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928年蒋介石北伐后便借口实现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开始了其长达20年之久的“训政”。蒋介石一再声称他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并标榜其“训政”是对孙中山训政思想的继承。其实,蒋介石的“训政”无论在原则上,还是在内容及目的等方面,和孙中山都截然不同。蒋介石是以个人独裁专制篡改了孙中山主权在民并还政与民的“训政”初衷。  相似文献   

2.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比以至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观”指观点看法。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指导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形成的。孙中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变化?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供讨论。一个人如何认识当时的国情,亦要看这个时期和他本人所经历的主客观条件。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并明确主张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标志着他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这段期间孙中山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说明“三大政策”并非孙中山生前提出的,而是中共对孙中山晚年思想的概括而成。作者认为:这一概括基本上反映了孙中山晚年的主张,但并不十分准确,尤其是在“联共”这项政策上。为此,本文对孙中山思想的发展作了一些剖析。然而,“三大政策”的概括是符合当时客观形势的需要,它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斗争艺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主要是针对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党人存在的畏难情绪和害怕革命的思想而提出的。孙中山在其知行观中提出的“先有事实后有言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等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哲学具有重要贡献。孙中山知行观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两种相当流行的主流观点:一日辛亥革命纯由孙中山等人发动,清朝的覆亡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的结果,即“孙中山正统观”;二日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基础是阶级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它是在民乱不已,被统治阶级再也无法忍受的状况下发作。但当我们复归历史进行具体考察时,上述观点便呈现出若干难以自解之处。  相似文献   

6.
民元时期孙中山的爱国统一观唐上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元旦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历建元,称民国元年。民元时期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草创时期,也是孙中山的爱国统一思想和建国实践最丰富、事业最辉煌的一年。他领导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民主法治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法治思想的核心和实质,“五权宪法”理沧及其实践是孙中山民主法治思想的重大创新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双重内容,即“排满”与“反帝”,且“排满”是首要的任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思想发展为“五族共和”,创立民主共和国体制。1924年,进一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伟大思想表现在多个方面。毋庸讳言,在孙中山宏大的思想体系中,经济思想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是孙中山思想的一大特点。根据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前后变化,以1894年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经济思想的演变不仅体现了孙中山由一个改良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的历程,同时也反映出孙中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孙中山前期的经济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致郑藻如书》(1890年)、《农功》(1891年前后)、《上李鸿章书》(1894年)三篇文章中。《上…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和灵魂是民生思想;并从战略高度上深刻地提出了对外开放是中国工业化的动力之源;从“战术策略”的层面,提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推动工业化,必须选择以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策略最终实现工业化战略平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周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敬德保民彝”、“敦行民”、“制礼作乐”、“尊贤礼士”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德育思想。他一生中将“敬德保民”作为教育之终极追求和核心内容,并把“敦行民”作为“敬德保民彝”教育的基本途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周公的德育思想作一梳理智综括,以期为我国的学校及社会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基治国的经济思想,继承了儒道墨法等百家思想之精华。其主导为遏制“人盗”,行之为“天地之盗”。其内涵是施以仁心,行以仁政;理民养民,不使民困;去奢尚俭,澄心省事;勿忘小民.不争民利;轻徭薄赋,取之有度;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相似文献   

13.
“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主权在民”的真实实现有赖于人民共同普遍直接参与的民主程序的推行,孙中山提出了“直接民权”的理念。“权能区分”鲜明地体现了孙中山“主权在民”这一民权主义基本原则,“地方自治”则是实现“主权在民”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又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是一个古今中外相糅合的矛盾体系.孙中山的历史观,内容包括“以心为本”、“以民生为重心”、“以民为主”等几方面,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体系.这种矛盾性体现着中国思想史上社会历史观的变革,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尽管孙中山没有最终测这种转变,但由此可见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确立,毕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在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中,“革命程序论”反映了孙中山未能从社会制度上去洞察人民“民主”之智难开的原因,其“训政”的思想构成了统治者拒绝向“宪政”过渡的理论依据;“权能区分论”展示了孙中山对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能力的低估,但却蕴含着民主集中制的光辉思想;“五权宪法”论反映了孙中山超越欧美“三权分立”政体的初衷,但他的“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的设置以及监察权从立法院中独立,而置于大总统领导之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说明了“五权宪法”非但不能起到超越“三权分立”政体的功能,反之尚不及欧美政体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可以归结为“重民”、“养民”的传统思路,不仅是这一概念的由来,还因为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关心国事民疾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性情是民生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更因为民生主义本质上是孙用中国的大同思想过滤各种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作为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民生主义的宗旨就是平等,这使我们看到无论是平均地权还是节制资本均出于孙对垄断的疑惧怕与防范以及对平等的向往,而在各种社会主义中他之所以选择了国家社会主义,其理由仍然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抑制私人势力的膨胀,在他看来私人经济的扩张必是贫富不均的渊获,而这是与他设想的目标背道而驰的。社会主义对孙中山的吸引力也基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设计的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制度对分配平等、生产资料及生产管理的社会化的几乎相同的要求,这正好暗合了他的大同平等情怀,暗合了几代知识分子实现“佛氏涅磐、孔氏太平、耶氏天国”的终极性真诚幻想。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所要建设的新中国,是以中华为国号的民族、民权的“共和民国”。社会经济发展上与欧美各国“从同”,又进行某种“超越”,使中国成为“实业发达,民生畅遂”的社会国家。在文化上“融贯”“中西”,作成“注重道德”、“文明、进步”、“调和、互助”、“爱好和平”、“学问立国”的文化中国。孙中山建设新中国思想是和平发展兴中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土地思想是中国的优秀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土地政策时,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从其内容上和农民问题上论述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继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孙中山在经济上追求共同富裕,即创造“多数人的富”;二、在政治上,孙中山追求“全民政治”,主张“以俄为师”、“人民独裁”;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是资产阶级代表,但在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的思想不断进步,跨越了资产阶级的局限,以“合乎人群之需要”作为人生追求;四、孙中山将共产主义作为其民生主义的理想,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一样,几经摸索,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哲学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性的突出特点,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没有忽视教育鼓动革命的重要作用,把教育看作中国革命的一个条件,也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他认为一切“知”都来源于“行”,知识的获得在于由浅而深,日积月累,强调青年人应该立大志和明确学习目的;普及教育和平等教育观也是孙中山教育主张的重要内容,他把人人都有受教育之机会作为革命的理想之一;他认为人才是成大事的基础,强调在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要做到:养以备用,用有所养,人尽其才。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