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幽默性是马克·吐温作品的重要特点,他通过运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中善恶美丑的不同情感,而且其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本文主要对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幽默性进行相关研究,首先对马克·吐温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析了马克·吐温的幽默特点和马克·吐温的幽默的形式,最后阐述了马克·吐温的幽默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林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51-55
考察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主要集中在20、30年代和80、90年代这两个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和学习异域小说理论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翻译目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小说理论翻译选题,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列革命文论在中国的流播是建立在译介的基础上,译介过程不是简单的不同语言的转换,其中渗透的意识形态蕴含体现在译介者的翻译实践中.对拒斥内容的遮蔽与对有利信息的强化同是基于革命活动的实际需要,译介者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并将其引入政治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各种意识形态都会对译介选择产生影响.本文以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对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穆旦的翻译选材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对穆旦译介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汉斯·罗伯特·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不仅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和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也是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哈代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受到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和阐述群体视野的流变话语的影响.在中外文学走向对话走向交流的20世纪,哈代及其作品在我们这个遥远的文明古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里以接受美学为契人点,探讨哈代及其作品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在中国的译介及其研究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传播的第一位作家,也是作品被译成法语最多的作家。本文对鲁迅作品法译本的译介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将译介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代表性译者与译作,指出四个译介阶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特点,勾勒鲁迅作品法译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出现了声势浩大、崭新的局面。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假说,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的位置会对翻译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五四时期译介俄罗斯文学作品的数量最多,译者对于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实目的性,优先选择那些有助于救国或者启蒙的作品来翻译,被译介进来的俄罗斯文学鼓舞着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给中国的新文学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苏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日本备受学者与读者青睐.苏童作品作为在日译介与传播的成功典范,却鲜有学者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该文拟对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考察,分析其作品在日译介与传播成功的原因,旨在推进今后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为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进日本世界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九十余载。通过对刘氏译介作品的收集分析,梳理其在中国的译介历程,运用操纵理论探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与译介历程的相互关系及其作品译介的特点与价值。研究表明其作品的译介受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及赞助人的影响,其作品的译介呈再版多、重译多及单一性的特点。对刘氏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完整开阔的景象还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外语文学作品在译介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不仅体现在内容删节上,更体现在措辞和结构上。本文选择美国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中文译本,尤其是主万译本,结合译者背景与文本例子,阐明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如何决定文学翻译的最终形态,译者如何在文字转换中受到自己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原文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1.
勒菲弗尔“改写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改写”,重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指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形式,会受到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影响。文章从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葛浩文译《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改写现象,总结了他所采用的改写策略和方法,旨在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译介及研究深受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梳理其在国内的译介及研究状况,探讨影响译介的成因、译介与文学批评的互动关系以及推动翻译作品接受与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介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的译介主体的知识结构、审美倾向和言语风格,导致了王佐良和刘炳善两位译者对英国散文家兰姆作品的不同评价,也使他们在翻译兰姆散文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改写始终都处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之下.意识形态又包含两个方面: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个体的意识形态.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又体现在政治因素、社会伦理、大众心理、文化成见、审美习惯等许多方面,从个体意识形态和上述几个方面比较和分析<安妮日记>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可以进一步阐述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改写的操纵.  相似文献   

15.
王珂 《林区教学》2014,(9):28-30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地主阶级以热闹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由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作为一个文学叙述的对象,其所承载的社会历史意义,不断被解构而呈现出单一性、模式化、平面化。基于此,主要从各个历史时期小说中地主形象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地主"作为一个文学描写的工具,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新时期对地主个体性、独特性的回归,体现了当代文学对审美意识的回归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对晚清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传播福音”、让中国民众改信上帝,他们采取“文化传教”的迂回手段,采用“中国本土化”、“大国抗衡”、“拯救中国”等多种文化策略.这些译介活动客观上对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现代化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三次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热潮: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在建国后的50年代,第三次在1978年以后。“五四”时期,域外儿童文学译介促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形成。上世纪50年代,在泛意识形态影响下只有苏联和东欧的儿童文学作品能译介进来。改革开放后,出版的大量东西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我们懂得了儿童文学应有的本体特征、美学内涵和地道的品质与真谛,中国儿童文学才汇入世界儿童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18.
D·H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文章拟从翻译的时代背景、劳伦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以及关于劳伦斯评传性作品的翻译等角度,较为全面地综述劳伦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以期对中国的劳伦斯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中国文学作品海外译介是一种文化交流,因此,译者需要熟悉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了再现原语所承载的信息和美感,译者既要研究其文化差异,又要研究其语言差异。在中国文学作品海外译介中,语言形式应适当采用归化的方法,使译文流畅自然;而文化因素应尽量采用异化的方法,把原语文化译介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20.
着装与文学     
文学作品中对着装的关注已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来说,服装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多重的意义,它能深化读者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揭示许多文化内涵。笔者旨在梳理着装在不同作家和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表意功能和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