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露》两解之圆说钟为建《行露》是《诗经·召南》中的一首诗,原文如下:厌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对这首诗通常...  相似文献   

2.
《诗·召南·行露》被《诗大序》等释为“贞女抗暴”,现代学者认为是一青年女子强烈反抗一位有妇之夫逼婚的心声。本文紧紧抓住“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讼”这一疑点,结合上古的婚姻习俗考证出这是一位伤心欲绝的妻子忧伤坚定的离婚誓词,文中之“兴”亦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这是《召南·行露》里的两个兴句。对于第一个兴句,毛传云:“不思物变而推其类,雀之穿屋似有屋者。”郑笺说同。对于第二个兴句,毛传亦云:“视墙之穿,可谓鼠有牙。” 这个说法,自明清以来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怀疑者可以俞樾为代表。他说:“传、笺之意,皆谓雀实无角,故其说如此。然下章云:‘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鼠之穿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中,有一段左忠毅公训责史可法的话:“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其中“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一句,课文只注释“奸人”与“构陷”,至于全句如何翻译,注释未提及。  相似文献   

5.
(五) 《诗经·魏风·硕鼠》第一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这里着重研究“爰得我所”一句,这一句又主要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的“爰”字,但它涉及对全诗的理解。 这句诗通常是这样注解的:“爰,乃,於是。所,处所,指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联系前面几句,解释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6.
2006年高考经典模拟题1《诗经·庸风·河广》里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句,请以此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附原诗: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注:“杭”通“航”。“刀”,指小船。“崇”通“终”。)【写作点拨】参照注解,“河广”是一种客观存在,而  相似文献   

7.
程莹 《学语文》2005,(2):46-4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文言文收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一文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文中“毋吾以也”一句 ,历代注家解释相当分歧 ,归纳起来 ,大致有两种倾向 :第一种 ,释句义为 :“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说话了。”这一解释可以汉孔安国、宋邢、朱熹为代表。孔安国注说 :“言我问女 ,女无以我长故难付。”邢疏说 :“言女等侍吾 ,以吾年长於女 ,谦而少言。”“今我问女 ,女等毋以吾长而惮难其对也。”朱熹《论语集注》…  相似文献   

8.
讲《记王忠肃公翱事》,学生曾问:“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一句,两个第二人称代词为什么选用不同的形式?“而”和“汝”的位置能否调换?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把文言第二人称代词的细微差别辨析清楚。文言第二人称代词常用的“汝(女)、尔、若、而、  相似文献   

9.
“巧女难为无米炊”。人们在使用这句谚语时,往往只强调“米”字而忽略了“巧”字。诚然,米柴丰足,“巧妇”自然不难为炊;但倘遇“拙女”,说不定会让人吃夹生饭或糊锅粑。由此想到了中学写作教学。中学写作教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叶老(叶圣陶)说过:“习作一课,我谓宜认  相似文献   

10.
为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目标 ,有必要掌握“啊”字的变调和音变规律。一、“啊”字变调“啊”字在句首时作叹词 ,声调有如下几种变化 :1.表示惊异赞叹读一声。如 :“啊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2 .表示追问读二声。如 :“啊 ?你说什么呀 ?”3.表示惊疑读三声。如 :“啊 ,这难道是我的影子吗 ?”4 .表示应答的、明白过来的读四声。(1)表示应诺。 (音较短 )如 :“啊 ,好吧 ,我就去。”(2 )表示明白过来。 (音较长 )如 :“啊 !原来就是找个树杈 ,挺简单 ,我会了。”二、“啊”字的音变“啊”字在句…  相似文献   

11.
也谈“骤”字人教版高三册(2000年版)“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编者对屈原的《湘夫人》一文中“时不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句中的“骤”字注释为“轻易,一下子”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我遍查了手中所有的古代汉语字词典,均不见有“骤”解释为“轻易,一下子”之意。一般来说,字词典把“骤”字都解释为①马奔跑②疾速③突然;忽然④屡次;多次等意。编者将“骤”解释为“轻易,一下子”可能是从②或③两个义项中引申开去贸然解释,以致造成误解。那么,“骤”应解释为何意呢?我认为应解释为“屡次;多次”。这在古文中是很多见的,如:《左转·宣公二年…  相似文献   

12.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一只大老虎,这只老虎很衰,为什么衰呢?因为别的老虎头上都有个“王”字,而它头上的“王”字少了一横,变成了“土”字。一天,土老虎抓住了一只狐狸。狐狸问:“土人?你不去抓鹿啊、野猪什么的吃,抓我干吗?”土老虎:“Hia--hia!我就是想借你身上的狐皮大衣穿一下。你这件看上去很拽耶!”狐狸:“哇靠!你能不能讲点别的,你穿虎皮大衣,我还想借呢!”土老虎:“哈哈,今天我找你借,你不干也得干!快把大衣脱下来!”狐狸想了想说:“你个小瘪三!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啊!你敢动我?”土老虎:“P!不要告诉我你…  相似文献   

13.
《察今》开门见山以设问提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语文教材对此句注作:“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胡,何,为什么.前一个法字是动词,取法;后一个法字是名词,法令制度.”如此解释这句设问,联系下文的回答,我以为不妥.综观全文,《察今》用设问提出的论题是:“国君(上)为什么(胡)不能(不)取法(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先王之法)?”而不是“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不等于“不能”,  相似文献   

14.
狐假虎威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一只大老虎,这只老虎很衰,为什么衰呢?因为别的老虎头上都有个“王”字,而它头上的“王”字少了一横,变成了“土”字。一天,土老虎抓住了一只狐狸。狐狸问:“土人,你不去抓鹿啊、野猪什么的吃,抓我干嘛?”土老虎:“HIA-HIA!我就是想借你身上的狐皮大衣穿一下。你这件看上去很拽耶!”狐狸:“哇靠!你能不能讲点儿别的,你穿虎皮大衣,我还想借呢!”土老虎:“哈哈,今天我找你借,你不干也得干!快把大衣脱下来!”狐狸想了想说:“你个小瘪三!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你敢动我?”土老虎:“屁!不要告诉…  相似文献   

15.
《硕鼠》新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风·硕鼠》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现今的各种《诗经》选本、古代诗歌选本无一不选,全国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也选录了这首诗。古今学者对这首诗都十分重视,著文亟多。但其中有些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臆说,以就教于各位专家。诗中的“我”为农奴,“女(汝)”为魏君;诗作于西周厉王时期。诗中的主人公——“我”是何身份,与“我”相对立的“女(汝)”又是何身份?《毛诗序》云:“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  相似文献   

16.
李宪峰 《师道》2006,(9):29-29
李老师:您好!张松(化名)的情况,你已有所了解。真的,这个孩子从小就是个好孩子,尽管有不少缺点,有时也会犯点小错误……我曾因张松的问题去原来的学校和他的班主任谈过,他是这样开始谈话的:“我一接过这个班,一看这孩子就不咋样,你看他穿的衣服,以后我就开始注意他了……”当时我的心一沉,赶紧解释……后来班主任又说了孩子许多的坏话,甚至还说了一句:“我觉得他跟街上的那些小痞子一样。”回到家我对张松说:“你不是说,你们班主任不好吗?我看不错嘛,他没说你一句坏话,只是让我告诉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一切从头开始。”我希望这善意的谎…  相似文献   

17.
3月2日星期四晴今天,我和小伙伴玩游戏时,不小心把裤子撕破了,我一边擦(cā)着眼泪,一边说:“妈妈,我的裤子破了,我要新的!呜呜呜……”于是,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新裤子,说:“小宝贝,来,快穿上,这条裤子可漂亮了!”我一听就乐了,说:“妈妈,你转(zhuǎn)过头去,男的换(huàn)裤子,女的不能偷(tōu)看!”妈妈说:“好好好。”这下我放心了,连忙脱(tuō)下旧裤子,穿上了洁白而崭(zhǎn)新的裤子。只听妈妈问:“好了吗?小宝贝。”我认真地说:“好了,妈妈,你可以转过来了。”妈妈转过头来问:“怎么样?舒服吗?”我高兴得在妈妈面前转(zhuàn)了个…  相似文献   

18.
练字进行曲     
说起练字,真有点不好意思,要知道我曾为了这字大伤脑筋呢!唉,不说也罢!一“小?呀,我该怎么说你呢!”听,妈妈又在苦口婆心:“字,就好比人的外衣,衣服穿得体面,别人瞧着也觉着舒服。你看看你这字,还不赶快练练,否则,将来你会后悔的!”“哼!我要的可是内在美!”我嘴里没说什么,心里却一个劲嘀咕着。二试卷一发下来,我傻了眼!怎么搞的?古诗文默写明明是对的,却扣了我的分!我忍不住大声抗议道:“老师,你改错了!”同桌闻声凑过来看我的试卷,不由皱起眉头说:“哎哟哟,你这是什么字?别说老师了,就连我这个近邻也看不懂呢!”是吗?仔细瞧瞧,哎!由于字…  相似文献   

19.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太守派人求婚一段,高中语文第五册的注释不甚明确,教学参考书也未作详细解释,下面谈谈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这一段文字有两句是难点;一是“寻遣丞请还”。“遣丞”的是谁?“丞”是谁?“请”什么?“还”到哪里?二是“说有兰家女”。“说”,是谁说?这个“兰家女”是姓兰家的女儿,还是兰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