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说文》"句"声字的不同归部,充分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规律的把握。重新审视《说文》以"句"为构字部件的字的归属问题会发现:《说文》的例字归部不仅"据形系联",更要结合"以义为主"的原则;亦声字当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文字。  相似文献   

2.
辟声字考释     
依据王国维"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选取《说文解字》中从辟得声的一组形声字作为考释对象,试图从中梳理出字族,旨在辨清母文和母文孳乳字之间的孳乳分化关系,把握汉字在发展孳乳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性,进一步探索汉字孳乳发展的内部规律,从而在动态发展中了解汉字,把握汉字。  相似文献   

3.
依据蔡永贵先生的"母文表义"理论,分析了《说文解字》中以"尞"为母文,加一系列外化符号而产生的母文外化字。《说文》中从"尞"得声的字共有二十个,其中十九个属于"尞"族字,另外一个只是从"尞"得声,意义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4.
南唐徐铉校订许慎《说文》时,将许慎未收而其"注义序例中所载"及经典相承传写、时俗要用的字附益于《说文》之后。许多学者对这些新附字异议纷纷,但也有学者对其逐一进行了考证。作为战国时代的实物文献,出土的楚简文献材料为我们研究《说文》新附字提供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汉字新材料。本文以出土楚简文献中的"芙、、韌、賽、覿、嵩、緅、藏、呀、昂、礪、砧、懌、泯"等14例新出字为例,与对应的《说文》新附字进行字形、字用的比较,并对前人的考证及新附字的价值予以讨论。晵月  相似文献   

5.
汉字中的指事字数量较少。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列出了125个指事字,并将这些指事字分为纯指事字、象形兼指事字、会意兼指事字、形声兼指事字四类。但其目录所列的一部分指事字与正文所释有相悖之处,我们将把这些指事字分别罗列,加以整理,并对其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汉字历史发展的角度浅析了《说文解字》的前十则省声字,从中可以看出省声不是一种造字的方法而是一种用字的方法。由于各种原因,《说文解字》对省声字的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待《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时要采取谨慎态度,在具体分析其形声字时,要采取历时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亦声字分为会意兼形声字和形声兼会意字,前者亦声偏旁间是平等组合的关系,后者则有分化孳乳的关系。大部分亦声字都属于形声兼会意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亦声字亦声偏旁意义之间存在着同义、引申义与本义、区别字与假借字这三种关系。亦声字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对探索语源和揭示声义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右文说"对声义关系的探索在许慎的"亦声说"里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8.
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一般只起标音作用。但有些声符却有兼义功能,其所兼之义,往往又比形符所表更为具体,深刻。今以《说文》中从メ得声之字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9.
“亦声”和“读若”是《说解字》的两个条例,用“亦声”标音的会意字可叫做“亦声字”。则甲读若乙,则可把甲称为原字,乙称为读若字。本对11组原字是亦声字的“读若”进行了,信为:许慎作“读若”的主要意图虽然是标明字的读音,但是通过“读若”却揭示了古汉语的音变现象,展示了经传用字的实际情况,并且还体现了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设立亦声部首“句”,并辖“拘笱鉤”3个亦声字。有人认为“句”部不当立,因为部首只表义,而亦声部首有表音功能,不该设为部首;有人认为“句”因其形义特点,难以归入它部,只能自成部首。实际上,“句”的确难以归它部且有从属字,因此必单立一部。从“句”诸字中除“句亦声”的“拘笱鉤”3字外,另有1个“句亦声”的字“雊”,它与“拘笱鉤”3字分归两部,有人认为这是《说文》属字归部的混乱,有人用字义所重说作为归部理据。实际上4字分归两部并不是归部混乱的现象,且字义所重说过于片面,应当着眼于字与字的关系,用“以类相从”的原则才能正确解释“句亦声”4字“拘笱鉤”与“雊”分归两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卢翠 《怀化师专学报》2010,(12):100-102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张院利 《天中学刊》2012,27(6):102-104
大量的出土文字材料证明《说文》对某些字形、音、义的说解并非完全正确。《说文》对"犀"和"委"的说解当作修正。"犀"字当是从""省声,"委"字当从女从禾,禾亦声。  相似文献   

13.
易本烺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学者,其学术主要表现在对"小学"的研究,《字辨证篆》是他文字学研究的力作。他发展了传统《说文》学的研究,他以《说文》为本,重在研究汉字在隶变以后的应用情况。他在《字辨证篆》一书中较为全面而详细地描述了汉字隶变以后的种种发展变化,同时他还指出汉字隶变以后各种误用现象和汉字书写形势的变化源流,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隶变的规律作了表述。  相似文献   

14.
对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段玉裁始终遵循"以许注许"之原则,订讹正误。许氏在说解《说文》本篆时常常牵扯到的一些相关字,如古文、籀文、或体等。而段氏在阐释《说文》本篆时,常常通过比较分析这些相关字来阐释它们与本篆及有关字的同异、古今、正俗、正讹、形变、音变、同义、近义、反义、异义、假借等种种关系,以使许氏对《说文》本篆的说解充分得以彰显。因而有意无意中形成了一批类比字。但因段氏这些类比字的研究皆散见于各篆之下而易被忽略,后人对此则少有研究。许惟贤先生首先对《说文解字注》中的类比字做了系统的整理工作。本文则例释部分类比字,以探究其对《说文》本篆的说解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字字族的研究,是汉字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依据汉字字族理论,分析考释了《说文解字》中20个以"夋"为声符的形声字与"夋"的声义关系,从而分析得出它们在字形上有共同的发生源,读音上相同或相近,并且所记录的词义都同出一源,即是一组以"夋"为母文的同族字。本文在证实"母文表义"的同时,为汉字字族理论提供一组例证。  相似文献   

16.
坚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的人们,只承认汉字具有标示汉语的功能。本文归纳了汉字标示的几种功能:形意字示形;会意字、指事字示意;借音字示音;意声字既示意又示音。本文认为,一方面汉字作为整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另一方面,形意字还是事物形态的符号;会意字、指事字、意声字中的意符还是事物形态、类别、属性或质地等的符号;意声字中的音符是汉语语音的符号。汉字示意成为汉语的有力补充,它能把汉语中同音不同义词语从同音词语中分析出来。汉字示意还成为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活化石,由此生发出汉字文化学。汉字中借音字和意声字中的音符成为追溯汉语古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罗京 《语文知识》2013,(4):118-119
本文对朝鲜时代李溪所写《谚文》进行考察,发现作者更倾向于"八思巴文字起源说",认为谚文与八思巴字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对当时朝鲜的强大影响力,谚文的创制及其声韵系统甚至字形都是在借鉴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字说》在北宋熙宁年间曾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在王氏新法遭到废罢后,《字说》亦遭排斥,并久已亡佚。许多人对此书采取否定的态度,甚至还存在明显的误解。从近人钩沉辑佚的《字说》600余条佚文来看,有必要对此书重新评价。《字说》确有牵强穿凿之处,但它的某些独特的价值值得重视:书中有些条目阐发了变法革新思想;不少地方继承《说文》传统而又有所突破;在运用“声训”方法释义时,也不乏言之成理之说。  相似文献   

19.
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分别文。它针对汉字增加偏旁这一造字手法提出的,对于这个概念相关的研究不多,我仅从它的定义入手探讨它同同源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有无关系并举出一些相关的文字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20.
黄侃先生的《〈说文〉同文》运用音义统一的方法,对《说文解字》各部的同源字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本文以王力先生所定的声韵标准,运用"音义统一"的方法对《〈说文〉同文》中口部字的声纽和韵部进行分析,以辨释其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