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旗谱》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达到了那个时代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即成功的民间叙事和政治话语的自然结合,宏大叙事和传统技法的自然结合。正是这两种因素和它们的结合,使得《红旗谱》在印证某种政治理念、皈依主流话语的同时,冷漠了当时小说的流行范式,并通过传统的民间叙事,彰显了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使小说文本生发出历久难销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董玥 《考试周刊》2012,(57):18-19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他凭借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自然之美,让他获得了世界文坛的广泛认可。他获奖的三部作品《雪国》、《古都》和《千只鹤》是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曹文轩一直强调古典形态的美感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和净化。在《红瓦》这部小说中,他刻意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宁静纯朴的苏北水乡,隔绝了工业文明带来的纷扰,以清丽纯粹的语言和真挚自然的情感营造了古典而诗意的美感氛围。可以说在这部作品中曹文轩重建了古典的审美体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美感、真情与道义的坚守。他将深刻寓于平淡的叙事之中,将美感寓于现实的审美追求里面。整部作品寓教于美,文笔细腻,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4.
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川端康成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女性文学,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柔弱而又坚强、美丽而又悲哀的女性形象。文章以《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为代表,结合日本文学的美学传统,从自然美、女性美和死亡美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川端女性作品中的唯美意识,并阐释了川端作品的叙事风格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董其昌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代表,在绘画实践上以推重笔墨形式之美而独树一帜,其“古雅娟秀、气韵超然”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明末及以后的中国绘画朝笔墨形式发展。董其昌一方面将书法艺术之笔法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中,生发出刚柔、苍秀、道媚、生熟、巧拙兼具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古人善作自然丘壑并以此为审美标准的美学观移位于笔墨,诠释创作者的情感精神,辩证地区别出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董其昌的作品虽不求形似,以意取之,却能以笔墨之趣表现出自然大象之美。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赠汗伦》别具一格,在卉往今来众多的送别诗中带给我们独特的美感,诗歌融人情之美于自然之美中,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7.
在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中,《雪夜驻足林》、《荒野》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倍受人们的喜爱。他通过描写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反映一个主题:即用自然景物作象征,调动读者的情绪、情感、兴趣、爱好,表现出诗人的感受,显示出自然超越主义的朴实和象征主义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不乏对大自然的描绘,其中大多数都涉及到了对蝴蝶的描写。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川端康成的三部作品《古都》《雪国》《睡美人》中描写蝴蝶语句的研究,分析这些蝴蝶在小说中的特征和其象征意义,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张拉庆  李春梅 《现代语文》2006,(11):124-124
色彩是画家情感流露的记号,也是画家用以表露心声的语言。而色彩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得那样:“乃是—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们在感受色彩的时候,会产生某种联想,赋予色彩以特定的内涵,从而产生美感。学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世界,红彤彤的旭日,初春嫩绿的白云,湛蓝的大海,飘逸高远的白云……这一切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的美,更使作家面对这一切时,不由得生发出绵绵不绝的遐思,从而妙笔生花,色彩绚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人化的自然"命题,在学界通常被视为是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或美的根源的论断,其实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实践与人的美感生成的关系问题时提出来的,因此,这个命题也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美感思想的钥匙。马克思这个命题的提出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美感思想的重要观点。李泽厚将"人化的自然"命题引入到纯美学研究领域,坚持用实践观点来说明和论证美感问题,是对马克思美感思想的继承、运用与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边城》和《古都》是20世纪30年代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人生体验的著名作家的同题材作品。无论是诗化生活的描绘,还是艺术形象的塑造,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惊人的审美追求的相似,表现了著名作家共同的艺术敏感和类似的艺术表现方法。但相似中仍存在着差异:《边城》表现了作者沈从文对古老又“现代”的中国的深深的忧虑;《古都》表现的则是川端康成对当时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深深悲叹。  相似文献   

12.
网络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学习社区。通过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中国古代史》两门课程中一年的实际应用,分析总结了实际的教学效果。本展示了这个虚拟学习社区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史念海先生是中国古都学的创建,他1983年与几位同仁成立了中国古都学会,并于1985年撰提出创立中国古都学,十多年来,史先生不仅撰写了十多篇关于古都学方面的论,还组织召开了十多次大型的古都学术讨论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都学的研究,为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语篇主题即语篇指向,是语篇的主要基本思想。在生成任何一个语篇时,说话人总是从语篇主题出发构思全文,运用各种手段,力求语篇的主题被读者(或听者)所理解。本文运用语言学中语篇分析的有关理论,以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例证,对其作语篇主题分析,并探讨正确理解语篇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石市是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城市形象构建必将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繁荣发展.本文着力从“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里”等方面寻求黄石矿冶文化特色,凝练城市精神.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打造历史、宗教、竞技等文化品牌,构建山水宜居、文化名城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清末京师大学堂具有浓厚的封建性,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转型促使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的崛起,引发了知识分子活动空间的转移:由“庙堂”转向“讲堂”,桐城古文派与以“太炎弟子”为代表的“新思潮派”对北大讲堂的争夺,就发生于这一历史背景下。蔡元培执掌北大与“新思潮派”的迅速取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加快了北大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皖北地区经历了辉煌而发达的远古和中古时期,但在近千年的自然灾害冲击下,产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贫困文化.反过来,皖北的贫困文化又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要发展皖北,必须要改造当地的贫困文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战略的提出,以三国生态文化游为核心的古隆中风景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滞后,已不能适应当今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古隆中风景区现有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三国文化与自然风景紧密结合、独具特色的古隆中生态旅游风景区。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构思精巧,语言朴素自然,善用叠字和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