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报业泰斗史量才当年所办的《申报》在中国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量才以不畏权势的铮铮铁骨、新闻救国的爱国情怀、史家办报的责任意识、勇于改革的新闻理念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相似文献   

2.
韬奋步入报业,除了个人素质外,首先得力于他的几位教师,奠定了其“中学”和“西学”的修养,而黄远生和梁启超则是直接促成其投身报业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更与民国初年的社会风气以及由蔡元培,黄炎培等人所鼓吹的教育救国思想息息相关,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合力”,共同促使韬奋投身报业。  相似文献   

3.
陈布雷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享有“报界奇才”的美誉。而在他十九年的报业生涯中,担任《商报》主笔这段时期又是他报业生涯的顶峰.本文从陈布雷《商报》时期政论文的语言、内容、结构、思想和局限性五个方面入手,对陈布雷《商报》时期新闻评论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4.
1946年8月11日,在延安各界追悼陶行知逝世大会上,毛泽东同志的题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这是对陶行知一生的事业、思想、品德、贡献所做出的最好的评价.毛泽东之所以称赞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是因为毛与陶二人,在革命斗争中是战友,哲学理论上有共识,关于人民教育思想是“同道”.在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当时许多抱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爱国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曲折斗争的锻炼和学习革命理论而提高了政治觉悟,他们逐渐地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才能救中国.早年抱着“教育救国”的陶行知,也是如此.当陶行知看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时,他高兴地喊到:“中国有希望了”.从1935年“一二·九”运动,到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逝世,陶一直是在中共上海地下党和重庆中共南方局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在陶逝世的当天,周恩来给中共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作为新闻学的一个新名词始于2002年,而事实上的民生新闻早在130年前就已经出现,即《申报》的市井新闻。《申报》作为中国最早也是影响最广的市民报纸,一直以关注百姓生活为己任,其市井新闻也是今日民生新闻之鼻祖。对《申报》市井新闻的梳理以及对《申报》市井新闻与当时上海社会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下民生新闻的思考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作为新闻学的一个新名词始于2002年,而事实上的民生新闻早在130年前就已经出现,即《申报》的市井新闻。《申报》作为中国最早也是影响最广的市民报纸,一直以关注百姓生活为己任,其市井新闻也是今日民生新闻之鼻祖。对《申报》市井新闻的梳理以及对《申报》市井新闻与当时上海社会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下民生新闻的思考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新石头记》是吴趼人的重要作品。作深刻批判了晚清社会的腐朽,并以虚幻的“明境界”为理想蓝图,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建构,提出了“明专制”的思想主张。“明专制”是吴趼人探索的救国救民之路,是他提出了理想的国家政体主张,与他一贯坚持的“道德救国”论是一脉相承的。《新石头记》是吴趼人完成从批判、揭露现实到追寻治国拯世良策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陶文溶陶行知出生时,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陶文溶。溶是浚的古体,意为疏通和深挖。显然,父亲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陶知行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担任校刊《金陵光》的中文版主笔,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教育、探索救国之道的文章,署名为“知行”。因为当时,他热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念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一贴良方,为了表示他对“知行合一”说的服膺,遂改名为陶知行。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早年东渡日本,是其意识到“新闻纸,启人智慧”的重要时期。甲午战争后,黄遵宪迅速投入“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民智”的实践活动,首倡《时务报》,旋又转赴湖南,力佐《湘学报》、《湘报》。黄遵宪在办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切近读者的接受能力、信息适量性原则等思想,不失为是近现代报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新闻”出现了14次,涉及时宜、重要、显著、接近等丰富多样的新闻属性,内蕴着一个关于新闻选择的基本价值体系;这种情况在“三言”、“二拍”等明清小说中同样如此,显示了传统中国对于新闻选择的良好直觉。这种新闻价值感觉体系有可能形成对于中国近代新闻报业的两种影响,一是对显著、趣味性等新闻属性的重视,可能是近代城市报纸注重猎奇趣味的原因;同时对于传闻见闻的重视,可能会忽视新闻真实本身,成为近代报业以“有闻必录”进行新闻选择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罗辀重和他的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永卿 《湖南教育》2004,(24):18-19
名家小资料罗辀重(1889~1950),名春驭,湘乡县白露湾(今属娄底市娄星区西阳乡)人,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1911年,接掌陶龛学校。1914年自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师从杜威,专攻儿童教育。学成回国之后,他谢绝高官厚禄,倾家兴学,发展先人创办的陶龛学校。他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埋首乡村教育30年,被人们誉为“教育之神”。教育思想要点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群、德、体、智、美”五育并重素养教育“血性”校训旬日教学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教育法“愉快教学,教学愉快”的无分数教学“解放儿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服务儿童”的“学生自治”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是近代仅次于《申报》的重要传媒,在中国报业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广告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从创意思想到设计表现有许多精品佳作。其中,系列广告以其新  相似文献   

13.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教育救国”又是张謇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张謇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科考经历和晚清社会的剧烈变迁,以及他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共同构成了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一九二四年所作的小说《祝福》,其前因可上溯至一九○三年他所译的雨果的随感录《哀尘》。从《哀尘》到《悲惨世界》与《祝福》,在主题、人物等方面存在种种相似之处,这是雨果与鲁迅作品之间具有影响关系的佐证。当然,鲁迅的创作是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创造性作品,《祝福》着重强调的是人物深刻的精神悲剧。与上述看法相联系,根据《哀尘》及鲁迅手书《附记》提供的线索,我们有理由认为,至迟在一九○三年(而不是一般所说的一九○四年),鲁迅思想已经发生了从科学救国到文艺救国的重要变化。通过“精神革命”来拯救祖国的看法,已经在他的世界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家和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改革脱离社会生活与生产的传统教育,并提出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从最初的“教育救国”到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反映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黄秀玲 《新教师》2019,(9):33-34
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他将其定义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陶老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应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  相似文献   

17.
史量才的报刊活动及编辑思想吉家友史量才名家修,江苏江宁人,是现代史上一名著名的报业资本家。他在清末(1908年后)曾任上海《时报》主笔,1912年接办《申报》,1921年与南洋侨商创办中南银行,后购进《时事新报》、《新闻报》大部分股份,1932年任上...  相似文献   

18.
《东方杂志》知识分子认为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的现状是:发行量小,种类少;内容贫乏;与外国报纸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新闻记者素质低下。未来新闻传媒要发展,必须要注意:多设报馆;调整报业的社会功能;选用良好的新闻记者;多设英字报;报纸自由;新闻与意见分离。《东方杂志》知识分子还对报纸与杂志进行界定,并认为社会性是近代新闻传媒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外察世界潮流”思想是孙中山变革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孙中山坚持“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的主张,在“建立民国”和“捍卫民国”的斗争中,表现出对近代世界各国历史改革具有革种同一性的“从同”的认识,他坚持认为,“世界潮流已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时期”,一方面主张迎合世界潮流,“振兴实业,发达资本”;一方面强调“思患预防”,“以欧美为鉴,力谋社会经济之均等发展”。在化变革和化整合方面,他坚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的化兼取精神,主张“作成一中西合璧的中国”,用民族精神救国,以道德立国,憧憬“王道”国际政治,共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救国思想”是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应该首先或主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把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根本。“教育救国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救国思想”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