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茶与诗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品茗留下的精美作品,为我国文学遗产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2.
茶道与人生     
正茶,亦庄亦谐,亦雅亦俗,在中国文化中虽为异数,却是个人品位的象征。古人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为的是在袅袅幽香中揣摩世态炎凉,体味人生。自古至今,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了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北宋文豪苏轼,十分嗜茶,爱茶之情常见于诗行之中。因为爱茶,才具有对茶独特的感受。"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苏轼咏茶,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相似文献   

3.
喻义及表现——古茶诗中茶的显喻一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喻是一种打比方的特点很明显的比喻,古代诗人的笔下,它被频繁地应用于茶或其属性的描绘。新世纪出版的两种古茶诗选可以证此。对入选茶诗中茶或其属性为本体的显喻,可从其喻义所指入手分析,按茶功、茶叶、茶汤、茶声、茶味、茶值的顺序进行。在古茶诗的审美形象世界里,由于采用了具有物象意义的显喻形式咏茶,以上所指便极其感性而又不乏诗意地表现在文本中,其各自内涵被一一"状溢"于读者"目前"。惟其如此,关于茶的显喻便获得了"轻嫩如松花"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香,在溶水之后才显出张扬;绿,在遇火后才得到纯粹……”在杭州市少年文学院两名小诗人满含诗情的朗朗童声中,由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江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主办的“2006春茶诗会”在环境优雅的西湖国际茶人村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中外诗人和文艺界人士共醉新茗,以茶联谊、以诗会友,共叙打造茶为国饮、诗意杭州,推进茶文化与诗歌文学创作传承和发展的话题。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他们的优秀诗篇是我们古老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篇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情韵哺育了…  相似文献   

5.
《燃烧的渴望》是韩国爱国主义诗人金芝河于1975年发表的作品,它歌颂了在韩国20世纪70年代军事独裁的强压统治下诗人对民主的强烈渴望。诗中反复用"你的名字"来指代"民主",具有特殊的意义。"你的名字"暗示了"民主"的隐秘性,表现了诗人对"民主"的亲密感,同时,增强了诗人的感情、美化了诗语。  相似文献   

6.
清代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所纂《光绪丹徒县志》卷四十八辑录六朝时期15位诗人的20首诗。这些诗作有应诏诗、侍宴诗、侍游诗与酬唱诗等,诗中涉及蒜山、丹阳后湖、竹里山、丹徒宫、京岘山、北固山等名胜古迹。这些诗作是诗人在镇江游览驻足,往来酬唱,为镇江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探讨《光绪丹徒县志》所录六朝诗的概况、关于"北顾楼"及其史料记载以及所录诗作的校勘等,以丰富地域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情动而后有诗。诗言志、诗主性情是我国古典诗学的精神脉络。所谓"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在诗歌的黄金时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直接继承了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影响至今。南京大学高国藩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一生都在学习古诗词写新诗"的诗人(《骆驼的蹄印》新版后记)。高国藩教授是我国  相似文献   

8.
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必然有杰出的历史人物。中国茶文化在唐代的兴盛,有卓越贡献者莫过于陆羽和卢仝,诚如明人文尚宾所言:"茗饮之尚从来远矣,乃世独称陆羽、卢仝。"卢仝对茶的贡献浓缩在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歌》)这首诗中。诗开头写孟谏议派军将送来三百片圆圆的茶饼。这"至精至好"的阳羡贡品,只有"至尊"和王公们才能饮到的,今天却来到"山人家"。卢仝"柴门反关"、"纱帽笼头",  相似文献   

9.
沙舟 《文化交流》2009,(5):25-26
4月7日下午,2009年民间茶诗会暨《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首发式在钱江新城城市阳台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名誉会长徐永清上将,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著名书法家刘江、韩国著名书画家闵庚灿等文化名人和来自茶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诗人、书画家等60多人,会聚一堂。  相似文献   

10.
五山文学时期,从对中国诗词的模仿作品数量来看,苏轼可以说是对五山禅僧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苏轼诗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体现在用典方面。本文从语典借鉴角度分析了五山文学时期日本汉诗创作中对苏轼文学中语典借鉴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美学倾向。从文学接受与阐释的时间早晚来看,五山文学早期,诗人们对《赠东林总长老》一诗语典的借鉴折射出对苏诗接受过程中的禅宗文化背景,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意趣;从题材来看,西湖题材受到诗家重视,反映出写景诗创作中对苏轼有关语典及诗家重视;从体裁来看,不限于诗,词、辞赋也是语典用典中的载体,反映出日本诗家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熟稔、文学接受中的广泛受容;受苏诗"以俗为雅"美学思想影响,创作中表现出对俗语入诗的模仿,是宋代"以俗为雅"诗学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反映。本文还从明用、变用、合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典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绩《野望》一诗因使用"采薇"的典故,其诗旨向来难明,众说纷纭,有"归隐说""思故国说"等。但通过对"采薇"这一典故的考辨可知,"采薇"不仅有归隐的寓意,而且它在《毛诗》的传统中也有着积极入世的含义。结合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和他"学剑觅封侯"的志向可知,《野望》一诗融情入景、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空有入仕从政之心,但不得其位、难以施展才华的苦闷之情。  相似文献   

12.
张裕钊诗写尽了其孤独情怀。其诗偏爱"秋""夕阳"等意象的运用和萧条冷落景况的构造,萦绕着生不逢时之孤寂;诗人与知己聚少离多及与世俗心灵上的阻隔,促成并加剧了其知己违离之孤单;随着年华渐逝,诗人在生活上的漂泊和精神上的失据无依,使其诗中又充溢着飘零远方的孤苦意味。这份孤独情怀是诗人同来自外界的各种力量周旋中保持个性的方式,也是晚清时代心绪的体现,还是一种家国情怀的生发。  相似文献   

13.
正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钱江晚报共同推出"浙东唐诗之路"人文纪行——为什么是浙东,成为唐朝诗人游历的重要目的地?为什么在唐朝,诗人们开始群体性地游历山川?为什么要在当下,展开这场"浙东唐诗之路"的探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钱江晚报近日共同推出大  相似文献   

14.
南宋严羽所作之《沧浪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诗论观也于此书展露无遗,可概括为"真识说""妙悟说""兴趣说"三方面。此外,严羽亦在书中对许多诗人大家进行了评点,柳宗元便是其中一位,并得到了颇高评价。究其缘由,在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亦具有"真识""妙悟"和"兴趣"等特点。细细品味柳宗元之诗,便可窥见诗中真意,发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自汉魏六朝始,"庭院"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了诗中,但作品并不多;至晚唐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庭院"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在五代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则更高。一方面是花间词人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离不开"庭院"意象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南唐两位词人赋予了"庭院"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庭院"意象在词中形成的意境更为深远,且使词的题材更为广阔,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写作派"推崇西方技艺与"民间写作派"推崇肉身的诗歌主张触及了新诗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西方与传统之间如何建立新诗自身的审美规范."知识分子写作派"与"民间写作派"必然面临哪些写作困境.学习西方或照搬传统都无益于拓展新诗想象力的空间.现当代诗人为找回汉语诗的诗味作了哪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到倪元璐、徐三庚、马一浮、罗振玉、经亨颐等书画大师、收藏大家和"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家乡浙江上虞,如欲品佳茗、观雅藏,不妨到访古越轩茶社。一天,我应朋友之邀来到了古越轩茶社。一进门,抬头就看到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协原主席叶文玲女士写的题记挂于墙上,其中一段写道:"古越轩雅集茶家书画家,以茶会友以文会友以画会友,因饮茶而赋诗作画,因品诗评画以尝茶。在茶香郁郁中得觅盎然诗意,其趣浓浓;在诗韵袅袅中品尝香醇  相似文献   

18.
品茗无疑是一种雅致的休闲方式,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同二三朋友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与茶有关的故事总是雅得很。不信,这里就给您侃两个。  相似文献   

19.
艾珺 《文化学刊》2012,(2):184-185,194
历来文士讲究"雅兴"、"雅趣"。清代诗人查为仁(1695-1749)《莲坡诗话》有云:"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烟酱醋茶。"查氏此诗前半部分说的便是所谓文人雅趣,后半部分显然是世俗生活俗务"开门七件事"了。元杂剧《刘行首》戏文有道,"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相似文献   

20.
吴伟业札丛     
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其墓碑题"诗人吴梅村之墓",此可能与金源元好问有关.或将"诗人"写作"词人"并理解为狭义的"词人",有意拉到词学上来,则与实际不符.其诗<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有关本事在已有注解之外尚可补充.又<木棉吟>一诗,或以为吴伟业"逸稿",作于明末,而实际其集内尚存,并且作于清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