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日益突现,成为社会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以及项目和资金投入增多等,给贫困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利的同时也使得腐败在扶贫领域蔓延滋生。当前,扶贫领域腐败日益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腐败的重灾区,根源于该领域监管力度不强、金钱诱惑大、公民维权意识低等。本文从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从完善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加大政策宣传,政策深入民心等方面着力治理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理清体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内涵和价值出发,揭示其具体困境及实现路径,进而发挥体育扶贫的多元效应,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分析表明,体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表现为:优化健康管理,实现体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的深度融合;体育文化引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培育乡村特色体育产业,反哺农村体育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价值理念存在偏差、多元主体责任不明、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等现实困境,直接抑制了其实践成效.基于此,构建出了相关实现路径:深化价值认知,以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思想统领体育扶贫实践;坚持政府主导,与时俱进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扶贫体系;对接多维脱贫,构建体育扶贫助力大扶贫格局;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体育扶贫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4.
5.
精细化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与精准扶贫战略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作为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调整,精准扶贫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遭遇诸多困境,如扶贫对象识别的困难、帮扶举措的遭冷遇、扶贫管理的粗放化、扶贫考核的形式化等。为此,需要把精细化的治理理念贯穿于精准扶贫的全过程,通过建立精细化的瞄准机制、开展精细化的致贫分析、进行精细化的制度设计等,既切实破解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困境,又推动基层治理向精细化治理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6.
7.
8.
9.
在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式和模式的发展基础上,2014年初中央制定了精准扶贫的战略,通过精准识别、帮扶、管理的机制来开展扶贫工作,打好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战。论文以社会治理的视角来分析精准扶贫战略,结合实际,以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为例,剖析"精准扶贫"在连片特困地区的实践困境,社会主体缺位和产业扶贫悖论,提出破解难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与脱贫攻坚时期产业扶贫政策聚焦于精准扶贫不同,后扶贫时代关注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治理,强调贫困人口的多维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扶贫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当前,我国产业扶贫面临产业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缺失、产业发展路径僵化、扶贫福利不足等多重制约。从可持续治理来看,产业扶贫的优化路径应从建立特色产业培育机制、构建扶智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扶贫利益共同体等方面探寻,以期在未来持续发挥扶贫产业的现实价值,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和个体持续增收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扶贫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的现实选择,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测量与认定模糊、扶贫措施与扶贫对象需求相脱节、多元协同主体缺失等困境,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乡村振兴总要求,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协同扶贫治理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路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湘南学院学报》2020,(1):14-18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效,提升小康成色将成为贫困治理的主要议题。如何破解并阻断返贫风险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南岭走廊部分民族脱贫村寨进行田野调查,脱贫户面临的返贫风险集中体现在防贫能力不足、脱贫政策不稳定、部分贫困对象严重依赖政府等方面。影响返贫的风险既有源于自然灾害、健康缺失等传统因素,也有社会结构变迁、乡村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非传统风险。贫困问题不只是经济贫困问题,也是精神贫困、能力贫困问题。有效防范返贫风险,必须赋能与兜底双轮驱动,"精神短板"与"能力短板"同向齐补,着力实施韧性治理,从根本上提升发展韧性,增强脱贫村寨、脱贫户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当前扶贫对象识别不清,脱贫措施粗放化,扶贫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考核监督流于形式以及脱贫成效的短暂化等使得脱贫攻坚任务急迫且艰巨.因此,通过引入社会治理精细化,将精细思想贯彻脱贫攻坚全过程,精确识别帮扶对象,建立精细的帮扶措施,完善精细管理系统,加强精细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破解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另一方面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理论在乡村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的"失血"现象导致金融扶贫开始出现"贫血"的内卷化效应,突出表现为金融扶贫贷款的投放动力不断弱化、金融扶贫贷款的边际效用不断降低、金融扶贫贷款的承贷主体不断缩小。因此,必须坚持"造血"式扶贫原则,根据协同治理理念,构建贫困户、政府、银行机构、保险公司"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多方协同行动,共同推动我国金融扶贫工作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教育精准扶贫具有基础性、延续性和引导性作用.教育扶贫瞄准偏差是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体现在基地建设、项目设置、资金落实等方面.要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加强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激发各级政府精准扶贫瞄准动力,提高职业教育精准育人成效,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  相似文献   

16.
农村职业教育独特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着乡村振兴各领域、各要素需求,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逻辑必然。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既有思维理念滞后、自身能力不足等内源性问题,也有法制制度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缺乏等外源性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为此,亟需转变思维方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破解关键环节难题,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发挥政府"元治理"主体作用,构建多元协同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从而突破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及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从根本上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7.
18.
19.
贫困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大规模的减贫,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当今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规模缩减的同时,贫困问题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与挑战。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的扶贫理念与扶贫模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多元复杂的贫困治理。亟须我们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多主体多维度切入的合作共治的运转机制。鉴于此,基于大扶贫视角与治理理论为支撑,从贫困治理三种机制存在的优缺点对单一扶贫治理模式转变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多元主体合作机制的可能性给予阐释,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治理多元合作机制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20.
教育扶贫瞄准偏差即教育扶贫对象识别以及教育扶贫资源投放所存在的偏颇和误差。目前,教育扶贫对象识别、教育扶贫项目设计以及教育扶贫经费使用等都存在一定的瞄准偏差。政府作为我国教育扶贫主体的首席,其"经济人"特质和"委托—代理"行为方式构成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两个重要变量。因此,基于政府行为视角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一方面,需要完善激励机制以实现各级政府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目标兼容,激发各级政府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动力;另一方面,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扶贫主体体系,提高政府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