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意象创造上有共同之处,如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由于历史﹑文化及语言等因素,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又有不同之处,如意象创造中主客体统一的方式,意象的审美追求及表现力度.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传播的历史进程当中,随着诗歌的繁荣,对传播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传播方式的演进也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古代诗歌的传播方式这一问题作历史的、纵向的审视,通过上至先秦下至现代,诗歌传播经历了由传统的传播方式到现代大众传播阶段新型传播方式的骤变,从中透视出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典型代表在人们的接受活动中逐渐由主流到边缘的延迁过程,进而揭示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美学价值为核心的文学走向边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是从浪漫主义转向象征主义;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象征主义走向现实主义。这就造成穆木天诗歌前后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然而就穆木天前期的诗歌创作与诗观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一方面体现在前者与后者相悖离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前者之于后者的一种不和谐节拍。  相似文献   

4.
“温柔敦厚”是金元文士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和审美追求。主要由情性说和尊古说组成。情性说为温柔敦厚的理论基础,尊古说为温柔敦厚追求的目标。这个理论是通过对经学有选择地吸收和演绎,完成了诗歌从政治的道德的标准到审美标准的转化而形成;是以诗为专门之学的产物;促进了诗歌和诗人的独立性;追求诗歌优美、安闲、高逸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晚唐大家李贺的诗歌或大量运用小说材料,或吟咏演绎小说故事,或藏传奇故事于诗中,表现出用事隐僻、构思奇特、神怪诡异的特点,这与他喜欢涉猎奇书、爱取传说故事入诗有密切关系.李贺的诗歌创作加深了诗歌与小说间的文体交融,在诗史的演进过程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年马克思喜欢借助诗歌抒情言志,从诗化世界中探察人间正义、思虑现实国民性、领悟生命价值真谛。从马克思大学时期诗歌中见微知著,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未来思想家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精神的动荡裂变。马克思在其大学时期的诗歌中,不仅展现出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其对时代和现实的探赜与考量,包孕着其对现实人间、自由王国、人性解放的诗性哲思与直觉追求,这在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演进中具有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整体直观的古代艺术思维观照下,中国诗歌史以抒情为主流,同时也催生了古典诗学中最具民族特征的意境说,使得古代诗歌的艺术实践以这为核心而展开。在情志(趣)与意象关系上,古典诗歌的意境建构经历了先秦到六朝的配合、演进,唐诗意境创造的成熟和唐五代以来由诗境到词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西汉的诗歌创作及其与西汉诗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著录的西汉诗歌为依据,疏理考察了西汉诗歌创作与西汉诗论的关系。认为,西汉诗坛并不“沉寂”,而是承继先秦且有所发展,其创作表现为重实用和纯抒情;而西汉诗学理论则强调诗歌的实用价值和诗歌的情感特征,重用、尚情为西汉诗学理论中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这与西汉诗歌创作特征不谋而合,从而证明:西汉诗歌的创作实践与西汉诗学思想有着一定渊源关系,而一般认为《诗大序》等是前代思想的总结和集成,而忽视它与当代诗歌创作的关系,在认识上恐怕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9.
王维诗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生态美,这种生态美是自然美与和谐美的结合。王维诗歌的生态美是由其生活方式、禅宗思想和诗人本能的生态自觉所决定的。王维诗歌的生态美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色彩和音响的把握,主要表现在色彩的对比应用,色彩动感的捕捉,以及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上;第二,中和协调的和谐美,由情与景的和谐,进而升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王维诗歌的这种生态美,对于当今的环境保护、心灵疗救以及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均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济慈批评中,长久以来存在着唯美论和唯政治论的拉锯,其中又有一个基本恒定的共识:济慈的政治退避论或对抗论。对济慈诗歌和书信的系统性研读发现,他的诗歌创作是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从分离、冲突走向交融的过程。前期诗作激情讴歌民主和自由、抒发对英雄时代的怀念,并在自然和诗歌中寻找庇护,美学追求与社会现实各自为阵;中期作品着力营造神话和梦幻世界,同时激烈批判现实社会,美学追求与现实社会短兵相接;后期作品从美学的高度接纳人世间的疾苦,现实社会与神话梦幻浑然一体,孕育了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的交融。对诗歌艺术和美学的执著追求是济慈诗歌的表征,深厚的社会政治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是其诗歌的底蕴。  相似文献   

11.
当代著名诗人韩作荣在1986年之后的创作道路,曾相继发生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在告别以往创作基础上发生的语言蜕变,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进入无言的状态与生命的逍遥.而作为一种过渡状态,韩作荣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创作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诗可以兴”回归到“兴”在宗教祭祀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从“诗之兴”向“思之兴”延伸的路线。借助于“兴”这个概念,可以从原始的巫术祭祀文化中剥离出乐舞仪式时空中迷醉的状态,这是远古遗留而来的诗性力量。汉代,这种诗性力量又有其独特性。在汉乐府《郊祀歌》与汉画像互文性的阐释中,通过生死之境的构筑,汉代开拓出独特的诗性空间,它存在于汉乐府诗歌的兴发之中,也印证在汉画像的视觉叙述中。通过这种阐释,可以看到汉代鼓舞乐可以养兴,宴飨饮酒可以养兴,祥禽异兽也可以养兴,这种兴发的状态是为了突破汉代个体生命的有限,而向外去寻找仙境的虚幻,借助于生命总体的永恒性来突破现实的桎梏,彰显汉代人独特的诗性力量,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超神御魔的大汉浪漫。  相似文献   

13.
汉大赋的发展过程与经学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经学的“一尊、、“一统”和天子仁政爱民的思想影响了汉赋题材的选择.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经学的繁荣才带来了汉赋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论东汉诗体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我国古代诗体变化的重要时代,但由于时代久远,载籍阙如,加之近代以来疑古思潮影响,使人很难看清此时诗体变化情况。章对东汉时期的诗歌(以五七言诗为主)作品时代进行辨析,勾勒出了东汉诗体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诗序体是悄然兴起于东汉末年的一种新型诗歌体式。诗序体的产生,虽然是受了“赋序合一”等的影响所致,但与蔡邕对其之艺术实践大相关联,因为蔡邕集中的《樊惠渠歌并序》一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序体。此外,蔡邕善于从事“文序合一”之创作的举措,也为诗序体的问世提供了坚实之基础。由于诗序体开创了诗歌审美的新格局,所以魏晋六朝的诗人们均特别喜爱这一新型的诗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陶渊明。而此,所体现的则是蔡邕对文学史之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论与乐论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辑录诗学文献时应考虑辑入乐论材料,但由于二者也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在辑录时应采取选录的方式。本文综合中国古代诗乐关系的发展过程及两汉乐论材料的特征,提出两汉诗乐材料辑录标准总体来说是"与诗相涉",具体呈现为出现诗歌之名、诗歌之辞,或出现"诗""歌""乐"三个概念,或出现琴曲、舞曲之名的乐论材料应被辑入两汉诗学文献,而仅出现"声""音"这两个概念,或专论音律、乐器的乐论材料不应被辑入两汉诗学文献。最后,根据此类材料的内涵特征,将其命名为"两汉诗乐材料"。  相似文献   

17.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事件的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相如与汉武帝遭遇是学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事件,但其重大的诗学意义一直未得到追问。在诗学精神方面,这一事件是时代英雄进取、崇高化心态的诗学表现。汉代诗学以此一事件为分水岭,西汉初期学诗学话语由个体性转为公共性,悲剧性转为帝国的话语狂欢;中国诗学话语以北方中心,南方边缘的旧人格局被颠倒过来;学体式从以南方骚体赋为主,转变到以融合南北诗学的大赋为主,汉代的标志性学体式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8.
《逐贫赋》并非运用了拟人和想象,其中的“贫”实系西汉民俗信仰中的“贫鬼”,与此相关的民俗为“除贫”。《逐贫赋》第一次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回答了文化史上一个重大命题:当被政治的浊流冲击到社会生活的边缘以后,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以什么方式完成文化使命,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收录的汉代楚辞作品,都是祖述屈骚的模拟之作。这些作品在模拟的过程中沿着屈骚的游仙情节,大肆铺绘神仙幻境的离奇缥缈,在对游仙幻境描绘的指向上,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游仙幻境被有意放大;同时,在游仙修德的想象中,以人间的社会现实为立足点,刻意将隐居仙境描绘得十分清新优美。但由于汉人已经少了屈原的那份执著与刚烈,这些拟骚体诗作在寓托屈原式思君贤臣之形象的哀怨主题、落拓志士远游自疏的情结时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隐逸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