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河道疏浚底泥添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采用模拟实验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C和N对不同添加比例河道疏浚底泥的响应.结果表明,河道疏浚底泥添加使土壤饱和含水率增加4.2%-14.7%,持水时间延长1d ~8d;土壤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与底泥添加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和N(MBN)分别增加15.5%~ 35.8%和39.8% ~66.1%.底泥与土壤混合比例达到1∶1时,全量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有效态Cd含量也较高,土壤MBC和MBN开始下降.因此,河道底泥添加能够改善土壤持水性能,提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但高比例的底泥添加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底泥用于改善土壤质量时,需控制好添加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氮(N)、磷(P)和钾(K)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然而,过度地投入会导致田间低效的利用率,造成大量养分损失,影响土壤、水和大气的质量,以及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本实验研究控释肥料(CRF)是否可以替代可溶性肥料(SF),有效地增加作物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田间养分损失。创新点:连续2年(2011~2013年)在中国南方红黄壤地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控释肥料对早熟油菜(湘杂油1613)的产量、生长、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更好地解决稻-稻-油生产过程中的季节矛盾,简化油菜生产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并确保国家粮油安全。方法:设置SF和等量CRF五个施用量处理,即SF1/CRF1(3750 kg/hm~2)、SF2/CRF2(3000 kg/hm~2)、SF3/CRF3(2250 kg/hm~2)、SF4/CRF4(1500 kg/hm~2)和SF5/CRF5(750 kg/hm~2),以及不施肥处理(CK)。结论:CRF处理油菜产量较SF处理两年平均提高14.51%,其中CRF4和SF3处理获得最大产量(2066.97和1844.50 kg/hm~2),其次是CRF3处理(1929.97 kg/hm~2)和SF4处理(1839.40 kg/hm~2)。此外,CRF4处理利润最高(人民币7126.4元每公顷),与SF4处理相比,其油菜产量增加12.37%和单位肥料施用量下降11.01%。较SF处理,CRF处理显著增加油菜分支数、角果数和干物质重量(P0.05)。单株角果数是油菜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随着肥料施用量的增加,N、P和K吸收量先增加后下降,而N、P和K利用率均降低。同时,CRF处理的N、P、K吸收量和N、P、K利用率显著高于SF处理的结果(P0.05)。CRF处理N素累积量和N素利用率较SF处理平均提高13.66%和9.74个百分点。总之,CRF一次性基施显著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通过提供后期生长阶段足够的养分,最终减少了土壤中的养分残余和增加了植株的养分积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有益微生物组合加菌糠对菠菜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连续两茬菠菜盆栽试验中,施用不同的微生物菌糠,通过测定菠菜的株高、根长、生物产量,收获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研究了不同有益微生物组合加菌糠对菠菜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有益微生物组合加菌糠皆可以促进菠菜生长、增加产量和提高土壤养分,以微生物组合1 菌糠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安徽省沿淮地区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实现养地增产的效果。方法:采取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KB)、100%化肥(CF)、20%有机肥+80%化肥(CF20)、40%有机肥+60%化肥(CF40)和100%有机肥(OM100)5个处理,分析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适当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提高小麦产量,其中以CF20处理产量最高,达7850.85 kg/hm~2。与单施化肥处理组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蔗糖酶活性增加5.57%~9.59%(P0.05)。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其中以CF40处理土壤MBC和OM100处理土壤MBN含量最高。结论: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增加小麦产量,优化产量构成因素,改变土壤酶活性,增加微生物量碳氮。  相似文献   

5.
根据缺素区相对产量判断各试点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对新乡市土壤供肥量及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的增产效果与肥料利用率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NPK、NP、NK、PK及N、P、K三类七种模型提供的施肥决策信息和期望产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不同试点的推荐施肥量为:新乡七里营点以PK二元二次回归模型提供的施肥信息,施纯N ...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系统分析了嘉山县有代表性的13种水稻土耕层的粘粒与各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各土壤养分与物理性粘粒含量相关程度的顺序为: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钾>全钾>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全磷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添加腐熟剂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研究腐熟剂在秸秆还田模式下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均有改善作用,对水稻株高、穗长、有效分蘖、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也具有促进作用,提高水稻增产效果,进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县城绿地及农田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绿地植被对县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县城绿地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同农田相比有一定差异,表现出有效磷含量绿地土壤低于农田,速效钾含量绿地土壤高于农田,而碱解氮规律不明显。(2)县城绿地植被不同其有效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表现出有效磷含量乔木>草坪、灌木,速效钾含量乔木、草坪>灌木,碱解氮含量表现出乔木>草坪、灌木;(3)绿地土壤基本性质对有效养分含量有一定影响,表现出速效钾与CEC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碱解氮与有机质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了不同NPK养分,不同磁化处理的磁性化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磁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以N_3P_1K_1×磁化粉煤灰(2000GS磁化处理)的磁肥的效果最好。养分与磁处理间存在显著互作反应,不同磁肥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的影响均极显著,但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的偏相关程度较大,水稻产量约70%可由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的变异决定,NPK养分是磁肥主成分,其效应大于磁效应,且磁效应与养分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铁炉渣施加对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区域,采用铁炉渣原位施加方法,对其施加后稻田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照、2、4、8 Mg/hm2铁炉渣施加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交换性钙、有效硅含量分别为(8.33±1.48)、(11.50±1.64)、(14.07±2.39)、(16.06±2.91)mg/kg;(3.35±0.40)、(3.78±0.46)、(4.63±0.75)、(7.22±1.06)mg/kg;(0.032±0.008)、(0.033±0.005)、(0.045±0.012)、(0.046±0.018)cmol/kg;(329.66±47.12)、(920.63±167.44)、(1 093.41±446.99)、(1 294.58±688.85)mg/kg,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随着铁炉渣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除了受到铁炉渣施加后以养分形式的输入有关外,pH、土壤钙和硅含量的变化使得土壤氮磷养分的活化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为铁炉渣改良土壤技术在稻田土壤改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老龄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福建南平西芹教学林场对老龄杉木林不同坡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壤MBC和土壤DOC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均在植物生长旺季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植物休眠季节维持在较高水平;在0—20cm的土层内,老龄杉木林不同坡位土壤MBC和土壤DOC的变幅分别在210.44—1418.90mg.kg-1和8.24—38.54mg.kg-1,两种易变有机碳的含量基本表现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MBC与DOC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土壤MBC和DOC与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凋落物生物量和降雨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MBC和土壤DOC的变化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林木的生长以及根系分泌物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添加量生物炭对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稻壳生物炭为材料,开展玉米田间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不施生物炭BC0、生物炭施用量为5、10、20、30、40 t/hm~2,分别记为BC5、BC10、BC20、BC30、BC40。结果:当生物炭添加量处于5~40 t/hm~2之间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当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玉米产量提高31.41%,氮素利用率提高85.15%。当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玉米产量比30 t/hm~2时略有下降,同时氮素利用率下降1.48%。生物炭添加量从5 t/hm~2增加到30 t/hm~2,土壤全氮含量提高21.31%~56.56%;土壤有机质提高0.54%~69.26%,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提高1.19%~33.08%和24.31%~122.86%,土壤速效磷随生物炭用量提高变化不明显。结论:生物炭还田能提高土壤养分并促进作物增产,当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对玉米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水稻施肥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以3种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磷敏感型水稻通粳981(TJ981)、耐低磷水稻郑旱6(ZH6)和根系扩展型水稻镇稻99(ZD99)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低磷(CK:LP=25:1)导致根表形成铁膜,营养元素(Fe、Cu、Mg、Ca、Zn、K等)在植株机体内的积累,以及根表铁膜对根系吸收营养元素的影响.结果:低磷处理水稻根系表面形成红棕色的铁膜,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根表铁含量(以DCB-Fe含量计)存在差异,且铁膜的形成是不可逆的;水稻体内Fe含量显著增加;Cu在根部组织中含量显著增加,但地上部分变化不明显;其它元素(Mg、Ca、Zn、K)在不同水稻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变化不一.结论:低磷导致根表铁膜的形成,且铁膜可促进水稻体内铁、铜含量的增加,但其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影响并未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以南京紫金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和pH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而土壤速效养分如DOC、有效氮和有效磷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土壤碳分解酶、氮分解酶和磷分解酶也随着海拔升高而活性降低。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对海拔升高反应敏感,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降低影响了微生物和酶的活性,使得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积累较多;而在低海拔处土壤酶活性较强,土壤有机质分解迅速,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黑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杉木凋落物为生物质在300~700℃下制备黑碳,分别将不同温度制备的黑碳添加到人工杉木林土壤中,进行为期28 d的室内培养。结果表明:土壤CO2的释放速率呈现前期(0~3 d)快和后期(3~28 d)慢的变化趋势。不同处理的土壤CO2-C累积量基本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培养结束时,同未施黑碳的对照土壤相比,黑碳添加处理的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以及p H均显著提高,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则有所下降,但统计上未达显著水平。本研究可为今后更好地利用黑碳减少森林土壤碳排放以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蚌埠市三县四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获取的41690个土壤样品的养分数据,对比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养分资料,探讨了蚌埠市二十五年来土壤养分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二十五年来,蚌埠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呈增加趋势,土壤速效钾呈降低趋势,土壤呈现出较明显的酸化特征.种植制度、肥料施用等是土壤养分演变的主要原因,合理施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磷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设置了4个磷添加梯度,0、2、6、10 g/(m~2a),采用PLFA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磷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磷添加对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碳和土壤全氮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土壤全磷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磷添加在6 g/(m~2a)时,土壤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达到最高值,随后,随着磷添加的增多,这些微生物功能群的含量下降;土壤PLFAs和革兰氏阴性菌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但细菌PLFAs和革兰氏阳性菌与土壤全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试验,研究了黄淮平原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秸秆还田后有机质平均增加2.908 g/kg,有效氮平均增加7.163 mg/kg,有效磷平均增加2.635 mg/kg,有效钾平均增加15.485 mg/kg,土壤pH值基本不变;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增产7.91%.研究结果可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乡市不同肥力水平棉花"3414"肥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缺素区相对产量判断各试点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对新乡市土壤供肥量及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的增产效果与肥料利用率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NPK、NP、NK、PK及N、P、K三类七种模型提供的施肥决策信息和期望产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不同试点的推荐施肥量为:新乡七里营点以PK二元二次回归模型提供的施肥信息,施纯N 300/hm2、P2O5 154.2 kg/hm2、K2O 173.84 kg/hm2,期望产量4195.73 kg/hm2,产投比10.94;延津东屯点以NPK三元二次回归函数模型计算得出的施纯N 103.34 kg/hm2、P2O553.93 kg/hm2、K2O 270.65kg/hm2,期望产量3934.41 kg/hm2,产投比13.90;卫辉虎头庄点以P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提供的施肥决策,施纯N225 kg/hm2、P2O5 300 kg/hm2、K2O 240 kg/hm2,期望产量3440.52 kg/hm2,产投比7.56.  相似文献   

20.
研究废弃物施加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态有机碳-EOC,溶解性有机碳-DOC)及其矿化的影响,对稻田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炉渣、生物炭、炉渣+生物炭施加后水稻成熟期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矿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炉渣+生物炭施加显著增加了犁耕层(0~15 cm)SOC含量(p0.05),对非犁耕层(15~30 cm)SOC含量则无显著影响;各施加处理均增加了犁耕层土壤MBC含量(p0.05),而EOC含量总体上有所降低;炉渣、炉渣+生物炭施加总体增加了犁耕层DOC含量(p0.05),而生物炭施加对其影响不显著。为期56 d的培养,各施加处理后,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均表现为对照生物炭炉渣+生物炭炉渣(p0.05),这表明各施加处理总体上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尤其以炉渣、炉渣+生物炭施加后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这些结果预示着工业废弃物炉渣施加对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