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较为明显,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还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就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强调,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教授,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故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当下高中历史教师的主要职责。但综观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并不乐观,亟待改善与优化。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教材方面也融合了人文方面的内容。基于这个角度,高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借助校本课程和利用社会资源等途径,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养是个人所拥有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也是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的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方面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培养当代高中生的人文素养,能够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理念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恰当制定教学目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文章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王海燕 《学苑教育》2019,(14):91-91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全面型人才的培养也变得更加急切,这不仅对人才的素养、素质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也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了较大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历史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培养人文素养提供了坚强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各个方面对人文精神进行探究,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素质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理念不断普及的当前时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代教师的主要教学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组成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阶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人文精神的学科就是历史。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们就应该注重调整自身的教学观念,转移教学重点,通过历史教学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基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德生 《新疆教育》2012,(20):184-184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教科书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积极地挖掘素材,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0,(2):143-144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包含着我国五千年来许多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师可以从高中历史教学中找寻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渠道。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探析,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中是学生各方面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历史的教学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内容的讲解,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本文通过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在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高职院校历史教科书应充实人文素养的内容;二是高职院校历史教学过程应体现人文精神的实质;三是高职院校应重建人文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启蒙运动"一节是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专题的重点章节。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四种教科书,总体说来都较完整地彰显了课标的宗旨和内涵,在教材编写上是巨大创新和突破。但四种教科书在对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内容、人文主义与理性思想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的角度上都有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对教材内容和设置上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近十余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内容和直接途径,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及相互交融起着促进作用,有助于求真、求善、求美,最终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文章以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与知识观为原点,通过历史脉络回顾人文课程的发展历程,指明国内外各异的人文课程设置思路,从学科不同特征刍议大学人文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以培育人文精神为目的,而且它本身也体现出高度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走出“学科教学”的误区,恢复历史教育“人文素质养成”的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承担着引领整个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能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之下完成,民族文化是构成人文精神的历史基础.古代文学课程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历史思维和文学审美特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善于挖掘本学科中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与培养的知识和因素,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emplo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humanistic value conten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rts curriculum and whether or not this varies across old and new versions of the textbooks. Our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humanistic value conten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arts curriculum and suggest that there is as much variation across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new textbooks as there is between old and new versions of th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7.
人文素养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对于帮助技师学院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健全人格、奠定未来职业发展基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了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原则;加强经典阅读类课程、大师互动类课程、实践体验类课程及人文环境建设,实现了人文素养教育的学校内外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任,加强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人文精神培养。语感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有效途径,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责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新超越。以语感教学为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既强调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又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有效促进了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质课程是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及综合开发为宗旨的原则,确立人文素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全方位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误区,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探索构建和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思路与实践,提出了高校培育创新人才要进一步提升大学教育理念,拓展大学教育功能;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渗透人文精神培育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