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科教育》2010,(2):107-107
2010年4月23日,首届“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教育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教育部、团中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出席了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作宇部长宣布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相似文献   

2.
目前传媒教育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当下,新的传媒现象和传媒问题层出不穷,传媒教育不能局限于相对滞后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关注前沿,关注传媒动态是时代的要求。新形势下传媒专题讲座是传媒教育新路径的有效样式,传媒专题教育的成熟与发展最终将推进传媒类专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语委重大课题"面向基础教育的阅读行动研究"课题组将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教师》杂志社、《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举办"教师阅读与基础教育"研讨会。研讨会将于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教师阅读与基础教育",下设四个分论题:"教师阅读与教师素养""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教师阅读与语文教育""教师阅读与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4.
以教育技术领域内传媒素养教育研究现状为起点,探讨了教育技术在传媒素养教育中的历史定位与本质定位,指出了二者在历史发展上的重叠性和技术本质上的一致性,提出了教育技术在传媒素养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9月2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罾第八届影视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会林  相似文献   

6.
以教育技术领域内传媒素养教育研究现状为起点,探讨了教育技术在传媒素养教育中的历史定位与本质定位,指出了二者在历史发展上的重叠性和技术本质上的一致性,提出了教育技术在传媒素养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勇 《教书育人》2013,(15):48-49
高校与传媒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二者的融合可以促使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发挥传媒的力量,更好地发挥社会引导功能,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高校校园传媒的教育功能从过去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校园传媒的价值常常被忽略,不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的组织者或者受教育的群体对其认识都不够全面。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专业型人才,教育者通过特  相似文献   

8.
《学科教育》2013,(5):85-85
2013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孤独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隆重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特教处处长黄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吾龙以及国内孤独症教育研究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的师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论传媒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姚云 《教育研究》2005,26(4):57-61
传媒教育是一种关涉掌握传媒知识、获取传媒技能、提升传媒素养的活动,传媒素养的提高是传媒教育的核心目的和最终结果。作为一种通识的素养教育,各级学校实施切实有效的传媒教育是必需的,但实践中,在具体操作和思想认同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着力进行传媒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根据不同教育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传媒教育课程模式:或独立设置课程,或将传媒内容渗透于其他课程;多途径培养和提高传媒教育的师资水平;创新传媒教育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姚旭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40-141,144
随着信息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媒业承担着对国民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传媒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人们对各种媒体的认识,建议人们用批判的态度去接受和分析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唱片、电影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媒教育并不鼓励盲目批评,而是培养人们对信息的鉴赏能力,能解读传媒信息后面的意识形态,了解媒体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争取做主动的公众。  相似文献   

11.
孔令达 《教育》2015,(9):59-60
传媒教育是一种汲取传媒知识、训练传媒实务,为媒体或传媒机构培养适应性人才的教育活动。当前,我国传媒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数量上的盲目扩张,传媒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传媒专业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手段落后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传媒教育应当延展学科内容,完善知识结构,跟踪媒体发展,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校、媒合作,提供实战平台,从而培养出符合媒体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社会的推进,面对以人才为核心的传媒竞争,中国的传媒教育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创新成功信息时代传媒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分析传媒教育思维创新的创造性品质,探讨了传媒教育中应该树立的开放、整合和互动为主的思维创新观念,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信息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等创新思维素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名片,传媒与华文教育两者之间是有共通点的,即海外华文教育的对象完全可以成为传媒的海外受众,这也暗示着华文教育市场将是传媒产业可以把握的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巨大市场。本文从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出发,以接触环节、保持环节和提升环节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为构建依据,从传媒与华文教育的交叉视角深入解读了传媒海外市场的拓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新疆职业大学传媒教育为范本,纵向与该校十所内地"对口支援"学校,横向与新疆其他高职院校即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传媒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服务区域传媒的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新疆高职传媒教育的针对性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5.
薛二勇  高莉 《中国教师》2013,(17):20-22
2013年5月1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对策研讨会"在政策院会议室召开。全国人大常委、国家督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授,北京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陈洪捷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本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政策院教育财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杜育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洪成文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弛,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助理薛二勇副教授等参加了政策研讨会。会议由庞丽娟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就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师》2008,(9):29-29
<正>2008年4月16-17日,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OECD、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中国—OECD教育决策与教育指标"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OECD的6位专家、各省教育厅负责教育规划的副厅长、规划处处长以及国内部分学者共120余人,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就中国和OECD国家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其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7.
《学科教育》2010,(6):126-126
2010年11月29日,首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等出席会议,来自法、美、韩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50名专家和代表,以及国内百余名专家与相关人士参会。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法国教育部预测评估司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18.
《学科教育》2012,(5):97-97
2012年9月15日-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日本鸣门教育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日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教师教育的质量与标准”。日方参会代表有来自鸣门教育大学、上越教育大学、大阪教育大学等高校的代表44人;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传媒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类基本行为规范、基本社会道德伦理,以公众化和潜移默化方式,把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传播四方,对社会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丰富的食粮。然而,现代传媒中的非健康内容对个体的影响日趋严重,它影响学校教育的实施和家庭教育的进行,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文章从现代传媒的性质入手,分析了现代传媒对个体及社会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与影响的新特点,以及加强对现代传媒法制化与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学科教育》2014,(5):F0003-F0003
2014年10月17日至20日,“第二届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GTES2014)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本届研讨会以“教师教育质量与学习”为主题,致力于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教育研究者、教师教育者和教育者就教师质量、教师学习与学生学习的相关实践、创新和政策进行跨国和跨文化的对话,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荷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国家与地区的五百多位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