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艺阵地》为抗战讽刺文学提供了最初的和最有影响的发表园地,讽刺文学亦成为这个刊物的主打品牌、拳头产品。以《文艺阵地》为主场的“暴露与讽刺是否有利于抗战”的论争,为抗战文学的发展和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讽刺文学在《文艺阵地》上的蓬勃发展,是一种文学与杂志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文艺大众化”是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抗战初期的认识逐步深化,并付诸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抗战救亡文艺运动深入发展。作者根据自己新发掘的资料,分五个方面作了初步论述,认为茅盾在理论上的建树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内容,具有了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老舍与重庆     
老舍在重庆的抗战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重庆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重庆抗战文学作为中围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量优秀的文艺报刊为依托而产生广泛影响的。抗战期间重庆有报纸70家左右,其中抗战前就在本地坚持出报的报社只有3家。重庆《新蜀报》于1921年创刊以来,以内容丰富、言论进步、编排新颖、印刷精美而蜚声文坛;其文艺副刊《蜀道》跨度时问长、影响大、特征明显,成为推动重庆抗战文学进程的主力军。《蜀道》诞生于重庆本土,离不开重庆本土文化的影响:但对抗战文艺理论问题的积极探讨,抗战文艺专刊专页的蓬勃兴办,抗战文化名人的踊跃投稿以及《蜀道》和文协保持的密切关系,使得《蜀道》成为全罔性的文艺副刊而显现出“全国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田玲 《现代语文》2023,(4):4-10
延安时期主要是处于战争的历史背景之下,文学翻译在抗战大潮中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此期的翻译活动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意识形态、诗学观念、赞助人制度等要素都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翻译活动。在此影响之下,翻译动机与目的、译作类型与主题、译者身份、目标读者与翻译策略等,都带有政治因素的烙印。延安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鼓舞了广大军民的士气,激励工农兵群众积极抗日,充当了战时良好的思想武器,为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对当代的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产生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文化、文学艺术生态的发展变化,文学研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困境.随着学术界对文学研究困境的深刻反思,人们展开了面向新世纪的文学研究的多重探索,形成了文艺社会学、后现代文艺学、文艺学"跨文化维度"的重建、积极应对的态度和策略、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文化诗学等建构思路.这些思路表明,面向现实与未来的文学研究无论是什么样的理论形态,都应当遵循实践性、多元化、民族性、自洽性、人文性等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8.
当代满族作家文学,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在中国文学中均占重要位置.老舍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满族作家成为抗战文学的主力军,老中青三代作家创作势头正劲,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9.
老舍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以描写北平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为其所长。1941年前后老舍经历了抗战中期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折,他开始放弃通俗文艺、宣传文艺的写作,重新接续被抗战打断了的小说写作之旅,从写作风格、写作题材、写作体裁三方面完成了向新文学的回归,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构思和写作提供了深远的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0.
延安文学是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界分为前后期.后期延安文学在“工农兵”方向的规范下对左翼文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塑:塑造了具有主体性的新农民形象,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权威,把知识分子纳入体制管理内.这种重塑既是延安特殊的战时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强大政权力量干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在根据地,文艺社团纷纷建立,边区抗战文艺也开始兴起.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方针,大力推进边区的文艺运动,运用这种艺术形式宣传鼓动群众,为边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文艺体系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决定了抗战文学必然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这使得抗战文学表现出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价值趋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正气、骨气、义气,以及缘、忍、孝等许多东西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鸿都门学与鸿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鸿都门学也就没有后来的建安文学、黄初文学、正始文学直至隋唐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所以鸿都门学及其鸿都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鸿都文学可考者有乐松、任芝、贾护、江览、郗俭、梁鹄、师宜官等七人。在学风方面,鸿都文学的出现反映了儒学的衰微,文艺的兴起,预示着文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文学自觉作了铺垫。在士风方面,鸿都门学的创立促使了文士对儒学之外的辞赋以及琴棋书画等各种文艺基本素质的追求,使文士认识到文学同样能够博取功名利禄和官爵,而这正是"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休之盛世"观念的先导。在文风方面,鸿都文学提倡的尺牍辞赋及其要旨,影响着后来建安文学辞赋的兴盛和建安文学的性灵化、通俗化。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学的流变,从地域上经历了一个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逐渐辐射各省会城市,最终在全国各县区小市镇开花结果的历程.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荟萃了全国文化精英,四川地方文学因而具有全国性意义.被誉为“川南文艺的一面旗帜” 的《流火》月刊的刊行,成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一个重要阵地,产生过较大影响.该刊在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建树,在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对研究一些重要作家和重大文学现象有着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丰子恺在重庆生活与工作,其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是他人生和创作道路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抗日战争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给西部文艺带来了大好机遇,也为西部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文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主题的发掘、题材的选取和体裁的丰富上都作了不懈的努力,出现了以《尘埃落定》为代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但同时也面临着数量不丰,精品较少、作家队伍难以壮大等尴尬.西部文学要进一步繁荣与发展,还需要广大文学工作者的继续努力,还需要作家深入民族民间内部、深入生活的底部,吸取营养、保留并再现文学民族性特色,从文学民族性的再现入手,创伤出更多、更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抗战文学的蓬勃兴起,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的鼓舞、激励和推动作用。它所形成的内容的、形式的、地域的创作风格,在全国抗战文学的发展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战文学把"五四"文学革命推向深入,沦陷区抗战文学、解放区抗战文学和大后方抗战文学均因其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和性质,也为我国五十年代及其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85年《上海文学》的文学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文学》是中国大陆新时期的重要文艺刊物之一,其特点正在于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双向发展。1985年被评论者称为“方法年”,强调“理论方法热”的现象。此时《上海文学》正经历杂志本身的“改革”时期,文学杂志的经营模式以及编辑方向都有明显的转变。1985年《上海文学》发表的文学评论,不仅展现特定历史处境之下欧美文艺理论移植中国的复杂过程、理论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还揭示评论者和编辑如何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重新定义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位置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