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朱熠 《文教资料》2014,(27):3-4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该小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十分广泛,在国内外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自电影《白鹿原》公映后,各方面争议不断。鉴于此,作者从故事情节、人物设置、表演、电影画面四个方面就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创作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2.
蒋珊珊 《文教资料》2014,(36):131-132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原载《收获》92年第6期),影片中虽和原著有相同的人物和相似的情节,但是两者在叙述、主题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可以称得上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本文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剧本,这两个具有互文性文本的异同,探讨由小说到电影的嬗变问题以及电影的改编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白鹿原》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空间设置、叙事结构(剧情节奏)和主旨表达四个角度入手,拟对近三年来有关《白鹿原》电影改编评论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人物死亡的描写展示了白鹿原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是小说中一束凄艳之花。众多的人物死亡描写既具有鲜明独特的特色,又赋予小说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沉郁的风格,体现了作者炽热的生命情结。解读《白鹿原》的人物死亡描写有助于更深一层对《白鹿原》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5.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6.
作品信息     
正《白鹿原》歌剧版将与观众见面日前,歌剧《白鹿原》的音乐会版在西安首演,中国艺术家利用西方歌剧来演绎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故事的探索引起了更多关注。此前,《白鹿原》曾被改编成秦腔、话剧、影视剧和舞剧等,原创歌剧的改编尚属空白。编剧兼作曲程大兆说,《白鹿原》好似一部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庞大史诗,历史格局和人物关系都非常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是一部以悲剧艺术见长的小说,它标志着悲剧艺术小说走向了成熟.《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悲剧的,“这种悲剧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天理与人欲、礼教与人性的冲突.在传统礼教的压抑下,人性被严重扭曲,众多人物在传统礼教的圈子里无法摆脱,构成了白鹿原这个“鏊子”上人物命运的悲惨景象”.本论文将从《自鹿原》中黑娃与白灵的悲剧比较,从更深层次挖掘出这个时代里面巨大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8.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该书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艺术境界博大精深,这是理论界所公认的。然而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小说在内容方面一般不受篇幅限制,电影则必须服从时间性的要求。论述了笔者拟从材料的取舍、人物形象塑造、影片色彩运用,以及故事情节方面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一些基本想法。其中主要是对内容的删节,因为在区区一部影片中是不可能完全展示该小说的完整形象的。所以,谈及改编,肯定要有所取舍,但是前提是不伤害小说的主要情节以及主题深度。  相似文献   

9.
从小说到电影的剧本改编,涉及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时空串联方式,二是由文学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换.以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为例,通过从小说《长恨歌》到剧本《长恨歌》,再到电影《长恨歌》的分析,总结从小说到电影剧本改编的基本规律,并探寻其文学创作价值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电影《白鹿原》入手谈其改编与小说创作的不同之处,探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时代语境、意识形态、创作理念之下二者产生差异和碰撞的原因,并对电影改编的得失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收集整理为民间故事并被改编为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由"边缘"走向"主流"。从"蔓萝花"的电影改编,可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开掘;二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与新型电影媒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之初的电影改编与伤痕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之初,文学和电影开始复苏。伤痕文学的兴起,直接引领了电影理论的大讨论和电影实践。改编自伤痕文学的电影,在文学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各方面受到伤痕文学的影响。作为一种接受方式的电影改编,从弘扬人道主义和淡化反思精神两方面对文学做了当下的"重读"。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白鹿原》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它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赞颂儒家仁义观念为反衬,贬损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告别革命"的谬论做了图解与演义。雷达赞赏其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陈晓明赞赏其"标举一种文化价值而试图阐释中国现代性历史",对媒体和读者形成误导。这样的作品不断受到奖励和表彰,是极不正常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郭三德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3):68-69,72
白嘉轩是《白鹿原》里一位正直、正义、正派的人物形象,一位威严而仁厚的长者,一位孝慈仁义精神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5.
在相当多的"寻根小说"中,寻找文学表现的基本命题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交织融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白鹿原》也是"寻根小说"的代表作,但对于这部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对于汉民族历史、文化及生命归宿的探源。  相似文献   

16.
在中、日、韩三国各自国家动画史上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中,就故事的创作方式而言,改编量最大的是中国动画,其次是韩国,日本的原创故事量相对而言是最多的。这似乎很契合当前三国原创动画的发展状况。同时,各个国家在故事改编上不仅具有量上的差别,同时在故事的选材,题材选择以及改变风格上有各自特点。对这三个国家动画剧本改编的比较分析落脚到中国动画的创作上,会对中国的动画教育教学创作有些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是新时期以来第一部规模较大而又集中地探讨儒家文化的经典文本,本文对书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作了较为详细地阐释,同时又阐发了这种文化在各种条件的冲击下已逐渐失落,并对其失落的原因从自身和现实两方面作了较为详尽地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梳理《白鹿原》的物质民俗文化词汇,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予以解读,以发掘其所蕴藏的关中物质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关中农村物质民俗生活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塑造与传统的伦理纲常背道而驰,正是男权意识下,女性对人的本质的追求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才导致其悲剧性的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