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微观入手,以科学人才观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在培养的环节上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破点。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以及成功运行展开研究,开辟高职学生与课内学习并轨同行的另一个渠道"自主学习中心",并以此为载体探寻一种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动性,促进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高职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双师教学团队的培养方式,创新"立体化"能力递进式的实训平台群构建模式。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室的"岗位超市"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引导,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专业工作室为载体,以"零距离"上岗为目标,通过构建自主、开放的工作岗位和学习环境,促进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通过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协同共建产学研协同基地,为高职院校"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但是高职院校"三创"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实践案例,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队伍结合不合理、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和产学融合不深入等问题。通过产教融合,构建集服务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为一体的"三创"教育体系,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助力实现高职教育"新时代·新高职·新目标"。  相似文献   

5.
根据整合营销理论构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市场机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意味着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求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为两个层次:以"4C"营销观念为指导思想的学院管理决策层和围绕"订单"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业务操作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借鉴、总结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学校、社会、信息平台三方形成信息对流环路为基础的"三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人才培养动态机制、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考核与监控体系等实施路径,能较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用、合理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现实意义。以一定的原则为根据。以学习能力评价、工作能力评价和职业素养评价为主要内容,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分析显示,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表现为"以外部需求为本",忽略了教育对象自身特征和已存在的"资本",即其本身的能力、素质和发展意愿。以资本建设理论为基础,基于资本地图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内部动力与外部需求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资本地图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与模型框架以及3Rs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应用型、技术型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实施"半工半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六个一致性"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探索,已形成这样几点基本共识:一、高职教育内涵区别于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即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当前采用的课程模式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本科教育"三段式"课程体系无法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三、为此必须构建新的体现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新模式一定要以职业为中心,以实践活动或工作为逻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体现高职教育规律、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职教核心课程体系,通过"教、做、学"一体化交替化的方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四、借鉴这些先进课程模式的优点,必须对现有的原高职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化重构.  相似文献   

11.
张琳 《职教通讯》2016,(11):38-40
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背景,探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原则及设计方案,以检验高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荆宇 《职教论坛》2017,(21):70-75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对农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校企"双元"培养为互动平台,把课程体系、项目体系和企业实践体系贯通起来,系统构建了农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新的实现路径。"二元三体系"紧密衔接,逻辑递进,交互融通,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使农业高职教育供给能力、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适应了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3.
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三岗五习"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心理学家Wallace的教师成长反思模式为理论依据,基于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构建实践,针对三个就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培养,突出岗位对接、分类指导、校校协同、双元育人和五段式学习过程特色,较好实现了校内学习、校外实践、从事岗位的有机融合与精准对接,提高了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对农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校企"双元"培养为互动平台,把课程体系、项目体系和企业实践体系贯通起来,系统构建了农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新的实现路径。"二元三体系"紧密衔接,逻辑递进,交互融通,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使农业高职教育供给能力、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适应了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5.
OBE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我国已有个别高职院校应用OBE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已经开始推行OBE理念。"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做法,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树立OBE理念,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我国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定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创新观念、与时俱进,构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需求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一种以幸福教育为导向的"五步连环"人才培养新模式,目的是为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其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根据的基础上,阐述立体的"五步连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式,并对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和创新能力研究的分析总结,构建了创新能力的形成要素,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分层培养的教学实施办法。依据高职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意愿将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工作更新、工作改变和工作革新三个能力层次,并提出了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推动“三教”改革、设计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以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改革是近年来学者讨论的热点。如何在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同时,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支持和理论描述与实践操作体系结合起来,把实现培养目标、教育过程以及当中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融合起来,以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此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也是本文即将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适合的教育”理念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并适当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着重培育学生适应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所以,如何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供给“适合的教育”,现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命题。对此,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适合的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客观看待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通过以学情为基准进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融合分层教学设置适合人才培养内容、基于人才分层构建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切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展“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