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优秀的诗歌,对语言文字常有化常为奇的熔铸能力,下列一些诗作对“入”字的运用,在化常为奇这一点上,堪称各呈其妙,引人“入”胜。“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李峤《风》)风吹过江面,掀起千尺巨浪,壮丽无比;风吹入竹林,搅得万竿翠竹摇曳不定,幽韵无穷。一个“过”字,一个“入”字,化无形为有形,把风写活了,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片奇景壮观。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诗歌,是高明的语言艺术。诗人欲写出好诗,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其中,对语言文字化常为奇的熔铸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下列一些诗作对“入”字的运用,在化常为奇这一点上,堪称各呈其妙,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3.
李灵辉 《湖南教育》2009,(12):53-53
读罢《俗世奇人》一文,对题目中的“俗”和“奇”二字颇有想法。 先说说“奇”。 文章中的“奇”有二指:其一,指泥人张明山手艺之“奇”——精湛;二指泥人张明山精神境界之“奇”——脱俗。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断】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曾改过多次,同学们大胆地想想看,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吹”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到”字。生:作者可能用过“满”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入”字。师:据传,诗人先用“到”字,又改为“过”字,再改为“入”“满”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大家仔细品味品味,这些字各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可以前后桌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相似文献   

5.
陈学壮 《小学语文》2014,(7):121-122
读李峤的《风》,你会觉得很有意思。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看,诗就是谜面,题就是谜底。所以,先读题再读诗,就像先揭开了谜底再来读谜面一样。 不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从谜面入手,激发一个“趣”字,让学生来猜一猜那谜底。  相似文献   

6.
李贺,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十分独特的诗人,有奇气,有气才,诗歌创作,呈现出奇诡峭丽、 别开生面的风貌。其诗险仄奇奥,数万言,“无一字可调俗语,无一言可入俚耳。“下笔惊迈,务为劲拔,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然其源实出自楚骚,步趋于汉魏古乐府。明人余飚云:“唐诗之无注而可读者,李杜皆是;虽有注而终不可读者,惟贺为然。”故每读贺诗,总有“扦格龃龉,一纸遂隔万里”之感。近读贺诗《塞下曲》,就为“秋静见旄头,天远席箕愁”中的“席箕”一词,甚感难解。后  相似文献   

7.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个‘理’字。”这句话道出炼字的两个层次:一是要“妥”“确”,即正确合理、得体恰当;二是要“新”“奇”,即新颖别致、生动形象。下面以诗词改字的实例,说明诗词炼字的妙处。  相似文献   

8.
本对汪曾祺研究中进展不够深入的散创作领域进行探索研究。指出:汪曾祺抒写“凡人小事”的散是其平民意识的一种理性张扬;梳理昆明情结构成汪曾祺散创作的大量字;在其“滋润”散观主导下选择的“闲话”话语方式实现了当代读的“化休闲”愿望。入妙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是汪曾祺散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尔。此意学人  相似文献   

10.
前人有《方言》多“奇字”说。《方言》中的所谓“奇字”一为不见之奇、二为不用之奇。经考:《方言》不见于传世先秦两汉献的“奇字”共有297个;见于出土献的古字和传世献的异体古字或俗字人41个;依《方言》通例推定属西汉通行字的9个;根据《方言》词语记载要求,从字意义方面考明114个字的构成时代早于扬雄时代;真正的不见之奇的“奇字”,包括扬雄听所制字,共有132个。《方言》“奇字”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实词,而以名词居多;《方言》“奇字”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义词,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一词在不同方言地域的音变词形。  相似文献   

11.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得”从及物动词转化为助动词,是“得”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要演变。在这一语法化过程中,“得+谓词”语境是“得”语法化的句法条件;从“行域”到“知域”的隐喻作用是重要的认知基础;在语法格式“主语+助动词+谓词”的强大类推作用下,“得”语法化为助动词。  相似文献   

13.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1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开篇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屋建瓴,气势全出。一个“共”字为下文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5.
半鲁相请     
张爱勤 《广东教育》2006,(11):68-69
鲁、曾、暖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  相似文献   

16.
词缀“的”有所有格性和形容词性之分,前者来源于唐代“底”字,后者来源于上古“之”字,“的”与其前成分构成“所有格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的”字是插入到“的”字短语里的,“的”与其前成分组成的语法单位使独立“的”字结构成为可能;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所有格意义的非“的”字短语用法源自古代;独立“的”字结构是名词化结果,不同于数量词短语的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17.
奇老师教写作有一套,常常怪招迭出,让我们这些在文学殿堂外窥探的小毛孩不得不被他牵着鼻子走。奇老师奉行“奇拳怪招打天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刀法”。于是大家背地里常称呼他为“怪老师”。我们向奇老师请教描写校园景物的作文该怎样写,他却反问我们看了相关的参考书没有。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实话实说“看过”,却猜不出他卖的什么药。奇老师甩出掷地有声的三个字:“忘了它。”我们一边点头一边作洗耳恭听状。奇老师又说:“和参考书说拜拜吧。那些参考书大都会告诉你们,先选好观察点,要注意什么不同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吕静 《宣武教育》2006,(1):33-35
一、论题的提出 1.初识“奇”语 我的论文题目是《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奇”语》,“奇”语一词并非我个人创造出来的。高二诗歌单元中有李煜的词徨美人》,首旬“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俞平伯说这一句是“奇语劈空而下”。这就是我脑海中“奇语”的源头。当时在备课时抓住这个“奇”字,研究了此句究竟“奇”在何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对“奇”音所表之义和“奇”字结构所表之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奇”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揭示了“奇”字之所以用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名词末尾的“头”和“子”常被看作是后缀,常作轻声处理,这样的提法太过粗疏和笼统。其实,“头”和“子”是否读轻声,与它们的语法化历程关系密切。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为例,试图通过比较“头”“子”的异同,探讨二者语法化的进程,找到读轻声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