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现注射成型制品的微观结构调控,在气体辅助注射成型等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高分子材料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的新型加工技术,即对两种聚合物组分,其中一种欠料注射进入模具型腔后,另一种熔体对基体聚合物熔体快速穿透,并推动外层熔体充填满整个型腔。初步探索了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的剪切场分布与结晶性高分子制品的多层次晶体形态。研究发现:与传统注射成型过程不同,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过程由于引入了二次熔体穿透的过程,流场特性情况比传统注射成型更为复杂,剪切速率沿制品厚度方向的分布表现出双峰分布特征。聚合物在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过程中,受到刚性模壁和柔性熔体的双重界面约束,导致制品的形态结构的形成与演变更为复杂。在多熔体多次注射成型制品的次表层和芯层区域有柱晶结构形成,其制品表现出特殊的双"皮-芯"结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双峰中密度聚乙烯(BMDPE)与纳米碳酸钙不同配比复合物的流变行为与力学性能.讨论了复合物的组成、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以及温度对熔体粘度和膨胀比的影响,测定了不同配比熔体的非牛顿指数(n)、熔体流动速率(MFR)、粘流活化能以及习用屈服应力,断裂应力和断裂伸长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纳米碳酸钙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情况.结果发现:纳米碳酸钙可以均匀地分散在BMDPE中,少量的纳米碳酸钙就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在较高的剪切速率下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3.
初步研究了GAS技术在PCS纳米微粒制备上的应用.着重研究了不同溶剂体系与超临界CO2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超临界CO2气体抗溶剂结晶过程的影响,对平衡时间及初始浓度对所得纳米粒子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获得了粒径20~60 am,分散度小于0.5的PCS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4.
借助电喷雾辅助化学还原法,直接在室温下,将氯酸金前体溶液的分散气溶胶喷射到含有还原剂(ODAM)和环己烷非极性溶剂(POCH)的反应溶液中来合成单分散小尺寸纳米金粒子。将电喷雾喷射分散进料与传统毛细管连续进料方法进行比较,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等对合成的纳米金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非极性溶剂中通过化学还原法合成的纳米金粒子大小取决于试剂掺入的方法。前体的连续掺入产生多分散胶体,NPs尺寸约为4.4±0.6 nm,和10.3±1.4nm,而电喷雾法掺入反应液中的微小液滴产生高度单分散的胶体,其NPs尺寸约为5.2±0.5nm。结果证明电喷雾辅助化学还原法是一种快速通用合成单分散金纳米粒子(AuNPs)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Suzuki偶联反应制备了新型含甲氧基三苯胺-芴共聚物(PF-MeOTPA),通过核磁共振(NMR)、红外(FT-IR)等对中间单体及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制备了氧化铜纳米粒子(CuO NPs),通过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TEM)对纳米粒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制备了以纯PF-MeOTPA膜,PF-MeOTPA/CuO NPs复合膜为活性层的三明治结构的电存贮器件,对器件进行了电流-电压特性测试和循环稳定性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器件均表现出二元flash型存储特性,基于PF-MeOTPA/CuO NPs的电存储器件表现出更加优异的电存储特性,最佳开关电流比(ON/OFF)达到了1.1×104,表明CuO NPs的加入有效地降低了器件的阈值电压和读取的误读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还原和晶种诱导结合法制备银纳米粒子,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用大肠杆菌为受试菌株进行药敏实验,采用纸片法通过比较抑菌圈大小测试了不同浓度银纳米粒子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单分散的、平均粒径约为15nm的准球形银纳米粒子对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且抗菌效果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还原和晶种诱导结合法制备银纳米粒子,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用大肠杆菌为受试菌株进行药敏实验,采用纸片法通过比较抑菌圈大小测试了不同浓度银纳米粒子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单分散的、平均粒径约为15nm的准球形银纳米粒子对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且抗菌效果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当油滴置于水相时,混合熵驱使油滴分散成不同大小的小油滴,随时间的推移,油滴不断地分裂和再聚集,直至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在乳化过程中,无论对水-油系统还是对表面活性剂-水-油系统,油滴特征大小随时间的变化服从指数律.驰豫时间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律.随着表面活性剂的HLB值的增加,乳状液的分散度也增加.存在一个温度范围,当系统温度处在其中时,表面活性剂对乳化有明显的作用.表面活性剂的活性温度与它的链型、以及它与组成乳状液的其它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159-162
通过预处理填料法制备了硅烷偶联剂(KH-560)表面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采用激光粒度仪、BET比表面积法、FT-IR、SEM和TEM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改性前后的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分子结构与分散性作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粒子经硅烷偶联剂(KH-560)表面改性后,粒径分布变窄,比表面积增加,分子结构改变,分散效果好。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改性前后填充聚丙烯的分散性和界面形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稳定剂,CdSO4·8H2O、硫脲、NaOH室温固相反应制备CdS,用XRD、TEM、原子力对粒子进行表征表明,得到单分散立方相球状CdS纳米粒子。还表明。牛血清白蛋白加入的量及加入方式对粒子的大小、粒径分布、分散程度有影响。随牛血清白蛋白加入的量的增加,粒子变小,粒径分布更均匀,分散程度提高;且在固相反应物中加入牛血清白蛋白一起研磨比粒子制成后水相中再加入牛血清白蛋白更有利于粒子的粒径分布均匀和分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在喷孔上游安装涡流发生器(VG)来研究超声速横向射流(JISC)的流动特性。采用纳米粒子平面激光散射(NPLS)和空间粒子图像测速(SPIV)技术对流场进行观测,并设计三种工况进行对比实验,以研究横向射流的流动特性。创新点:1.采用NPLS和SPIV为实验观测手段,定量化地研究涡流发生器对超声速来流的穿透深度和横向扩散的影响;2.根据实验观测结果展示涡流发生器与横向射流相互作用的流场特性,揭示涡流发生器的混合增强机理。方法:1.采用NPLS流场进行观测,获得瞬态流场灰度图(图6、7和10~12),并分析不同观测平面的瞬态流场结构;2.基于瞬态流场灰度图,通过边缘检测和统计分析方法,提取射流穿透深度和横向扩散边界(图14),并对涡流发生器的混合增强效果进行分析;3.采用SPIV技术对流场进行观测,获得多个观测截面的平均速度场,并根据速度场计算涡量场(图8、11和15),揭示射流流向涡的涡量分布。结论:1.在设计的三个实验工况中,CASE0是横向射流基本工况;与CASE0相比,CASE1中的VG在喷孔附近的羽流两侧产生了两个诱导涡,在形态上形成了一个耳朵形涡结构;CASE2中VG尾流的间歇性大尺度涡对射流迎风侧的诱导涡起主导作用,产生了一个大尺度流向涡。2.与CASE0相比,CASE1中射流的穿透深度和横向扩散边界分别增加了8.5%和17.0%,而CASE2中的穿透深度和横向扩散边界分别增加了26.2%和0.5%;因此,在CASE2中,穿透深度的增加更显著,而横向扩散没有明显改善,这与相互作用模式的涡结构特性有关。3.涡量分布表明,CASE1中存在一个复杂流向涡系统,且VG的尾流在射流反转旋涡对(CVP)的内侧形成了一对诱导涡,而在CASE0中,诱导涡应该在CVP的下方。4.根据多个yoz截面的涡量场分布可以发现,VG促进了射流肾形涡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水热法合成一个新的羧酸金属配位聚合物[Cd(fu)(bipy)(H2O)](1)(bipy:2,2’-联吡啶,H2fu:反丁烯二酸)。配合物晶体为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a=92242(7),b=16.2136(12),c=19.9133(14),V=2978.2(4)3,Z=8,Mr=400.67,Dc=1.491g/cm-3,F(000)=1584,μ=1.491mm-1,S=1.012,R=0.362,wR=0.0959,I>2σ(I)的衍射点有2352个。Cd(II)中心与桥联配体fu2-配位形成一维链聚合物,一维链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连接在一起形成三维结构。在室温固体状态下,配合物1具有荧光性质。在下煅烧配合物1的粉末产生CdO纳米颗粒。获得的CdO颗粒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扫描电镜观察形貌,研究发现以不同溶剂合成的配合物1的粉末作为前驱体,合成的CdO粒子形状不同。  相似文献   

13.
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层状ABC星型三嵌段共聚物和纳米颗粒的协同自组装.主要考虑了不同密度下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及其对层状结构的影响.当纳米颗粒密度较低时,纳米颗粒呈囊泡状聚集;当纳米颗粒密度较高时,纳米颗粒呈柱状聚集.通过分析体系能量和共聚物链的回转半径研究了该动力学过程;通过界面张力的计算,对体系中微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索.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复杂的嵌段共聚物,也可以为探索嵌段共聚物和纳米颗粒的微结构提供思路,对研究嵌段共聚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潜在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微纳米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和传热特性,确定颗粒绕流的临界尺寸以及微纳米颗粒合适的喷涂距离。创新点:1.建立微纳米颗粒的受力和运动模型;2.推导颗粒粒径和斯托克斯数的关系,确定颗粒绕流的临界尺寸;3.确定适于微纳米颗粒的喷涂距离。方法:1.通过颗粒运动和传热的三维模型,模拟颗粒在等离子体流场中的运动和传热过程;2.对流场采用欧拉法进行求解,对颗粒采用拉格朗日法进行求解;3.动态追踪颗粒的轨迹和空间分布,从而得到颗粒的速度、温度和空间分布。结论:1.布朗力会影响纳米颗粒的分布;现有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微纳米颗粒的行为。2.可以用斯托克斯数和粒径表征微纳米颗粒绕流的临界尺寸;当前工况下,临界粒径约为800 nm。3.基板会影响流场结构和颗粒的空间分布;在当前研究中,得出有利于纳米颗粒沉积的喷涂距离约为50 mm;对微米颗粒来说,喷涂距离应适当增大。4.微纳米颗粒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特点;纳米颗粒的分布区间更大,布朗力对纳米颗粒的作用比对微米颗粒更为显著。5.微纳米颗粒的运动和传热过程呈现不同的特点;纳米颗粒的惯性和热容小,因此它们的速度和温度变化更迅速。  相似文献   

15.
基于银纳米粒子在盐诱导下聚集使体系颜色发生改变这一原理,建立一种生物传感方法检测水样中的汞离子.采用柠檬酸还原法合成银纳米粒子并修饰以核酸适配体,汞离子与核酸适配体结合发生变构效应导致银纳米粒子暴露在盐环境中发生聚集,使体系光谱特征峰和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研究体系特定波长吸光度比值与汞离子浓度的变化关系.在最佳优化条件下,该比色法在质量浓度区间为0.2~50 ng/mL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1 ng/mL.将该检测体系应用于汞离子类似物的检测,特异性较好.该方法对水样中汞离子的检测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水溶液中将胶原大分子吸附于氧化铝纳米粒子表面,通过自由基引发的接枝共聚反应在胶原大分子上接枝聚丙烯酸丁酯支链制备了胶原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氧化铝核壳型复合纳米粒子.确定了胶原大分子在氧化铝粒子表面的最佳吸附量以及探讨了接枝反应时间对接枝率、复合粒子的壳层厚度及红外发射率(8~14μm)的影响.结果显示,接枝反应时间在12—20h时,复合纳米粒子的壳层为厚度小于15nm的胶原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层;聚丙烯酸丁酯支链的接枝率为3.7%左右时,复合纳米粒子在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中分散良好;胶原吸附量为3.01g/100gA l2O3时,胶原氧化铝复合物的红外发射率下降程度最大,相应的复合纳米粒子的红外发射率最低可至0.527.胶原大分子与氧化铝纳米粒子的界面相互作用导致了复合纳米粒子红外发射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可调粒子排布是含规则排布功能介质的聚合物材料制造中的一大难题。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带斜指换能器的声表面波器件,并开展微颗粒可调排布的仿真及实验研究。创新点:1.提出了一种新的微颗粒排布方法,通过所设计的带斜指换能器的声表面波器件,在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中实现对微颗粒的可调排布。2.建立了微颗粒排布过程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了声表面波的产生、传递和PEGDA中声压场的分布,以及分析了微颗粒的可调排布原理。3.通过施加不同频率的激励信号,可实现同一液层中不同位置、不同间隙规律的粒子排布。方法:1.为了在PEGDA中实现对微粒子的可调排布,设计一种带斜指换能器的声表面波器件,并采用该装置实现不同周期、宽度、位置的微颗粒排布;2.建立声-结构耦合的时域仿真模型对斜指换能器的声表面波器件中声表面波的产生、传递及PEGDA中声压场的分布进行研究;3.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不同频率激励信号对粒子排布周期、宽度和位置的影响,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结论:1.所提出的基于带斜指换能器声表面波器件的微颗粒排布方法,实现了PEGDA中排布周期从83.9μm到116.4μm变化、宽度从710μm到1145μm变化的可调粒子排布;2.微颗粒排布周期和宽度随所施加激励信号频率的增加而减小,且排布周期约等于该频率激励信号所激发声表面波波长的一半;3.通过相继施加不同频率的激励信号,可以在液层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粒子排布并同时保留,互不干扰。  相似文献   

18.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开发了金纳米粒子液体状薄膜SERS基底,探讨了加入顺序、促进剂浓度、加热温度和卤素离子修饰对SERS基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液膜SERS基底组装的关键是界面上的纳米颗粒和油相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金纳米粒子(Au NPs)与油相(己烷)先混合再加入促进剂(四丁基硝酸铵)的顺序制得的SERS基底活性最好;促进剂浓度为10mmol/L时所得到的SERS信号最强;在不影响SERS信号的情况下,将加热温度从室温提升至80℃,可将制备时间从12 h缩短至40 min;加入20mmol/LKBr修饰有利于提升SERS信号。在以上优化条件下,建立了菲(Phe)、芘(Pyr)和蒽(Ant)三种多环芳烃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修正的Wheeler相场模型,建立耦合溶质场、温度场和流场的相场模型,研究Ni-Cu合金凝固过程中高各向异性作用下的枝晶生长行为。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强度在0.06-0.2之间取值时,随着各向异性强度增加,光滑主枝尖端出现棱角,枝晶尖端生长速度先增加后减小。在高各向异性条件下,有无对流时晶粒分别以不对称枝晶和等轴枝晶方式生长。在流速为6.43 m.s-1的强制对流作用下,逆流侧枝晶受过冷熔体冲刷,逆流枝晶生长迅速,与纯扩散时相比稳态生长速度增加了12.61%;热量和溶质在顺流侧聚集,顺流枝晶生长缓慢,与纯扩散时相比稳态生长速度减小了14.62%。  相似文献   

20.
一、概念的考查例1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解析:溶液中溶质粒子直径小于1nm,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粒子直径大于100nm,胶体分散质半径在1~100nm之间,与纳米级材料为同一数量级,(D)项符合题意·答案:(D)·点评:胶体、溶液、浊液都属于分散系·在外观上胶体与溶液几乎相同,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二、性质的考查例2下列关于胶体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