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阅大多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既有眉批又有尾批,还要画出精彩句段,标出病句,指出错别字,打上等级,写上批阅日期,可谓细之又细,耗费了大量  相似文献   

2.
或是评分式,或是评级式,或是评语式--在目前的作文批改中,教师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呢,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  相似文献   

3.
[问题]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阅大多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既有眉批又有尾批,还要划出精彩句段,标出病句,指出错别字,打上等级,写上批阅日期。可谓细之又细,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真是呕心沥血!目的何在?为了给学生习作以指导,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4.
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应做到“精批细改”,一直是领导督查教学工作的要求,并作为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依据。对此,笔者反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觉得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不仅无多大的意义,还会束缚学生手脚,扼制灵气。反思一:“精批细改”会冲淡学生修改的自主性批改作文就是教师依据习作要求对学生已形成的文稿进行润饰修改,肯定长处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次习作“学有所获”。这个环节在习作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然而教师总担心领导会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一本本学生的作文埋头“精批细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激发学生习作热情,提高他们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是多数学生拿到老师批后的作文,未能细心揣摩老师批改的意图,  相似文献   

5.
谈到作文教学中的“精批细改” ,我们马上会想到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不少人对此颇有异议 ,他们认为教师的“精批细改”是费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 ,且常常以著名语文教学改革专家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为依据。笔者认为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评改方式 ,迄今为止仍是我们教师使用最为普遍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原则 ,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评改中的主导作用 ,执教者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习作实际 ,把握自己的教学情况 ,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规范学生的语言 ,从而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逐…  相似文献   

6.
作文批改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基于此,紧扣教学目标,实施习作教学"改"的有效策略,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习作的修改方法,在教师的精批细改中促使学生感悟到习作修改的精妙之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苏教版的习作练习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例文".而在宋运来老师的习作指导课中,却不见"例文"的踪影,宋老师是不是忽略了"例文"的存在呢?教师批改习作,往往既有眉批,也有尾批,正文里还要用红笔进行勾勾画画,可谓精批细改.  相似文献   

8.
<正>作文教学如同行蜀道一般艰难。学生对待作文的热情也未见高涨过。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对每篇作文的"精批细改"投入多,产出少。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呢,一般只是"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写作文,迫于考试的无奈,  相似文献   

9.
郭宏谚 《甘肃教育》2020,(4):113-113
"精批细改"是多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形成的习惯与原则,效果如何?细细思量,有其弊端。首先,"精批细改"使得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其次,"精批细改"好似注入式教学。老师在批改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作文"标准"去框定学生的作文,这样必然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让学生作文过于"符合"老师的要求和喜好,而不一定能写出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最后,"精批细改"的工作效率低。  相似文献   

10.
吴西羊 《陕西教育》2007,(1):112-113
作文批改是指导学生作文的继续和延伸,对学生习作进行精批细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精批细改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作文批改一般应做到三看、五批、四改。兰看即看思想、看能力、看实效,五批即眉批、行批、段批、总批,四改即调、换、减、增。  相似文献   

11.
谈到作文教学中的"精批细改",不少人对此颇有异议。他们认为教师的精批细改是费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且常常以著名语文教学改革专家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为依据。笔者认为,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评改方式,仍是语文教师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一、精批细改要把握契机 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精批细改作文的过程中,十分讲究契机的把握。契机的把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写作心理状态。精批细改于学生作文尚未入门、难以克服困难时。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阅大多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既有眉批又有尾批,还要画出精彩句段,标出病句,指出错别字,打上等级,写上批阅口朗。可谓细之又细.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真是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的习作模式.在对学生习作的评改环节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但效果怎么样呢?习作本发下后,能将老师批改的地方重新誊写的学生很少,学生一般只是看看老师的评价等级或分数,甚至连评语都不一定仔细阅读,不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评改.这样,教师们也就无从得知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导致教师教得沉重,学生学得也沉重--习作兴趣不高,应付了事,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4.
杨明 《文学教育(上)》2011,(24):100-100
传统作文批改方式只注重教师的精批细改,教师"批得细、改得详"确实付出了大量劳动,但收效甚微。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批改作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评价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面批作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习作中的正误优劣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赵惠  杨丽 《教育艺术》2008,(5):49-50
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习作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评价就是教师的单边劳动,学生只管写作文、交作文,接受老师的批改,教师的精批细改,实在是劳神费力而又收效甚微。面对教师们用颈椎病换来的精批细改,绝大多数学生只是瞄上一眼,便将作文塞进抽屉,造成了教师评价的劳而少益,甚至徒劳无益。叶圣陶曾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老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改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小学生习作的"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方式使语文教师不堪重负,而且效果并不理想。该文结合作文教学实践,从围绕目标,主次分明;抽取样本,详略得当两个方面就不拘一格探索小学生习作批改新方式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习作评改之所以让人头痛,主要是因为平均用力——用一种方法、一个标准对待不同习作水准的学生。一个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部队",以一敌百,疲劳作战,很容易吃力不讨好。我的习作评改是区别对待的,分为"一两个""一圈子""一大群"三个梯队,这么做可是取经于叶圣陶先生哦。面对班级中爱写作、会写作的"一两个"尖子生,我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作文大赛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对作文的精批细改没有换来学生习作的全面提升,反而打击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真可谓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大胆放手,不仅要让学生自评自改,还要建立互评小组实施互改,并且让家长参与,与教师联手评改,提高学生积累、反思、感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仍搞“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做法劳而少功。教师一人的批改是“一言堂”“注入式”“抱着走”等观念在写作教学上的突出表现。姑且不说教师的批、改是否都能正确无误,仅就教师以一人的是非好坏标准,去绳正几十人,乃至百余人的习作,就不够合理合情!那样做,只能将一个活泼的习作个性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彩写作天地变得黯然失色!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校领导迷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于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这是最大的损害……”“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  相似文献   

20.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老师们十分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研究,而在批改环节上却很少改革创新,几乎是沿袭着"学生写老师改"的传统做法,甚至有的学校还要求老师要精批细改,并把此作为检查考核教师的指标之一。却不知这样逐字逐句的批改,老师辛苦自不待说,也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面对着"江山一片红",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习作,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当然习作水平也难以得到很快提高。其实,改和作关系密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