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一锋 《广西教育》2012,(38):58-59
数学教学大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步骤,始终围绕着问题来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因此,教师应注意做好课堂提问的经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问题设计,使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起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设计问题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所设计的问题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效果。部分教师由于对设计问题的方法不得要领,提出的问题形式单一,无启发性,缺乏设计问题的技巧,不利于落实新的课程理念。现介绍几种设计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文章从什么是“宽口径问题”出发,提出此类问题设计可结合教材内容、学生认知与学习方式等方面,并从实施方式、实施过程与实施目的三方面提出宽口径问题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凸显,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拓展,这也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设计好方案,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思路去学习,解除了禁止学生提出预设之外问题的禁令,逐渐由关注预设走向关注生成,以自己的智慧来合理处置“意外事件”,从而激发了学生彰显自己个性的本能,有效引导学生智慧的进发。  相似文献   

5.
赵桂英 《考试》2009,(2):88-89
问题设计是各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尤为重要。物理课堂的问题设计应结合学科特点,应当尽量以贴近生活的、具体的物理现象出发,要对学生思维具有导向性,对提出的问题应当讨论透彻,并以设计对生活中的一些容易产生错误认识物理现象正确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苏秉亮 《考试周刊》2011,(78):45-46
作者主要论述了“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认为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建构起整个课堂学习过程,同时侧重从问题提出后的教学设计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强调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衡量的标准、设计的中心,尽量使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籍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在中国科技大学接见少年班的学员时也强调指出:“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然而在目前高中教学实践中,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仍是盲区。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在有效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9.
在“双减”政策提出之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普遍出现短视化、功利化倾向,教师及学校过于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机械性记忆,盲目追求学生的知识学习速度以及学习效率,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设计内容、形式单一,作业量与学生的数学作业完成能力和完成兴趣不相匹配等问题。针对此,本文基于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的问题,对于师及学校如何优化数学作业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计和运用如果恰到好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质量和学生回答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像抛绣球,学生群起响应,对答如流;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如泥牛入海,学生面面相觑、默默无言。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重要地位,而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最为讲究的当首推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分析能力,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作用。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时,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质量,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适合学生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合理设计问题,绝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正确把握,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答案,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怎么分析、怎么引导、怎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等问题,都要事先有所考虑,有所估计,有所准备。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问题教学,精心设计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前提.本文以“数学问题串”为牵引,通过设计一些典型的有效的数学问题串,提出数学问题串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构建一套简洁易学、便于操作的数学问题串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吴亚萍 《福建教育》2005,(7A):38-39
第三,重心下移的设计。在大问题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学生活动和相应的教师活动做出进一步的设计。由于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一定的思考力度和思考时间,而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所以要做出重心下移的设计。具体地说,每提出一个大问题,都要提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重心下移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4.
曾经的语文课堂,是以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主线,以学生顺利解答这些问题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志。提问的权力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是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与思考的。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把质疑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制定教学策略和正确选择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教学评价标准等。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注重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知识的传输方式是“教师一学生”的单向传递方式,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现代教学设计吸收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围绕各个实际问题展开,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相似文献   

16.
范蔚清 《广西教育》2007,(5B):36-36
优化课堂提问,即设计的问题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并且能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学。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部动机.引导学生去探索真理。此外,优化课堂提问还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设计,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各自的见解,使学生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景。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为使学生能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探索,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科学而巧妙的设计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措施,本文提出了设计物理课堂问题的三方面依据。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教法是关键。要破除直接将知识交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法,设计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充当好导向或导演,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即在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分析,如何观察、操作,使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以两个实验方案的设计谈谈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 设计“密度测定方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初三“密度测定方法”专题课中,我们…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结合实际,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电子产品设计和制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