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涛 《天津教育》2002,(1):40-40
微格情境杜海燕老师上了一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课题是:“小米尺告诉我……”这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有关知识后,教师设计的一节生活实践课。课上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动手量绳长,量课桌的高度、宽度、长度以及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长度。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在学生相互测量头围、胸围和身高时,教师请一组的小朋友与老师互相测量。在学生给老师量头围时,由于学生够不着老师的头,只见杜老师弯下腰,把头凑到学生手边,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进行测量。同学们抢着量,并且每人都要测量一次,把杜老师的头发摆弄得很乱。杜老师非但…  相似文献   

2.
<正>“老师,我想做心理委员!”下课了,一个男生从人群中挤了过来:“老师,我要一张挑战单。”我循着声音好奇地看过去,四目相对的那一刻,隐隐有些失望。提出请求的学生叫苑廷,是班里初露锋芒的“没正行”。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我还是把一张报名心理委员用的“挑战单”递向他。“老师你别给他,他就是缺草稿纸了……”旁边嚷嚷的学生是苑廷的朋友,也是个“爱闹鬼”。但是这句话却似乎和我想一起去了。  相似文献   

3.
只要是做过学生的人,对“家访”都不陌生,我们的学生时代,校园里就流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去我家”的顺口溜。做学生的普遍害怕、反感老师家访,因为在学生的眼中,老师的家访就意味着告状。也正是由于这个,当我自己也成了老师的时候,对“家访”工作一直讳莫如深,没做过一次“家访”。尽管学校领导多次强调要做好家访工作,不少学生家长也欢迎我去他们家里看看。  相似文献   

4.
余静蓉 《师道》2005,(4):42-42
近日看到一则故事:一天深夜,一个物理学家,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进去一看,是他的学生在做实验。物理学家问:“你晚上干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我在做实验。”又问:“白天你在于什么?”答:“我白天也在做实验。”物理学家勃然大怒:“我问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你什么时候用来思考?”  相似文献   

5.
“天气转凉,谨防感冒。大连温馨提示。”“禽流感过境,少吃鸡肉为妙。北京特别警告。”“昨天是北京美术老师的生日,我们把他打扮成了五颜六色的老妖怪,我们也成了小妖怪。”以上几句话自我和一个学生之间的短信留言。今年我承担了学校高三年级唯一的艺术班班主任工作。冬季,我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准备专业考试,都各奔东西集训去了,这期间互发短信就成了我们沟通的方式。以上几句话看似普通,却是我的最爱,因为与我交流的是一个曾经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我能享受这种沟通的快乐,归功于巧妙地运用了“教育效应”。  相似文献   

6.
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要收到几个学生的来信或来电,他们有的在北京读书,有的在福建打工,他们说虽远在异乡,但永远不会忘记有我这样一位老师,我感到由衷的欣慰。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一走出中学校门近乎忘掉了老师,而这些挨过“整”的学生对老师却念念不忘,我想这与我过去能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有关。回想起转化他们的过程,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是谁拒绝去做知心朋友?有困难找警察,连小孩都知道,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是因为警察树立了为…  相似文献   

7.
一、做学生学习兴趣的引领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喜欢学习。邱学华是我国著名的数学专家,尝试教学法的创始人。有一次来万宁作报告,我去听了他的报告。他是研究数学的,他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农村小学的老师.教六年级毕业班数学,这个班每年的数学考试都列居全县第一,县教育局把他的教学经验做推广,组织教师们去听他的课。  相似文献   

8.
2003年10月,荣获第八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的济南市燕山学校学生李小楠从北京载誉归来,一下火车就受到众多媒体的采访。他说:“我曾经去过北京七八次,但只有这一次去北京领奖最让我激动,因为这是对我摄影爱好的最大认可。我今后将再接再厉全面发展,实现做一个伟大摄影家的梦想。”李小楠没有忘记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共同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快乐。他把燕山学校的老师拉到了众多记者面前共同接受采访;对于前来迎接的同学们,李小楠更是搂住他们的肩膀和他们笑作一团。他灿烂的笑容让你感觉到这个13岁男孩的健康和朝气。李小楠走向摄影之…  相似文献   

9.
张焜 《中国德育》2005,(9):43-43
“老师.我要上厕所!”“老师,我要喝水。”“张老师。您别生气了,您原谅我吧,我下次不这样了!”他就是既聪明又淘气.既让人喜欢又让人头疼的小男孩——杜傲。  相似文献   

10.
严国仙 《江西教育》2004,(13):94-94
编辑同志:我觉得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怎么了.对老师的要求渐渐会说“不”了.似乎越来越对师长不敬。比如:一次我叫班上的同学来帮我提点东西。他竞然扭头就走了,不肯为老师做些小事。还有一次,我们学校准备参加全县中小学学生艺术节.我安排一位同学做主持人.结果她就是不去,说了三次都没有答应。这位同学成绩不错,我平时也很喜欢她,她说“不”,真让我想不到!学生时老师说“不”,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这是孔子介绍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教学的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我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甜品小段     
点名有一个刚毕业的师范老师到一所小学教一年级的新生,她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作业簿上。之后,她收回作业簿再一个一个叫名字发回去,同时借此认识学生。可是有一本,她喊了十次都没人来领……“黄肚皮!黄肚皮!……”。“怎么搞的,人跑哪去了!……”最后,作业都发了,可还是剩下那一本,“还没拿到的人举手!”这时有个个子小小的女生举了手,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黄月坡,老师……”爸爸帮我做的老师:“这作业都是你自己做的吗?”学生:“不,爸爸帮我做的。”老师:“回去对你爸爸说,星期天他也要补课…  相似文献   

13.
学生未能完成作业,就把他赶出教室,这是一种变相体罚。这样做,对教学无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害。我曾和一些同志去访问过工读学校,一位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当她给工读生们讲到“尊师爱生”时,有的学生竟自言自语地说:“我最恨,最恨,最恨……”问他“恨什么?”  相似文献   

14.
五年前,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给了我一道他当时应聘工作时的试题,学有所成的他对这道题记忆深刻、无法忘怀,希望我这个当老师的能给我现在的学生做做.我从一个老师的理解角度比较顺畅地求出了几个“解”,感觉这的确是一道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好题!于是我便开始尝试着给学生去做,并在不久后的公开课上引用了这道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某校一学生向老师反映X男生课间到校外公厕去吸烟。一上课,老师就去翻该生的书包,想从中找到学生吸烟的证据。学生拒不让翻。于是师生间发生争执,师生共同到教导处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学生留下进行严厉批评,老师乘机回到教室,翻学生的书包,终于从书包中找到了香烟。教导处根据学生守则给予该生纪律处分。某班交接值周袖章时还差四个。跟着快下课了,班主任老师说:“再找不到,我可就要搜了。”他见还没有反应,就自己先解开衣扣、翻开衣兜,“搜查”了自己,也算做了示范,然后便要求道:“大家都解开衣服,我搜!我就不信找不到。”…  相似文献   

16.
钱伟 《贵州教育》2012,(11):25-25
近一段时间,上四年级的儿子常常向我炫耀他被老师表扬的事,看他那神采飞扬的样子,比我给他买一个梦寐以求的“溜溜球”还高兴。我问儿子:“是什么事老师表扬了你?”他说一次是他帮助同学扫地,另一次是拾到5角钱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听后,我非常钦佩儿子的老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和赏识学生的做法。同时,也引起我在教育教学中对赞赏学生这一课题的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那天,我们旁听一位老师的课。当 他刚问完问题,一名学生就“刷”的举 起了小手,他笑了。但随着那位学生丢 三落四的混乱回答,笑在他的脸上慢慢 消失,没等这位学生说完,他就不客气 地说道:“难道你不懂应完全想好了才 举手回答吗?”“难道我不能先举手才 去想怎么回答吗?”学生也为老师打断 他的话而懊恼, 嘴里喃喃的说道。 “妙!”我心里不禁暗暗为学生的回答 喝彩。“完全想好才举手回答”与“先举 手才去想怎么回答”这是多么奇妙的哲 理啊! 记得前不久从报上看到一则真实的 故事,说的是1973 年…  相似文献   

18.
学习的智慧     
一个学生诚惶诚恐地来请教他的老师:“老师,请问我要怎么样做.才能够学会您所有的智慧呢?”这个学生的老师是一位深具智慧的大师.他听到学生这样的问题,笑了笑之后反问学生说:“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够学会我所有的智慧呢?”学生想了想,说:“我以为.最好老师能够一次教会我所有智慧的关键,让我能够完全了解老师您所了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广西教育》2007,(5A):7-7
王凌老师是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室的特级教师。他在市南湖二小兼课的班上有个学生,作业总是少做或是不做,老师一问起来,她就把头一低,说:“我忘记带了。”明知道她是没做,但王凌老师不当面揭穿,而是说:“明天补交吧。”上数学课的时候,他就注意观察这个学生。“我发现她上课发言,这就是闪光点啊!这就要立刻表扬!”于是在课堂上,这个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得到了王凌老师的热情赞扬:“这位同学真不错,反应快,说明你很聪明!”下课时,王凌老师走到这个学生跟前,  相似文献   

20.
不似母女     
不用问,也不好问,杜老师比自己妈妈都大!李玫心想。她是个文静谨慎的新教师,从心眼里敬重老同志,况且园长也关照她:“小李,你和杜老师配班。杜老师严于律己,各方面都值得你我学习。如今她年纪大些了。你要多做具体工作。”事情是这样的:按照惯例,园里每学期开学都是分班收费。这是一项很烦琐的工作。杜老师说:“我情况熟悉些,我来收吧。”李玫说:“我刚好乘这个机会认识认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还是我收吧。”杜老师说:“好吧,你细心些。”谁知到了傍晚,李玫与会计结账,却发觉少了300元钱,如今300元钱不能算大数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