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唐诗中的扬雄主要有两种形象,一为献赋入仕的宫廷侍从,一为闭屋著述的草《玄》者。扬雄献赋本为讽谏,但因“劝百讽一”的矛盾,其讽喻之义往往淹没在华丽的形式中,所以唐诗称引其献赋时,多与入仕或宫廷侍从相联系,而较少注意其讽谏,称引草《玄》事时则看到了扬雄的不得已与高尚的人格。对扬雄的吟咏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出与处的思考,献赋入仕是他们用世思想的反映,而白首草《玄》则是他们对人格的追求,是兼济天下理想无法实现时的一份固守。  相似文献   

2.
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最早记录了古朝鲜语,人们发现,古朝鲜语与现代朝鲜语"无一近似"。这主要与扬雄调查方言的方式以及当时该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清代所修《四川通志·经籍志·集部》所著录的三部典籍进行了考论。对《扬雄集》,考历代《史志》对雄集的著录、《扬雄集》卷数、扬雄诸《箴》的情况;对《花蕊夫人诗》,考花蕊夫人姓氏、其《宫词》与王建《宫词》的关系;对《苏学士集》,论其卷数和后人对苏氏诗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西汉扬雄编纂的《方言》,在中国方言之学和世界语言文字学史上 ,都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琴清英》是一篇体现扬雄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反映出扬雄音乐美学思想的双重审美倾向。他一方面坚持礼乐教化,追求雅正的音乐;另一方面肯定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强调音乐"以悲为美"。这种双重审美倾向看似矛盾,实际上是汉代一种新的审美观念——"汉家威仪"的出现,是汉代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对北方"崇高"的审美观念和南方"飘逸"的审美观念的一种兼容和整合,反映出音乐美学思想在汉代的发展状况。本文以琴道思想为切入点,浅析《琴清英》中所蕴涵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抱朴子内篇》是道教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也是集战国至魏晋的道教理论和方术之大成的重要典籍。《内篇》的本体论思想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分析了“玄”作为宇宙本体在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玄”、“道”、“一”三个概念在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体系中的关系,论述了葛洪本体论思想对老子、文子、关尹子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以及早期道教中的本体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选》李善注具有极大的文献价值,被誉为“考证之资粮”;《法言》是西汉著名学者扬雄的著作,是汉代重要儒家著作之一,李善注中多次引用《法言》。本文将对《文选》李善注中对《法言》一书的引用情况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之友》2014,(11):F0002-F0002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  相似文献   

9.
扬雄晚年作《自序》,班固采之以为《扬雄传》。扬雄《自序》的性质,颇有可议者。扬雄《自序》既非《法言》之序,亦非扬雄著作“三十八篇之总序”,而是扬雄在其著作不用于世的情况下,对自己立身行事与思想著述的总结,既“著篇之意”,并兼有“自叙风徽,传芳来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1月10-13日,"纪念扬雄诞辰2070周年暨四川省扬雄研究会第一届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2018年4月11-13日,"扬雄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纪念扬雄逝世两千周年学术研讨会"又在成都召开。两次会议,我提交了同题论文《对千秋孤圣扬雄的传神写照——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发覆》,在参加第二次会议前略有增补。这篇论文论证的核心观点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传主是扬雄,而非陶渊明本人。这篇论文在发  相似文献   

11.
杨红莉博士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是一部全面阐述汪曾祺文学特色与意义的力作。其特点主要有:体会深切,丝丝入扣;学养扎实,阐释丰盈;博观比照,见解辄新;语言鲜活,叙述有致。该书的出版为当代文学学林增添了一棵富有生机的新苗。  相似文献   

12.
杨仁敬教授的新作——《美国文学简史》承续前著《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的优点,文献资料翔实新鲜,叙事语言明快简洁,集普及型与研究型为一体,力求创新,为美国文学的研究与普及再建新功。  相似文献   

13.
作为道教中的改革派,全真道提倡精神超越、性命双修、真功真行等,相比传统道教所主张的肉体成仙、外丹修炼等多有不同。王重阳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解读《重阳立教十五论》,考察其中全真道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方式,发掘全真道思想中的"当代理念",可对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先秦老庄思想占有重要的位置,老庄哲学以"道法自然"为其哲学的构架基础,在此构架之下,道家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自然人生观。"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就是道家自然人生观的基础所在。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认为与自然相违背的就是人为,道家反对一切的人为,从而倡导一种自然无为的人生观,由此来揭示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性,揭示生命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同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老子的谦下不争、朴实无华、无知无欲、返璞归真的人生观,还是庄子的无用之用、不为物役、逍遥自在的人生哲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俞平伯的散文兼具徐志摩的"丽"与废名的"涩",可以说是集骈文与诗的"双美",而其内在的精魂则是一个"我"字。俞平伯的散文时见破谜般的紧张,它非得提起你百分百的注意力不可,而在投入与挣扎的较量中方才窥些作者的心迹。俞平伯的文章是以难懂出了名的,其实,难懂往往是自庇的说法。历史上的道家传统本就强大,加以"五四"时自我的强健和发达,相率促成意欲摆脱旧文化而又徘徊流连的俞平伯对于旁观的态度的固执株守。  相似文献   

16.
作为纵横家惟一一部子书《鬼谷子》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浮留存于世,日益为世人所追捧。这与其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是分不开的。阴阳思想本质内涵包括阴阳是划分事物属性的标准",转圆"计谋观是其阴阳思想本质内涵的重要体现,阴道阳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亦军教授的新著《阿凡提“话语”空间的自然一生态和历史—文化视域》从跨民族、跨学科和跨文化角度对西域文化符号——阿凡提进行了“话语”空间的四重构建:生命话语、社会话语、审美话语和宗教话语,疏通了阿凡提话语背后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脉络,在理论的高度上构建了阿凡提“话语”研究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道家文献《老子》字数不多、字义晦涩、篇章之间存在脱节,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所以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老子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困难。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先秦道家学派开山鼻祖老子的思想也不例外。理解了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有利于准确地把握《老子》一书所要表达的意涵。有必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老子所处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隐士群体的兴起以及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身份,以期通过这种考察使人们在解读《老子》时所作出的判断和分析更贴近老子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杨仲义教授的“文本诗学”(由四本“系列”论著组成),体系独创,见解新颖,论证有力,深而不玄。其新著《汉语诗歌解读学》更具有创新色彩,是学术界迄今为止,第一部从解读学角度对古代诗歌进行研究的理论著作。它丰富了传统诗学的内涵,拓展了传统诗学的理论空间,开辟了古代汉语诗歌和诗学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