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镇的残忍     
火车停靠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小镇上,这是一段没有目的的 旅程。或者是一份慰籍。 阿蓝被遗弃在空旷的站台上,身后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贫瘠土地。还有干净的天空,眩目的阳光。一切看来都像是个粗犷的基调。 然后阿蓝看到一个老人,一个人蹲坐在角落中不停地抽着劣质香烟。老人对他笑着,纯朴的脸上布满皱纹。时间带走了老人所有的锐利,刻下岁月流过的痕迹。 阿蓝向老人走去。他喜欢老人淳朴的笑容。因为没有狡滑的隐匿,没有残忍的伤害。 老人递给阿蓝一支没有牌子的劣质香烟,告诉阿蓝他在这儿等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儿子在信里说他可能会回来。老人在这儿等  相似文献   

2.
过度合理化效应的概念 还记得那个聪明的犹太老人吗?屋外的街道上突然来了一群爱踢球的青年,他们非常吵闹而且总是打碎他的玻璃.但是他们个个身强力壮,瘦小的老人是无法阻止他们的到来的.有一天,老人叫住青年们,对他们说:"欢迎你们到这踢球,每次我都给你们十美元作为奖励."  相似文献   

3.
狼葬     
从印度首都新德里西行,越过比卡内尔大约100公里的地方,在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边境山区,有一个叫哈马里的村庄。很久以前,那里的土著居民奉行这样一种习俗:谁家的老人病了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他的儿子就会在傍晚时分把他背到深山里去,那里有很多野狼,到了深夜,毫无防卫能力的老人就会葬身狼腹。这一习俗被称之为"狼葬"。在日本的北部山区,也曾有过这样的习俗。没有人知道这一习俗是怎么形成的,但大家都对此习以为常,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那里穷,人们要养活自己都很困难,又要伺候有病的老人,那简直是不可能的。那里没有医生,老人病了只有等死,他们明知道自己将被背去山里喂狼,这是一件恐怖而又痛苦的事情,但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毫无怨言,因为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  相似文献   

4.
李彦 《职业圈》2010,(33):102-103
过度合理化效应的概念还记得那个聪明的犹太老人吗?屋外的街道上突然来了一群爱踢球的青年,他们非常吵闹而且总是打碎他的玻璃。但是他们个个身强力壮,瘦小的老人是无法阻止他们的到来的。有一天,老人叫住青年们,对他们说:“欢迎你们到这踢球,每次我都给你们十美元作为奖励。”青年们自然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5.
晓宁 《生态文化》2012,(6):48-49
大白菜,无论是在人们的餐桌上还是在菜市里,它都是最普通的一种蔬菜,普通的人从不以它为贵。然而,它却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这一走,就是几千年。几千年漫漫长路,大白菜的身影无处不在。现在人们只知道白菜这个名字,却对白菜另外的名字和采历知之甚少。其实,大白菜是我国资格最老的一种蔬菜,它的祖先距今已有六千多年了,那时,人们曾叫它为"菘"。  相似文献   

6.
临终关怀     
有位女孩报名参加了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所谓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就是照顾一些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老人的起居。女孩照顾的是一位癌症患者,老人的子女在国外,老人自己有不少积蓄。女孩去之前,老人的医生告诉她,老人已经对自己绝望了,希望她能安慰他。每个星期六,女孩准时来到老人身边,和他说话,讲故事。护士给他打吊针的时候,女孩帮他揉手臂。医生发现,自从女孩来了之后,老人的精神有了很  相似文献   

7.
野猪群(下)     
正五这白大爷不让人打猪,猪已如此疯狂精怪,让人不好想啊!猪打一头少一头,有什么不好呢?不止文所长,大家心里都疑惑:这老人是不是昏聩了?这是一定的。文所长已经发现,他的徒弟们也没对他作多大指望,他的存在不过是一种精神象征。他受人崇拜,是猎王呀,可他已经死了,就算从棺材里爬起来,也已经死了,已到了神龛上,或者说是活着的神像。可沿途的百姓认他,打到哪个村子,村子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农承包了一座人迹罕至的荒山,带领家人以"愚公移山"精神,经过20多年的辛勤播神和耕耘,在他垂暮之年终于使一座荒山变成了一座郁郁葱葱的青山,此乃传为佳话,令人敬仰。这座山也变成了一座值得纪念的丰碑。老人现在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每天到山林里走一走、转一转,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乐享自然安逸的晚年生活。网易创始人兼CEO丁磊先生放弃繁华大都市喧嚣的生活,毅然来到乡下开始自己的养猪事业,这  相似文献   

9.
经典     
经典的哭一个并无什么像样德行,而且做了不少无德之事的老者死了。依据眼下的通常程序,给他开了追悼会。遗像一挂,哀乐一奏,同事、亲友前去,实际上没有什么人哀痛得很当真。这时,一个曾被他伤害多年的老人也出现在追悼会上,而且很动情地大哭起来。死者的好友、亲属很意外,因为此人是死者亲友、家人的"仇家"。偏偏此老人哭得很真挚,声泪俱下。这老人指着死者的遗像哭着说:"老伙计呀!其实你我这辈子都是赔了本呀!当年咱们幼小的时  相似文献   

10.
一位老人失去了妻子,独自生活。老人当了一辈子的裁缝,最后却穷困潦倒没留下积蓄。老人年纪大了,也干不了活儿了。他  相似文献   

11.
难忘老榆树     
我的老家在胶东半岛上,面朝大海。碧波荡漾的大海一望无际,遥远之处与天相接,便形成了水天一色的景致。我的老家少山少树,但有一棵老榆树。老榆树有多少岁了,这是儿时萦绕在我脑海里许多年的问题。稍长大一点时,便问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年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老人告诉我说,他也不知老榆树多少岁了,只记得他,小、时候,他的爷爷常讲老榆树的故事给他听。那时,他也同样问过他的爷爷老榆树有多少岁  相似文献   

12.
《职业圈》2012,(28):88-89
陈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国际商务学院美术系,外交部专职国礼画家、一级美术师。陈君1942年生于湖南湘潭齐白石老人故乡,自幼酷爱美术、书法,对齐白石老人艺术有所研究。家乡美丽的大自然,泥土芳香的田园生活,淳朴的民俗风情,坚定了他对艺术追求的意志。从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他又从事电影艺术工作十五年,从未中断对艺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古城西安鼓楼西侧有一条老街叫旗记街。这条街以前大都是做古董或笔墨纸砚生意的。如今,在这条街上资格最老的手艺人,恐怕非张慎初老人莫属了。1934年,11岁的张慎初因家境贫寒,到一家印刷名片的铺子当学徒。后来他开了一间小铺子,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生活。当时无非是印制商标或名片,那时采用的是非常古老的石刻板印刷法。1980年改用铅印了,老掌柜的手艺依然好,社会名人的名片也找他印。老人的店铺红火了几十年,这几年却萧条下来。因为老街上几十家印刷部改用电脑排版了,唯有  相似文献   

14.
北京的3月中旬,将暖还寒,一场小雨过后,空气清新了许多。这天上午10点,我如约按响张企程先生家的门铃,开门的是小保姆。老人坐在沙发上,微笑着迎接我的到来。“张老,您的身体还好吧?”我大声向他问候,但戴着助听器的老人没有听清。于是,我贴近他的耳旁又重复一遍。“噢,还好。”他点点头,“就是腿没有力气,耳朵也聋,而且聋得很怪,尤其听不清女同志的声音,看来它有些歧视妇女了。”说完,老人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充满活力,我这才意识到:87岁的高龄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并不仅仅意味着生命的  相似文献   

15.
阿童 《文化交流》2012,(5):38-42
五月的姹紫嫣红之中,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游人如织的西子湖边。清风拂过,他的脸上始终浮现着微微的笑意。西湖,给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思妙感;他,也用一把刻刀将西湖展示给了全世界。这位老人,就是人称"西湖陆"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6.
西出函谷关     
公元前478年,一位白发老人骑着一头青牛孤独地从鹿邑向西行进,他就是老子。身后是沦陷了的故国,楚国军队正在陈国土地上耀武扬威。脚下是危机四伏的中原大地,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即将来临。为避乱世,93岁的老人颠沛流离,这是时代的悲剧。但因此而留下5000言《道德经》,却是接受老子思想遗产的后人  相似文献   

17.
歪斜的视线     
每天在上下班的路上,我都会在同一地点看见一位乞讨的老人。当心情不错又有零钱的时候,我就会往他那破得不能再破的帽子里扔几个硬币,然后便得意洋洋地离开。那天天色已经很晚了,远远地看见那个老人。心想,"他也在加班?很有敬业精神嘛!"不过等我办完事情重新经过那条路的时候,老人却不见了。我正在纳闷,却突然发现他正接过从中餐馆叫外卖送过来的糖醋肉段,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吃着。我顿时张口结舌,乞讨的人竟然也叫外卖送糖醋肉段来?忽然觉得这么长时间给他的钱真是可惜了。从那天以后,我开始用轻蔑的目光看那个老人,甚至连十块钱的硬币也不给他。换句话说,老人己失去了我对他的怜悯和关心。几个月后的一天,下着雨,我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交流》2006,(1):10
巴金称“杭州是我的第二个家”。自1930年首次抵杭,他一生中到杭州开会、休憩不下30次。他住杭州,写杭州,对杭州倾注了无限爱心与深情,西湖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将永远铭记这位不朽的世纪老人。为让读者体验一颗与西湖同在的世纪老人的良心,巴老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先生,将其为巴老在杭州时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挑选出来,供本刊首次发表。Ba Jin called Hangzhou his second hometownfor a reason.The writer fell in love with the lakein his first visit to Hangzhou in1930.Duringhis lifetime,he traveled to the West Lake moretha…  相似文献   

19.
杨凌昆虫博物馆大厅矗立着一座庄严的青铜雕像,一位老人从早到晚,每天都从这座雕像下走过。老人与雕像共享一个名字——周尧。这样的殊荣在中国并不多见。周尧教授1912年出生于浙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帮父母上山打柴的他爱上大自然的一切,  相似文献   

20.
去年年底,我听说了一个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最近我又听说了一个99岁的老人的生活。比较两位老人的命运,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关于102岁高龄老人的遭遇,是她的大孙子讲给我听的。她是个农民,一直到70多岁也下地干活,90多岁了,她还一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直到最近一两年她才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作为一个农民,她当然没有退休金,晚年就完全要靠儿子赡养。据她的大孙子说,她先是靠大儿子生活,日子还过得去。后来,她到小儿子家生活,日子就艰难了。特别是最后一两年,她竟然一日三餐都吃不全,更说不上什么有营养的。有时大孙子送一点好吃的去,但没有时间喂她,让他的叔叔喂.可后来一了解,他的小叔叔竟没有喂老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