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湘中民歌有情趣之美、理趣之美、意趣之美、智趣之美、谐趣之美、雅趣之美。  相似文献   

2.
孙晶  阮智 《教育与职业》2004,(21):75-76
蒙古族民歌流行非常广泛、音乐丰富、内容体裁多样,是被人们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那种朴实的美、生活的美、生动的美是可以视为艺术之美的最高境界了。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它之所以为人们传颂,是因为作者以积极浪漫、理想夸张的艺术笔触塑造了劳动人民自己的光辉女性形象——罗敷。她生活之境美、佩戴之器美、衣着之饰美,体型美、容貌美,而且具有热爱劳  相似文献   

4.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今。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中华民歌,却缺乏滋养其蓬勃发展的土壤和氛围,大量反映历史故事、人物和人民生活的民歌正逐渐被人民所淡忘并失传。笔者通过将民歌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民歌的好奇和兴趣:让他们感受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歌歌词、曲调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之情.让民族文化在民歌学习中永久传承。  相似文献   

5.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乡情成就了安徽民歌特定的风格。从安徽民歌的色彩美、形式美以及时代美三个方面探讨安徽民歌的审美特征,在安徽民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也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6.
民歌教学在音乐风格层出不穷的今天,面临着很大的冲击,面对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痴迷与对中国经典民歌的麻木,作为音乐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生机盎然的民歌教学课堂,以激发学生演唱民歌的兴趣,并利用民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因为民歌是最好的材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拓宽教材、利用大众媒体,为民歌教学课堂输入新的血液、师生共同参与实践三个方面,让学生真正感受民歌之美,让我们的民歌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7.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使学生能够分辨什么才是"美"。在初中音乐的民歌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入手,找准切入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唱研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民歌之美,同时,也要求教师做一个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人,真诚做好表率。  相似文献   

8.
因为美生命才延续——浅析陕北民歌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称民歌为“酸曲儿”,反映男女情感性爱的占大多数,深藏着最浓重的人生情调,最强烈的悲怆之美,因为情,因为爱,陕北人没有迷失自己,在民歌里体现出一种健康正常向上的人类情爱。  相似文献   

9.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一种类型,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它既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积淀,也体现了各民族艺术的精华。文章根据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及要求,结合实践,将优秀的传统民歌引进中学音乐课堂,让学生感受民歌之美,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体悟,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使学生能够分辨什么才是“美”.在初中音乐的民歌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入手,找准切入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唱研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民歌之美,同时,也要求教师做一个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人,真诚做好表率.  相似文献   

11.
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它浩如烟海,以自己别具地域特色的演唱风格,传承着西北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精神,形成了壮阔而寂寥的地域美,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文章拟从旋律、节奏、调式、唱法等方面不同层次地剖析这一特定区域的民歌,对其独特的演唱特征作一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陕北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陕北大部分地区地貌独特,使得它的地理差异和多元文化音乐紧密联系,其音乐真切的流露出了陕北人民内心真挚情感以及绚丽文化的表达。从陕北民歌的审美风格与演唱特点来说,其歌曲的内容更是展示了西北黄土高原上人民生活的淳朴之美。  相似文献   

13.
《陌上桑》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这首诗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塑造了美丽、坚贞和机智的罗敷形象。全诗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后两段写罗敷的人格心灵之美。第一段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罗敷怎样美呢?你看,她爱劳动——善蚕桑。她爱生活,采桑的篮子用黑色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往往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它包括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与教学引导策略(教学实施路径)。我在面向高中生的"赏析江苏民歌《茉莉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从《茉莉花》的音乐文化之美、音乐形态之美、音乐情韵之美、音乐足迹之美等四个方面去架构课堂,依据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体验、比较、探究等课堂活动去认识《茉莉花》的艺术、文化价值,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5.
雷宇 《考试周刊》2008,(10):154
《诗经》开创了言志抒情的诗的先河,以其强烈深沉的抒情性和温柔敦厚的诗风为后人称道.深沉的抒情性体现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句式方面;温柔敦厚的诗风是其写实性和民歌特征体现.《诗经》中民歌作品具有强烈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纯朴自然,温柔敦厚,无雕琢之痕,富有一种纯真的美.  相似文献   

16.
汉代乐府民歌是汉代劳动人民社会实践和生活情感的真实记录,其中描写女性的民歌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妇女的社会实践、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表现了她们对人性美、爱情美、人格美、劳动美的强烈追求,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广大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歌文化。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其民歌具有不同美学特征和审美意义。中国"原生态"民歌的美是多元性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本文尝试性地解析了中国"原生态"民歌在题材内容和演唱方法上所蕴含的美。  相似文献   

18.
陕北民歌是陕北民俗文化的一幅生动画卷,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和深厚的地域色彩,却也正是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独特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的英译成为难题。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翻译界享誉盛名,不仅适用于诗歌翻译,也适用于民歌翻译。本文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角度,即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探讨陕北民歌的英译,以期对陕北民歌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红信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35-36,41
通过分析《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诗的不同,认为《诗经》中的情诗恋歌质朴自然、率真热烈,歌颂了女性本身的美,而且笔法拙朴;汉乐府民歌中只有少数反抗礼教的诗歌,赞颂女性多囿于道德美,艺术上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20.
信阳地处河南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信阳民歌作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它既有西、北方民歌之高亢、嘹亮、奔放、豪迈之风尚,又有东、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靓丽、悠扬之韵味。民间歌曲极其丰富多彩,在各县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它们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歌曲海洋。本文主要对河南信阳民歌的风格及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究,这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信阳民歌乃至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