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就金侃、朱瞻、钱陆靖、叶松、叶闇等五位苏州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趋于完善,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就乔寅、吴庄、史逸裘、马迅及吴屯侯等江苏籍作家的有关问题作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十位作家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就沈豹、李藻先、吴时德、周景濂、许濬等五位江苏籍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就秦嘉铨、瞿有仲、毕朗三位苏州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就释智朴、释妙明、释超悟三位方外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是目前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一大力作。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就毛如瑜、朱钰、王夺标、王僴四位山东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就张亨梧、戴礼、王锡琯三位浙东台州及温州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现在即根据平日读书所得,对其中高树、易顺豫、王守恂、江朝宗、成多禄、许钟璐、徐兆光、旷世斌、傅岳棻等十位作家生卒年的有关问题予以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清代诗文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等力作也应运而生,先后问世。尤其是后者,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使之更趋完善,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现在就该书所涉16位云南作家,对其生卒年、著作、版本等有关问题进行考证,既为弥补该书之缺陷,给相关读者提供方便,也为丰富与推动云南地方文化的研究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1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出现新修《清史》的动议,到清史工程的启动,其间历经了约半个世纪的曲折。在此期间,虽然这种动议一再受挫,但以戴逸教授为代表的清史学者始终不忘初心,一面努力开展清史研究、建设清史所等专门性研究机构,一面多方呼吁、倡议启动新修清史工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条件的改善,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出台,以及清史学科的深厚学术积累,清史工程终于得以启动,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工程。  相似文献   

12.
《清会典》的历次纂修与清朝行政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在确立全国的统治后.先后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修订《会典》,构筑了贯穿二百余年间的完备发达的行政法管理体系。《会典》及其《则例》的多次修订.使国家各级、各部门权力的行使有法必依、有章可循.在使国家管理职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也使传统社会的依法行政达到了新的高度民主。  相似文献   

13.
清代喇嘛教     
  相似文献   

14.
庚子之变尚未结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开始推行"新政",希望借此挽救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这次"新政"包括对官制,兵制,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新政困难重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严重困难,所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而整个"新政"中成绩最好的无疑是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从1901年11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到1907年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北洋大臣,前后六年间,直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教育,金融,军事等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袁世凯日后权势日重,声望日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次新政同时进行,所采取的政策,指导思想等也均相同或相似,但是结果却差距很大。因此希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画学文献是绘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历史某一时期绘画发展的重要参照。清代画学文献打破了前代的格局,在画学思想上显得更为自信,更为主观。但近代的画学研究对清代绘画持一种指责的态度,认为清代绘画是中国画断脉疲敝之根源。然从画学文献考证来看,清代绘画,既没有脱离传统也没有固步自封,有其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清代喇嘛教     
喇嘛教是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7世纪左右,佛教传人西藏,经过与当地原始宗教——苯教两个世纪左右的相互斗争、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并在世俗统治阶级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3世纪时,元朝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封喇嘛教萨迦派首领人物八思巴为“帝师”,统辖西藏地方政务,喇嘛教正式控制了西藏地方政务。由于萨迦派首领人物热衷追逐世俗利禄,“竞事争权”,“僧众骄佚”,激起了其他教派和世俗各阶层的强烈不满。随着元朝的灭亡,其势力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理论和实践中,“政治合法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政治与学术传统有关“政治合法性”的两种进路与三个维度,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晚清的合法性危机。笔者的研究认为,在面对内外的挑战中清政权未能重建合法性是其最终崩溃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笔者也希望,本文的探讨能有助于当今中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朝的常平仓组织完备,法律严密,堪为历代之集大成者,保持了平粜、出借与赈贷三大功能,在清朝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曾在相当长的时问内,良好地运行着。但嘉道之际,随着整个国家管理能力的下降,常平仓逐步弱化了它应有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以探明甲午战争后,壬寅癸卯学制出台前,新式学堂所编辑的蒙学课本的主要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此一阶段的蒙学课本具有传统蒙书和日本小学读本的双重身影,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其继承和借鉴了传统蒙书的编写特点,不仅在语体上使用浅显文言,而且在选材上广泛取材于传统蒙书。另一方面,其积极向日本小学读本取经,取材偏向于现实,编排上循序渐进,并引入了歌谣体。  相似文献   

20.
清代湖南商贸有三个基本的表现形式:转口、过境与市肆,由此形成了湘潭、郴州、岳阳、常德等几个商品集散中心。明代以降的经济发展,是形成这种贸易与特征的社会背景。这种商贸一方面满足了清代湖南民间社会日常生活的需要,一定程度活跃了城乡经济,催生了一批市镇,在西南边境经济与内地经济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商贸的发展又是单一的,带有政府强制性的行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基本上为外省之人,本省之贾亦或难见方志史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