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俊杰 《新闻前哨》2004,(8):32-33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内外交往的频繁,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化、体育、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和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不断涌现,给我们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及时快速报道好各类重大的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件?媒体如何抢占重大新闻事件最佳报道效果前沿,使报道逼真鲜活,感染力强?这一直是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各类媒体十  相似文献   

2.
同一新闻事件,角度选择不同,所达到的宣传效果也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新闻史上有许多生动的例子。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对这一重大事件,不同的通讯社选取了不同的报道角度。新华社选取的角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烈欢迎,人们对和平解放北平的渴望,北平物价的下降。而美联社选取的角度是——一群学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报道经济领域最新变动的经济新闻,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经济新闻往往蕴含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最新信息,因此也日益成为广大受众关心和关注的热点。 然而,作为经济新闻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新闻,地位却在江河日下。工业生产建设的成就、经验与模范人物等依然具有报道价值的方方面面,已很难构成能够引起新闻媒体重视并赢得强烈社会反响的景观。 这种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既有国家经济全面发展、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工业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  相似文献   

4.
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去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报道最终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新闻事件,为了群众能够更有效地理解新闻事实,记者在报道时就需要选择新闻角度,新闻角度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群众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因此,新闻记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应本着群众需要什么、企盼什么、关心什么,新闻就要反映什么,就要从哪个角度去报道。  相似文献   

5.
报道同一新闻事件、往往有几个乃至更多的的角度可以选择。选择的角度不同,宣传的效果也不同。经济新闻是以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宗旨的,要使经济新闻在宣传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可不注意角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蓝东兴 《新闻窗》2005,(1):45-45
所谓负面事实,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生的非正常事实,其结果会给主体社会及其民众造成有害影响。近些年来,在我国新闻活动中,对负面事实的报道呈现出上升趋势,天灾、人祸、怪事、坏人、反常风气不断从媒体中披露出来。负面事实报道升温,与我国的新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新闻环境变得相当宽松。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7.
在第六届浙江省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第三届消费品博览会上,以综合新闻为主要任务的《宁波新闻》在实现重大经济报道的“软着陆”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些经济报道由于存在选题重复、数字堆砌、字枯燥或专业性太强等问题,难以吸引更多的受众,传播效果也无疑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应该找准新闻指导性和可受性的结合点,创新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经济成为人们所关心的头等大事,经济新闻也成了各大众媒体重点经营的版面之一.由于各类报纸的读者不同,对经济报道有要求不同,侧重不同,报道的方式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0.
黄燕 《声屏世界》2005,(4):21-21
面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如何使自己的报道精彩,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新闻选题的策划至关重要,新闻选题的策划要实现创新和超越.就必须在策划中尽可能地占有各种信息材料.用全新的视角,全面的眼光考虑新闻的发展规律.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善于从不同方位掌握事物内涵。  相似文献   

11.
我的新闻生涯,也是从经济报道开始的。50年代是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的时代,经济报道理所当然地成为党报的主体。但是,当时的经济报道基本上是亦步亦趋地追随苏联《真理报》的模式,逐渐地形成僵硬、枯燥、过于专业的面目。“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矛盾在那时已经非常突出。作为一个年轻记,一直有志于从这种樊篱中有所突破,并作过某种尝试。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李定辉 《新闻界》2001,(5):58-5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就要求新闻工作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树立市场经济意识,要有新的经济报道观念与方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研究和确立经济新闻的价值标准,这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一、要彻底改变对经济活动报道包揽一切的观念,坚持经济报道的客观公正经济报道必须围绕经济活动,这是无疑的。长期以来,各级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党报充分发挥了它被赋予的功能。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  相似文献   

13.
在大千世界里,报道选择什么样的事实进行报道,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待报道对象以及如何挖掘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性步骤,它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新闻发现。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它的本质特征是“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新闻发现则是指报道主体对进入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有无新闻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于雪 《新闻知识》2004,(8):17-19
当前的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打出“眼球经济”这张牌。为了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新闻媒体不仅在标题和内容上大做文章,尤其是在文化娱乐新闻的报道上,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势头。如今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文化娱乐报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深度报道是有别于一般资讯传递的特殊报道方式,从它的特殊性上说,完美报道角度的选取和运用,对新闻深度起着挖掘的作用。新闻报道的深度受新闻报道角度的制约,也就是说好的绝佳的报道角度会将新闻的深度拉长,使新闻报道的内容厚重而详细,增进受众对新闻内容的了解。一、深度报道中角度选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关燕 《青年记者》2004,(9):83-83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一度成为每日更新的“会议秀”。在这些会议报道中一些流于程式化的空泛报道让人生厌,先是领导名字依次罗列了一大串,然后以居高临下的领导的“要求”、“强调”等口吻强塞给观众不知其所以然的信息加上画面单调乏味,语言呆板枯燥,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面对这些会议新闻。面对内容变幻无穷、面积大小不一的各幅红色会标观众们最终作出了“看完头题就换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力量来自哪里?--以"两会"报道的创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力量源泉一 :人 ,有血有肉的人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只有个人化的新闻 ,才能够在报道的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 ,激起受众的极大兴趣。所谓新闻的个人化 ,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 ,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优秀的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 ,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 ,以小见大、贴近读者 ,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 ,无论这种新闻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 ,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 ,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可是 ,长期以来 ,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闻的报道量,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都占有重大比例,系一张报纸的“拳头产品”。写好经济新闻,既是增强报纸吸引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当今新闻界中经济新闻的写作。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枯燥单调,成了“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的罗列事例、堆砌数字的框架新闻。本文旨在针对经济新闻写作的“通病”,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借以达到经济新闻写作要适应读者口味、更生活化的目的。那么,怎样选准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才能使经济新闻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9.
许青如 《视听界》2002,(4):22-22
一次观众收看电视的目的和电视满意程度调查显示,经济报道的信息,特别是专题(股评信息除外),位次不如时事信息、社会新闻以及文体娱乐节目。这里除了经济报道专业性较强、观众不易接受外,主观上经济报道也存在着图解经济改革、选材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故事化之忧——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故事化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但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悄然改变着传统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