,苦菜也”。“苦”,又可作“五味”当中之一“味”解。《尔雅·释言》:“苦,咸苦也”。《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苦”,还可以作“劳”解。《战国策·秦策》“不苦一民”,注:“苦,劳也”。此外,“苦”还可以作“勤”、“病”、“伤”、“患”等解,这里不再赘引。  相似文献   

20.
《论语·述而》文中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对孔子“五十以学易”,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否定孔子“五十以学易”。台湾钱穆先生于其《论十翼非孔子作》一文中说:“《论语》无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将近五十,他在未仕以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出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白的话。《古论》上妄错一易字,便附会到‘五十以学《易》’等等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