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留学生,其中,来华非洲留学生规模增长较为显著,而且因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来华非洲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给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从制定和宣传教育来华非洲留学生管理制度、缩短来华非洲留学生的文化磨合期、建立以人为本的来华非洲留学生管理模式、建立来华非洲留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加强来华非洲留学生突发危机事件预防应对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这几个方面对来华非洲留学生管理策略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日益突显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留学生管理工作实践,针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差异和性格特征,揭示非洲来华留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非洲来华留学生管理的对策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非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来华非洲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占有重要份额。开展来华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了解留学生在华环境下跨文化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并对此做出理论探讨,对优化来华留学环境,促进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社会文化适应度,学业、学术适应度,社会支持满意度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了非洲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来华留学生中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是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友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国情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师资及相关教学物资紧缺、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应融入“三全育人”模式,多渠道、多战线开展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加强来华留学生师资建设,改进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开辟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选择中国留学的海外留学生日益增多。2010年底,在华留学生人数已突破26万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在华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人数要达到50万人次,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的目标。留学生教学管理是留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外国来华留学生人数、生源国和学习层次的不断增加和多元化,加强对他们文化适应的研究和关注,不仅是接收高校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上的需要,对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同样重要。笔者将就不同洲别、性别、年龄段等来华留学生人口变量在日常生活、学习等跨文化适应问题上,研究其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对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分析结果可以为接收留学生的高校的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和借鉴,并对来华留学生在华期间的生活适应和完成学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焦健  魏耘 《科教导刊》2019,(12):9-11
持续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2017年在华留学生人数达到48.92万名,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留学生输入国。随着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培养留学生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与突出。针对目前中国招收留学生的生源质量、教育保障体系、留学生管理模式、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等有待改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面对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必须深入研究留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机制和模式,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为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人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普慧  刘灏  张勇  赵永娜 《文教资料》2020,(7):169-170,205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留学生不仅成为高校的重要群体,还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对象.基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三全”育人思路的指导下,本文探索并提出以留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协同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校内校外联动化的“三化一体”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为高校留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实践参照,提高留学生育人实效性和感染力,最终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和“学有所长,身心健康,对我友好”的留学生目标.  相似文献   

10.
石教旺 《文教资料》2013,(23):94-95
文章采取个案研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及其收获.调查发现,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主要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并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他们对所在学校的教育环境总体看法一般;同时,他们对留学环境的评价与其学习收获的评价存在正相关.为了促进留学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留学生接收学校应该加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帮助他们学有所成,愉快地度过在华的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11.
高校担负着道德教育的重任,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管理中国学生的内容与方式教育留学生,难免会出现沟通不畅,教育效果不佳的情况.如何对留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提高留学生综合素质,使之自觉遵纪守法、友善团结,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这都是留学生管理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留学生学成后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针对目前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校可以从教材与课程建设、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丰富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强化对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培养国家战略所需的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以3名来华高校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压力应对展开定性研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遇到的困难主要有汉语学习及交流障碍、生活环境不同以及文化沟通上的差异。面对这些困难,在华留学生通常会采取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两种积极的应对压力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本科生为研究群体,运用《大学生学校认同问卷》了解、探讨本科生中的来华留学生、港澳台生、普通本科生对学校的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港澳台生的学校认同总体状况较好;来华留学生、港澳台生与普通本科生在学校认同总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具体维度上仍有显著的差异。在群体认知维度上,来华留学生与港澳台生显著低于普通本科生;在情感依恋维度和自主行为维度上,来华留学生与港澳台生则显著高于普通本科生;来华留学生与港澳台生的学校认同在性别和所就读年级这两个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时长不满1 a的来华留学生与港澳台生的学校认同显著低于其他分组;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在学校认同的群体认知上显著低于东南亚国家留学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连年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专业分布由当初的单一专业发展到文、理、工、农、医、艺术、体育等。新改制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面对着机遇与竞争的挑战。文章通过对文化部2012年"奖学之旅"非洲贝宁优秀学员来我校进行文化访学的调查研究,分析我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探索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日益重视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在初级阶段留学生实施差异教学的必要性,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提出了初级阶段留学生实施差异教学的具体策略,为高校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时期,如何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文章通过文化育人中的隐性育人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对来华留学生学风建设的涵养路径,以期增强留学生在华就读的体验感,讲好中国故事;并通过该路径,对留学生学风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回顾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变化是巨大的。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大趋势:第一,留学生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学生的主体由政府间协议的奖学金生为主变为自费生为主:第二,留学生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非洲、东欧少数几个国家为主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均有学生;第三,教育层次和体系发生了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为主发展到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使我国对外教育交流和合作得到了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得到了发展。1989年,在华的外国留学生共3717人,约为1979年在华留学生总数的9倍。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为扩大我国政治影响,加强同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友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一直停留在本科教育层次上,以1989年为例,在3717名留学生中,约有3600名在华攻读学士学位或作短期进修,仅有约100人在华攻读硕士学位,约20  相似文献   

20.
据“2009年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会议”传出的消息.1978年当年在华留学生为1236人.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