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本文主要从网络对大学生心理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来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及大学生上网的各种表现,从而提出大学生健康上网的对策,以确保大学生在正确、积极的网络信息引导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成长带来积极与消极同时并存的交错影响;大学生上网的心理动机主要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宣泄心理、网上娱乐心理、寻求自我价值感、情感表达心理、探索和尝试新生活。高校必须积极关注、正确对待、科学引导;提出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合力教育,共同对大学生上网问题进行正确“疏”与“导”,有效防止不良影响,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与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以犬儒主义为主要表现的消极政治心理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现代犬儒主义意识是一种扭曲的政治心理,是大学生在其政治化过程中形成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政治认知。现代犬儒主义在大学生中弥散的结果将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诸如消减大学生进取向上的锐气;使大学生政治态度消极;德知行虚无等。为此,我们不仅要正确界定这种带着负面情绪的消极心理,而且,要认真分析导致大学生这种消极政治心理的主要缘由:人格不完整,强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参照群体的引导等。从政治认知、政治情绪情感、政治信仰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心理策略,规避大学生的消极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心理控制源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使用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心理控制源均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与心理控制源呈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源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信任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结论: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还会通过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内盗不是偶然和个别现象,虽然就其绝对数来说,仍是少数同学,但这种逐年上升的比例令人担忧。其涉案者复杂心理说明,大学生内盗不是偶尔因生活贫困而顺手牵羊或一时糊涂的恶作剧,而是有着其复杂的消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道路并不平坦,他们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消极心理,对帮助、教育、引导大学生顺利择业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绿色上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我们要积极倡导大学生们绿色上网,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毒害大学生的思想,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首先,我们要认清网络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其次,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们走上绿色上网的道路,保证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8.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介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方面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过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信息时代,大学生上网存在着求知欲望的驱使、平等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及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等积极心态和猎奇追求感官刺激、发泄欲求、投机等消极心态.提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上网行为应从加强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与教育,加大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宣传力度,拓展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及提高信息工作者自身网络素质等方面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0.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心理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其行为会对学校和在校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此高校工作者应予以高度关注.就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并就相应的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与90后大学生心理实际出发,具体论述了大学生心理人格的积极和消极特征,提出了和谐心灵空间的建构的具体实践思路。认为90后大学生更具有独立思考的主体性人格心理,时尚与个性的消费性人格心理,更注重专业知识实用价值的文化心理,生态意识与公共服务的社会心里;但由于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的浮躁时代背景影响,部分大学生也表现出一些消极心理情绪,孤独、自卑、偏狭与冷漠。媒体应该客观理性评析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予以正确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上网状况及其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闽南地区在校本科生上网状况的心理分析中,发现大学生上网存在的一些值得教育关注的问题,如对网络信息的态度、网络生活的方式以及上网时间过度及其影响等等,高校正确引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应当注意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城市大学生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既有积极方面的因素,又有消极方面的因素。消除农村籍大学生的消极就业心理,除了外部调适,更重要的是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4.
对抚顺市300名高职高专大学生上网现状、存在的问题、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了整群调查。同时,又对调查结果做了利弊分析,认为网络时代的今天,大学生上网是一种必然,而且上网是利大于弊,只要适度使用网络技术,大学生网络成瘾只是少数或个别现象。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提出了大学生健康上网的建议,对大学生戒除或减缓网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洁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107-110
进入大学阶段,个体的生理已渐趋成熟,但是在心理上,由于经验的缺乏、社会知识的不足以及环境的变化,决定了这个时期个体的心理会有诸多问题产生。尤其是环境对大学生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时时影响着人的心理,当大学生无法进行很好的自我调节时,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产生消极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校园内部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网络环境等都会对大学生消极心理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大学生触网心理透视 1.从众心理。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精彩的网络世界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走进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今天你e了没有?”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因为“同学都上网,所以我也要上网,否则就是落伍,  相似文献   

17.
从大学生上网的心理需要角度将大学生上网分为追求时髦型、学习享受型、寻找成功型、发泄情感型、崇拜科技型、叛逆探险型、心怀不轨型、百无聊赖型,针对这些类型,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提出措施,最终得出对大学生上网只能进行疏、而不能进行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影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网络文化中存在的正面及负面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和正常的学习生活,其中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这种形式,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发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帮助大学生健康上网。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与其体育态度的关系。从分析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入手,帮助大学生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减少从众心理对其体育态度影响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消极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但限于城乡差距加大、保障措施滞后、就业观念陈旧,使大学生对农村就业心存消极态度.本文试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分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消极心理的表现及原因,探讨解决大学生消极心理的对策,以期对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缓解就业压力,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