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划采访 没有人能够确切地告诉你该问什么样的问题,正如没有人能确切地告诉你在谈恋爱时该说什么一样。但无论对新记者还是资深记者来说,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为采访拟定一个暂定的焦点或主题。在农村采访,绝大多数采访对象的思路不像你期望的那么清晰,可记者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记者事先确定好采访的主题,当对方的谈话内容跑离主题时,要及时提醒他:还是先谈谈某个问题好吗?  相似文献   

2.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3.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4,(8):21-21
正@看历史:抗战时期,有一记者碰见一军人自愿去河北组织游击队,军人表示,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译言:《容闳自传》之访曾国藩:"他问我这时为中国做的最好的事是什么。如果我的朋友没有在几天前告诉我引进机械工厂的事,我必定会将我的教育计划来作为回答。但是在当时  相似文献   

4.
残忍的提问     
去年4月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版曾登过一篇名为《提问》的文章,讽刺了一些记者采访时“不高明”的提问。诸如,北京隆福百货大楼起火,一记者向北京市市长李其炎提问:深更半夜赶来亲自指挥抢救,有什么感想?被市长斥责“这是什么时候了,还提这种问题?” 确实,这类不高明的劣质提问真让采访对象好气又好笑。但这种提问尚可接受,还有一种提问不只是不高明,而且让人感到采访者的“残忍”。 记得前几年在海南举行过一次铁人十项全能拉力赛,一名记者的提问给我的印象多年不灭。被采访者是刚泅渡完一段很宽水面进入马拉松跑阶段的运动员。记者跟在身边问:“刚游了那么远上岸没歇歇不累吗?”这动员喘得不止。记者又问:“请谈谈你现在的想法。”把话筒伸到运动页面前。当时看到这儿,我真想一拳把这位记者同行从电视画面上打出去。人家拼死命地在比赛,他却风风凉凉地让“谈谈现在的想法”,且不说影响比赛成绩,累得要命的运动员怎样才能分出神来回答呢。这位记者的采访既表现了自己无能又表现了自己的自私,只顾自己来访,不看采访对象处在什么环境。  相似文献   

5.
记者采访,怎样才能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起点呢?说到底要看采访者是否具备记者的特殊素质——过人的思想。换言之,“我要和你不一样”,正是记者那过人的思想在采访起点的确立和发现中的显露。比方,过人的思想,其思维指向是人们未知的新领域;其思维方法是与众不同的,求异性强;其思维  相似文献   

6.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7.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8.
赵:中国媒体10年来有些什么样的发展变化? 李:最近几年我很少接受记者采访。这次之所以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是因为我觉得《广州日报》是份有公信力的报纸。另外, 在采访前你先问我,可以不可以录  相似文献   

9.
搞新闻的朋友在一起侃大山时,常因采访时“俘虏”不到对象而困扰。当你兴致勃勃地找到采访对象时,而他(她)却遮遮掩掩或动辄生厌,在你面前临时搭起一堵“墙”(即戒备心理!)将你隔开。这堵无形的墙不推倒,就无法让你的采访对象吐露真言。采访中,如何推倒这堵“墙”呢? 首先,从采访者自身角度看,采访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采访的成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产生戒备心理,有许多是采访者本人主观造成的。采访者常常有:1、自己是个名记者,采用居高临下、傲慢待人的方式“逼供”,给采访对象一种心理压力;2、不会察颜观色,  相似文献   

10.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1.
记得找工作面试时,主考官曾经问我,如果你采访奥运会,可又没有证,你准备怎么办? 当时的我天真地回答了一句,怎么会没有证呢.如今,我真的要开始做一个这样的奥运记者,确切说,是一位持非注册证的记者.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采访离不开问,只有问,被采访者才知道你要什么素材。可见,问是采访者的一门基本功。 怎样问才能捕捉到新闻的“一瞬间”呢,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与采访对象交谈了半天,甚至几天,都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语言,一副“反常”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出现活蹦乱跳的“活鱼”来。这突如其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节,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新闻素材来。 提问题宜小不宜大 记者采访,多半是事件发生后赶到现场的,也往往是人们把一件事情做了以后,记者才去采访。因此,记者采访在自己不能亲眼看见的情况下,就要通过问来补充。问,可以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经过和变化,重新了解清楚,补充记者有时无法亲临其境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14.
我单位有夫妻俩同时被除名,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反面教育的材料,便向某领导“采访”,打算给某报写篇稿子。不料这位领导竟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想写篇稿子,他一听就说:“你想打抱不平吗?”吓得我赶紧申明自己的动机。这位领导虽然误会了,但他这句使我哭笑  相似文献   

15.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6.
叶铁桥  唐惠润 《新闻界》2013,(13):56-58
<正>4月18日,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在博客上发文,就南方周末刊发的一篇跟他有关的报道在采访、审稿等环节提出了质疑,认为《南方周末》不诚实,违背新闻职业伦理。《南方周末》记者对此也做了回应,认为报道内容多引自公开资料等,在职业道德上并无缺失。局内人各持一端,局外人难以置喙。在新闻报道中,采访对象埋怨甚至公开指责采访者的情况确实不胜枚举。采访对象经常抱怨采访者在发表时不够尊重其意见,或不遵守相关约定。或最常见的,指责采访者"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甚至故意扭曲其原意。  相似文献   

17.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8.
对一些心里有话而谈不出或者不愿谈的人,人们称作“闷葫芦”,这对新闻采访者来讲,是极头疼的对象。怎样才能打开“闷葫芦”呢?我们在采访实践中有这样一些体会。充分准备反复启发这些“闷葫芦”往往因为表达能力差,思想有顾虑,或有其它原因而影响同记者的交谈,有的干脆不愿见记者。对于这样的采访对象,马上同他面谈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会使采访时间白白消耗掉。这就需要采访者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外围情况,再同主要报道对象接触。准备工作,包括翻阅他  相似文献   

19.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因为几本书的缘故,我和师永刚曾经有过一些沟通.当时,师永刚做<凤凰周刊>的执行主编一两年. 后来再见时,他问:"你打算采访我什么?是关于<凤凰周刊>还是关于书?"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凤凰周刊>,也通过<凤凰周刊>认识了他.但我还是愿意聚焦到他所编著、合著的书--力图探讨一本图书的畅销可以有多少种形式,在偶然之中究竟有多少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