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造字法的理论,根据汉字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汉字中"家"的造字法。分析了传统意义上的"家"从宀,豭省声的形声字造字法的不合理性,从汉字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及其结构的历时和共时的演化来阐述"家"从宀,从豕的会意字造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澜沧江流域的彝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他们对水、日、月等自然万物形成自然现象崇拜;对虎、蛙等动物形成动物崇拜;对毕摩、苏尼等形成人物崇拜;对灶君、仓笼神、火神、赶鬼寨等形成多神崇拜。这些都是其宗教信仰的基础,报告通过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为调研地点,通过查阅当地珍贵的资料、欣赏传统节目,采访彝族老人来探寻其宗教信仰的种类及根源,以便更好的从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中寻找与其他宗教的异同点,期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世界上沿用至今的意音文字,其源头——甲骨文,便是世界上著名的象形文字之一。从图画文字到意音文字,汉字的象形特征作为造字基础在几千年中得以传承。而在当今"图像时代"的发展中,汉字的图形化也已成为汉字应用的一个重要版块,其中汉字的象形特征也是汉字图形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分析文字图形化中的汉字象形特征,对构建文字学与设计学等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体育人类学的视角对江永女书文字符号与鸟图腾崇拜艺术,江永女书文字中的歌舞文化及歌舞鸟图腾文化展开了多元的考证与思辨,旨在通过女书文字的历史考证形成对江永女子体育文化的整理。研究认为:女书字符中的"鸟型"造字现象与古越人的鸟图腾崇拜具有精神上的继承与贯通,是古越文化的孑遗和演变;女书文字符号显示了鸟、人、神三位一体的微标性鸟图腾图像;女书具有典型地域性、群体性、标志性的文化基调,诠释了江永妇女生活的群体意识、社会地位和性别意识,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我国妇女的文化自觉和精神慰藉;以体育游戏为题材是江永女书歌舞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女书"歌舞"造字艺术起源于对鸟图腾的崇拜;女书文字在自我建构与被建构博弈冲突过程中实现双向的流动、传承与文化变异,只有克服现代文化的话语霸权和知识暴政,探索历史和现实语境下女书歌舞艺术自身传承的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女书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性关怀,才能形成对江永女书歌舞艺术展开原生态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六书札记     
"六书"是汉代人关于汉字构造方法的理论,但后来被演绎成了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本文所谈是关于"六书"的几个问题①"四体二用"是戴震在杨慎的"二象四纬"的基础上提出的;②新旧"三书说"都是对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汉字结构类型的归类;③<说文解字>中的"六书"是造字方法,许慎没有关于汉字结构类型的术语;④造字是一个过程,是对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的规定;⑤汉字的构造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方法有模仿和象征两种,第二阶段的方法有借形法、加记号法和组合法;⑥从符号的角度和汉字的构造过程来看,"六书"都是造字方法,而且汉字的构造方法仅此6种.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开启中华文化巍巍大厦的金钥匙。中华文化之根在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金光灿灿的身份证,但是高中阶段同学们的习作中却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错别字。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中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提出了新的纠错方法,即巧妙的运用造字法对错别字(主要是其中的形声字)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使学生从字理方面对文字重新认识,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进而理解词义,彻底了解错字的根源,对纠正错别字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体育明星对我国城市中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4个代表城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揭示了城市中学生所崇拜的体育明星地域及项目分布、体育明星崇拜的价值取向;把崇拜分为适度、中度和极度3个层次,阐述了不同程度的崇拜产生的不同影响.最后,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体育明星崇拜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是世界上海岛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先民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开始认识海岛,开发海岛,利用海岛,并形成了约定俗成、层级清晰、普遍通用的海岛通名用词体系。这些通名用词,与汉字的造字方式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古今字浅议     
本文通过对古字、今字的不同含义的阐述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字学家对古、今字的诠释,提出了用字上的古今字与造字相承上的古今字的不同,得出了解古今字的目的在于理解古籍中的注释并纵向认识汉字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纵观日本语言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汉语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不但成了日语的构成基础,而且日本还根据汉字的特点创造了"六书"造字法,甚至汉语的输入还影响到了日本语言文学发展总体趋势。不可否认,汉语已经在当今的日本语言文学发展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近代社会以来,日本国内出现了大量翻译于西方的外来词汇,反过来输入到中国,给汉语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反哺的态势。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深刻系统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江楫传奇《芙蓉记》,改编自《芙蓉屏记》,在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上都实现了对同题小说的突破,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剧作本身亦存在着诸如叙述节奏紊乱、人物语言失当等缺陷与失误。江氏改编得失并存、瑕不掩瑜,反映了明代传奇改编的部分共性。  相似文献   

12.
王绩是唐初诗坛别具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既与以学南为时尚的虞世南、许敬宗等宫廷诗人异趣,又与魏徵、王珪等贞观史臣有别。他的诗境界高古,风骨凛然,对初唐四杰陈子昂、张九龄等初盛唐诗人的诗文革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绩诗歌艺术的近源是卢思道、薛道衡等由齐入周、再由周入隋的山东诗人,其文化精神的近源则是当时隶属于山东文化体系中的河汾文化。只有认识到王绩诗歌艺术的这一近源,才能解释王绩诗歌相对于南北朝诗歌传统所呈现出来的新变特征的艺术机制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鬼,是先民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对生活生产中的各种灾难产生的原因作出的最为"合理化"的解释,是先民对自然产生畏惧的一种体现。在先民的认识中,这些灾难都是因为有"鬼"这种人们无法战胜的东西在作怪,因而创造的指称这一怪物的专名。人们对鬼是既爱又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它许多新的意义。本文试从"鬼"字入手,讨论以"鬼"为形旁的汉字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少林寺名为天地会所借用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少林传说的历史原因,并通过具体史料,考证了南少林传说的虚拟性,简要阐述了南少林传说对传统武术拳种名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天水地名的得名也与“汉水”、“天汉”有关。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水本一直东流,经略阳、沔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至湖北入长江。大约在西汉时地理变化,在略阳附近改而南流。今人皆以陕西宁羌的嶓冢山为《尚书.禹贡》中嶓冢山,实误。  相似文献   

16.
社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辞职携眷西行,到了秦州。在秦州他写下了五律组诗名鸽《秦州杂诗二十首》、《天河》等诗,其中多称说“天河”、“河汉”、“牵牛”等,同天水得名之义完全相合.而且从大体的地域方位上说.也是正确的.可见杜公对牛郎织女传说中“天河”在现实社会中所对应之水.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都有所认识。他后来在夔州时作了五古《牵牛织女》,在“托意君子进身之道.故感牛女故事而赋之”之外.诗中也反映了杜甫在青年男女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看法。由此,我们也可略窥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代以后小说、戏曲中沉寂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被更具教化意义的董永的故事所覆代。  相似文献   

17.
毛姆短篇小说《午餐》的成功之笔主要在于构造了颇具戏剧色彩的人物 ,其戏剧性可见于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本文拟从分析男主角的戏剧性心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传奇故事,在体裁上继承了唐代爱情传奇的传记体特征;在情节创作方面达到了比唐传奇故事更加曲折离奇、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在诗笔的运用上更加灵活自如、恰到好处。不仅是艺术手法上的升华,在具体故事题材上,《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传奇也多折射出唐传奇爱情故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诗词中的想象与联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诗词有艺术感染力,这在于驱遣语言的娴熟技巧及想象力的推动,想象与联想充满了诗词创作全过程。离开了想象与联想,作者就不能从生活层面进入诗的层面,只能徘徊在艺术之外,不能把捕捉到的独特感受与认识结晶为诗,再生动的材料也会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古典文学名著,是一部饱含酣畅纯如的讽刺艺术又蕴含着浓郁的民俗文化的长篇小说。安徽独特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语言文化等,均融在作品之中,解读《儒林外史》中这些地域文化元素,既可以看到安徽文化对《儒林外史》文本创作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儒林外史》的成书对安徽文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