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毛泽民烈士的儿子,1941年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大概从小学开始一直在毛泽东身边长大。我1967年1月开始给江青做机要秘书,和毛远新结识,成了很亲密的朋友。2001年,他从上海汽车研究所退休后,来北京时,曾到我家做客,晤谈甚洽。10多年来,我们不断地通信、通电话,现在我把他谈话和通信中涉及到毛泽东的一些事,加以整理,向关心和研究毛泽东的人作一介绍。一、毛泽东在上大学、参加工作上严格要求毛远新  相似文献   

2.
撞“蛋”     
我小的时候,并不十分喜欢过年,原因是农村里拜年太麻烦,而且没有什么好处。通常,我叔家的孩子会先来我家拜年,他拎来的东西,我们不会打开吃,而是由我拎着送到我舅家去。然后,我姑家孩子拎来的东西,我再拎到我叔家去。这中间  相似文献   

3.
这一个月里,又有电影或电视剧的制片人员,到我家来请父亲去当群众演员。他们走后,我就独自静坐,回想起父亲当群众演员的一些微事……  相似文献   

4.
看这部影片也像泡菊花茶一样,得慢慢地品 我大概是四、五年前在酒吧里认识金琛的,酒吧是我弟弟开的,酒吧里每天都充斥着我的一帮狐朋狗友,金琛是一个酒客,他被我的一个朋友带来。开始时我没太注意金琛,他虽然比我的很多朋友清秀,但对我没有意义,后来他来的次数多了,我们也就算混得脸熟了,仅此而已。1998年,我的一个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拍  相似文献   

5.
玲子 《传媒》2001,(4):39
我对朋友说,我们家里最年轻的人是我老爸。 朋友直愣愣地盯了我半晌没回过神来。我只好解释,我和妹妹陪父母一起去爬香山,兴致勃勃走在最前面的是老爸。他边走边讲故事,还不时出点小洋相,逗得大家笑个前俯后仰,忘却了疲劳。我和妹妹面对深山幽谷,情不自禁地“喊山”,老爸也扯着喉咙呼唤起来,比他的女儿喊得声响气长。后来,我的这位朋友到家里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我到湖北歌舞之乡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去了一趟.因女儿放假在家,所以也一同带去了.办完事情之后,朋友热情地安排我们第二哭到一个名叫高家堰的地方去漂流.女儿知道后,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相似文献   

7.
传奇     
神交已久的朋友到北京来,我们在看不见荷花的后海边喝一杯茶,我随手抚过他的头,他新生的发茬微微割我的手掌。  相似文献   

8.
十年     
朋友A,十年前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套房子,出国留学去了。朋友B,当年买了朋友A的房子,咬紧牙关过了很多年苦日子。在这十年间,朋友A读了三个学位换了四份工作去了五个国家谈了六次恋爱,他在哪儿都待不长,到哪儿都是租房子住,每年至少度一次假,去的都是最最时髦的地方。朋友B则吃窝头就咸菜,十年里只要有钱  相似文献   

9.
人物背景:邓福坦(1922—),福建省福鼎县人,1936年参加红军,被编入红小兵班,随红军挺进师转战浙江。1947年任青景丽第二县队队长,建国后曾任温州建材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我是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从政治上说,在1933年到1934年间,闽东红军就常常来到我家,那时候我们就接触到了革命。到了1935年,刘英同志和粟裕同志就带着红军挺进师过来了,那时候他们在浙江泰顺打仗,打伤的同志就送到我家来治疗。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对红军有了进一步的感情,也懂得了更多革命的知识。1936年10月13号,在福鼎,刘英和粟裕消灭了国民党一个加强连,虽然…  相似文献   

10.
艺术细胞突然"醒来"我和夫人张敬来美国的三十年间,—直在为工作和生活忙碌不停,很少有机会享受艺术。一旦参加朋友的派对,到大家跳舞的时候,我们多半是坐在一边跟朋友喝茶、聊天。其实我们年轻的时候都不乏艺术细胞。大约在1987年——我们退休前的两三年,不知是什么契机,我们沉睡多年的艺术细胞突然开始"苏醒"了。首先是张敬对跳舞发生了兴趣,她跟朋友去参加了一个跳舞的派对,又去学了几次舞,感觉很好,于是想认真地学跳舞,  相似文献   

11.
近半年来,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社会新闻,在报上刊载后,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未婚妻来到的这天》(登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本报),报道一位解放军战士在假日到火车站去迎接未婚妻,但他到了车站以  相似文献   

12.
马川 《今传媒》2007,(12):68-69
他走的消息来得太突然了. 2006年10月25日,我和几个企业家朋友兴致勃勃地在西安南大街吃饭.开席几分钟,来辉武来了.来辉武有个典型特点,关心政治、关心每个他熟悉的知名人士的任何变动.果然,来辉武刚一落座,就直奔主题地向我发问:"马川,你不是消息灵通人士么,你知道陕西新闻界出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3.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他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3月2日上午11点钟前到他家。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珀芬的,第二天早上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朋友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  相似文献   

14.
爱你的仇人     
到东京看画,看朋友的画。看累了,朋友引我们去隔壁客厅休息。壁上挂的画,基本是馈赠,都是同行送给他的,无非是山水、花鸟、人物,以写意的居多。  相似文献   

15.
墨水“話”     
有一个小孩子学人家的話,照着人家的公式往下套,闹出了一場子笑話。故事是这样:这个孩子的父親对孩子的母親說,有一天,他去訪一个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家。只有一个比自己的孩子还小的一个小孩子在家里。“你爸爸哪里去了?”“到庙里跟老和尚下棋去了。”“你妈媽也不在家嗎?”“我媽媽到东鄰三嬸家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我家有个长辈,是我家的大家长,总是成箱地往我家送书,那时候没什么感觉,可现在想想,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我现在也习惯给周围的孩子们送书.有时候是我读到的好故事,有时候是我责编的书,自己手里的样书不够,还会去网上下单寄到人家家里,偶尔会被朋友嘲笑自己花钱来为书冲销量,虽然确有小部分私心,不过优秀的童书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种子,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陪伴他成长,这是在我看来更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7.
上海人称谈恋爱为“淡朋友”。谈朋友,那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朋友带给你的是甜蜜、欣喜、谜一般的神奇和叫人时时想去探究,欲罢不能又萦绕于心的感觉。难怪有人称恋爱是“刻骨铭心”、“电击般的震撼”。有的人经历了几次感情波的冲击,我想那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丰富他的人生阅历。说实在的,自从我和丈夫L结婚后,我便与“谈朋友”这词握手告别,对“恋爱”有了新的注释。我视”移情别恋”为浪费感情、浪费精力、浪费时间的玩艺儿。可是,大自然的诱惑.科学的进步,使人会情不自禁地恢复人性的本能,你会全心地投入到“爱”的漩涡中去。那是我家来了PC(家用电脑)后。在小时候,从学写第一个字,我便与纸、笔结下了不解之缘。妈妈教我写字画画,没纸和笔是万万不行的。几十年来这已成了定向习惯,似乎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18.
诚实的孩子     
卡里夫和朋友到靠近河口的海滨去游泳。到了那里以后,卡里人问一个正在附近钓鱼的孩子: “这儿的水里有鲨鱼吗?” “没有!”孩子很干脆地回答他。 卡里夫于是就和朋友一起跳进  相似文献   

19.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认识了《中国青年报》现驻东京记者孙文清。去年春天 ,我和老伴去日本探亲 ,由于当过记者的职业习惯 ,行前我托《中国青年报》前驻东京记者苏海河帮忙介绍一两个关系 ,以便到日本后开展一点采访活动。我到日本后不久 ,苏海河即来长途电话 ,介绍了他的两个朋友 ,其中一个就是孙文清。孙文清是一个非常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我访问日本新闻协会 ,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实现的。此外 ,从新闻学的角度看 ,同国内记者相比 ,驻外记者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同 ,具有特殊性 ,很值得作为专题来研究。因此 ,访问我国新闻媒体驻日记者 ,了解…  相似文献   

20.
埋单     
前两天一个朋友到办公室找我,我尽地主之谊请他喝个酒。去酒店的路上,我们你争我抢地要埋单——都30多的老爷们了,在路上讨论这种事,够丢人的。后来,酒至微醺时,我趁着上厕所的功夫,把单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