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5年,英国政府在英属印度实行宪政改革.它为独立后印度议会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本次宪政改革入手分析,以求从政治现代化角度加深对当今印度政治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印政府逐步推进宪政改革,将现代民主制因素一步步移植到印度,因此,开启印度民主政治大门的首先是殖民统治这个外部因素。但印度民族运动的发展使民主制的实行变成了印度的内在要求,宪政改革的推动因素由外因变成了内因。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以英国议会民主制为蓝本,以维护殖民统治为目的,在印度民族运动的压力下缓慢而被动地推进。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对印度政治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为印度独立后走上议会民主制道路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英印政府挑动教派矛盾、诱导土邦分立对印度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在英属印度推行宪政改革,增加总督参事会中印度人成员的名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印宪政改革则与印度问题的最终解决即权力移交问题联系起来。英国的政治精英认为,将政权移交给一个统一的印度政府可以在最大限度内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提出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全印联邦的设想,此后的宪政改革努力如《西蒙委员会报告》、圆桌会议、《1935年印度政府法》、内阁使团方案一再重申并不断完善联邦方案,以便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移交权力。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5.
1905年,清政府派出以载泽等五大臣领衔的出洋考察团,是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颇费周折,最终入选者基本上对宪政持认同态度,展示出清政府对待宪政改革具有相当的诚意。同时,舆论界对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过程密切关注,行使了批判、建言的职责,总体以支持、宣传清政府宪政改革为主,展示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具有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6.
清末东三省谘议局与地方公署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子之变”后 ,清政府为维持其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统称为清末“新政”。宪政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从清末宪政改革的成果看 ,主要是在中央成立了资政院 ,在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中央资政院、各省谘议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立法机构的雏形已经产生。这一新的立法机构诞生后能否行使自己的权力 ,能否对作为执法机构的地方公署起到监督作用 ,能否对宪政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关系到清末政治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为充分了解清末东三省谘议局与地方公署的关系 ,本文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一 )关于清末谘议局与地方公署的关系 ,…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以后,宪政改革逐渐提上议事日程,这对我国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和传统的公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从我国宪政历程的教训出发,指出发展现代公民教育与宪政改革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当前公民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对于我国宪政建设的不足之处,对符合宪政要求的现代公民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直隶地方官对宪政的认知体现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加强政治新体制的建设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并将地方自治和谘议局建设作为官绅相资为治之机关.直隶地方官十分注重宪政知识的宣传,并使其成为直隶宪政改革较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在直隶宪政改革中,直隶基层官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一方面通过译介西方宪政书籍传播民主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宪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对策,加强了对基层改革的督导力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这两次失败的宪政改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一)在背景条件上,首先都由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其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成为改革的直接原因;再次都有国内多重利益集团向统治提出挑战。(二)在过程特点上,两次宪政改革都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而统治阶层都是既保守又无能。(三)两次宪政改革给我们如下启示,民主力量是巨大的,民主潮流不可抗拒;只有代表民意顺应潮流;现代化事业必须有人民的广泛和自愿参与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穷人的幸福     
以下是我在印度旅行期间,从印度朋友那里听来的印度非常深刻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