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4页第14题,考查了偏义复词的内容。此题的要求是这样的:《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  相似文献   

2.
由“偏义复词”新说“虚义趣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顾炎武等古今语言学家论证倡说的连类或偏义现象,现在定名为“偏义复词”,在语言研究或教学中常常称说。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词典》已纳入“偏义复词”一目。偏义复词的特点是连及的虚陪语素形成理解困难。另有小同而大异的语言现象,虚陪语素虽使理解困难,但兼有情趣,有设难成趣的修辞效果,可以另称为“虚义趣连”。它们是偏义复词的衍生发展,数量多,主要见于元明清及现代方言,是方言俗语词,结构也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由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相反的两个词素并列在一起构成的复合词,在某种语言环境里,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则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例如:①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去来”是偏义复词,只取“去”义,  相似文献   

4.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意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而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起陪衬作用)的复合词。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句的“作息”,其意义偏在“作”上,“息”不表意义,只起陪衬作用。而现代汉语“作息时间”中的“作息”表示“工作和休息”,两个语素均表意义。前者是偏义复词,后者是一般复词。“昼夜勤作息”只能译为“白  相似文献   

5.
简析偏义词组与偏义复词的关系李建玲在现代汉语中,联合式合成词的一类如‘国家”“质量”“窗户一忘记”等均称为偏义词.由于这类词多是双音节.故称之为偏义复词。确切地说.偏义复词属于合成词.它由意义相近或相反的两个语素联合构成.其意义却等同于其中一个语素义...  相似文献   

6.
湖南新邵读者章红老师问: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偏义复词”,如何判定这些偏义复词的意义?本刊特请华容五中的李正兵、陈雪莲两位老师作答——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并列式词语,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充当整个词语的意义,另一个语素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临时陪衬的作用。正确理解偏义复词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言语句的含意。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判定偏义复词的意义。一、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例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父兄”一词的意义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一句中,“死生”一词的意义偏指在“死”,因为文章强调的是五人死难的重大意义,不是一般地论述人生观或生死观的问题。所以这句话应解释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再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渔人信步自适的心境。偏意复词中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相似文献   

7.
郑子瑜先生在《论照应》中,对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认为“大夫不得造车马”等四个例句是“欠照应”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偏义复词。由此我想到了高中《语文》中《芙蕖》的句子:“以适耳目之观”。——目可观,耳如何观?这与望道先生所说“欠照应”的例是一致的;如今按子瑜先生的观点,当是偏义复辞了。但我却对此说有怀疑,觉得偏义复词无法包含此种现象。  相似文献   

8.
释“饥■”     
对《论积貯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一句中“饥穰”一词,课本和一些参考书理解为“荒年(饥)或丰年(穰)”。这是不妥的。其实它在这里是一个偏义复词,偏指“饥”义,当“灾荒”讲。只有这样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才能圆合。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偏义复词。理解和掌握这种复词,对于正确领会词义和讲清句子的意思是十分重要的。偏义复词形式上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或反义的词作为词素组合而成,实际上却只有一个词素起作用,只具备一个意义。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异同”一词,词义偏在“异”而不在“同”。此句意为:“奖励善与处罚恶不应因人而异、有所不同。”“昼夜勤作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相似文献   

10.
偏义复词,又叫复词偏义,它是由两个含义相反、相近和内比联系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复音词,在构成复音词的两个单音词里,只取其中一个语素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而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和补足一个音节的作用。由于在复音词中只偏取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所以叫“偏义复词”,或者叫“复词偏义”。如: 1.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孔雀东南飞》)。“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而且对“父”不能用“性情暴如雷”,加上兰芝无父。意即我有亲阿哥,性情很急躁。(“父兄”词义相近)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同上) “作息”,偏义在“作”,“息”是衬字。意即夜夜辛勤、劳作,孤单单地受尽折磨。(“作  相似文献   

11.
本对《古代汉语》选的几个注释提出了异议,认为《晋灵公不君》“莫之继”中“之”应释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齐姜劝公勿怀安》中“岁”的本义当为“肢解(人或牛作祭牲)”;《齐姜劝新华通讯社勿怀安》“瞽史之纪”中“瞽史”应释之“偏义复词,义偏史”。  相似文献   

12.
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复合词中独特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后形成一种固定的词语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常常出现。它由两个语素构成,但在表意时只有一个语素表意,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用来补足音节。由于偏义复词中一个语素意义的消逝,人们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文章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1]的检索研究,梳理了偏义复词“缓急”的词义演变过程,分析了这类偏义复词语序确立的影响因素,探析了其形成的路径,并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交际应用和语言内部四个角度总结了其形成的原因,说明了古代汉语中存在这一独特词汇现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有些古汉语著作提到一种“偏义复词”。各书给这种词下的定义大同小异,较典型的说法是“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见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第79页) 复词而“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文《鸿门宴》中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之句。对于此句句式分析,有人认为“出入”是偏义复词,偏指“入”,为动词,因而“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实不然,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理由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不少的偏义复词,这些复词往往影响到学生对课文意思的理解,对学好文言文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是偏义复词呢?偏义复词就是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陪衬。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好”“歹”相反,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不计得失”(偏在“失”),“听听动静(偏在“动”)。  相似文献   

16.
叶荣勋 《现代语文》2006,(12):15-16
一、引言 在探讨偏义复词为什么也是一种积极修辞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偏义复词.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相似文献   

17.
“禽”、“兽”词义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捕猎的动作引申出捕猎的对象,但两者的所指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有时单指鸟,有时单指兽,有时兼指鸟兽;后者仅指四足的动物。“禽兽”是“禽”和“兽”的总称,有时又是偏义复词,单指“兽”。  相似文献   

18.
相较于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主要特点是语义的明确性和语素次序的固定性。类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前一个语素,反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语言禁忌,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9.
相较于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主要特点是语义的明确性和语素次序的固定性.类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前一个语素,反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语言禁忌,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0.
有人以为,偏义复词只是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外一个语素“象生物范畴里的化石一样”,不起作用。本文以为,偏义复词是一种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不直接表示意义的语素也具有不可忽视的语法作用和语义作用,它是实词素。不论古今,偏义复词两个语素都是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