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北朝散文,尤其是山水散文的发展和成就不容忽视。在文学领域中,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渐趋增多。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三书"和南朝梁吴均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散文,分别代表了北朝和南朝的山水散文的发展成就。南北朝散文在文字运用上、表现手法上以及造语和修辞上都有着共同之处。南北方的散文在互相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渐趋同,为山水散文的发展和勃兴积累了可资借鉴的丰厚财富。  相似文献   

2.
山水清音南北殊调——论《水经注》与南朝山水文之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经注》为代表的北朝散文中的山水描写和以南朝梁吴均“三书”等为代表的南朝山水散文作品,分别代表了北朝和南朝山水散文的发展成就。但二者在观察点的选择和材料的组织方式上,以及山水描写的表现手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不同。这些差异或不同的产生,与二者对前代文学继承的侧重点不同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不断变革反映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史可划分为解放前(1903年-1949年)、解放初至“文革”前(1950年-1965年)和改革开放初至今(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解放前又可分为清末(1903年-1911年)、民国(1912年-1949年)以及时间上与民国并行的老解放区(1927年-1949年)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各有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创作于1925年1月24日,那天恰是农历正月初一。文章最初发表在1925年2月2日出版的第十二期《雨丝》周刊上,1927年编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自1928年入选上海新国民图书社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第二册),至1949年,先后11次入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5.
商洛,这块镶嵌在大秦岭中的神奇土地,堪称艺术沃土、文学富矿、作家摇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这里涌现了贾平凹、方英文等一批熠熠生辉的文坛新星;近几年,更多的作家从这里奋飞。学者型散文家、才子刘炜评正是其中之一。他的《半通斋散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计32万字)出版以来,业内外人士皆赞誉有加,争相一睹为快,大有洛阳纸贵之势。本期选发部分著名学者、评论家(包括作者本人)关于《半通斋散文选》的一组研究文章,共6篇,篇篇有分量、有见地,供大家学习和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6.
南朝的《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刘宋元嘉二年石刻画像内容〔日〕吉村怜著贺小萍译(一)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许多石佛像,为研究南朝美术提供了宝贵资料,尤其是刘宋元嘉二年(425年)的石刻画像,因其有南朝最早的纪年而特别引人瞩目。图版6是刊登在《成都万佛寺...  相似文献   

7.
散文发展的现状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热”。进入90年代后,散文热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几年来,作者、读者与出版者各个方面共同创造了建国以来最为广泛、颇为兴盛的散文市场。 建国后的17年,我国散文曾出现过两个高潮期、一个“散文年”:50年代前期(1949年—1956年),以抗美援朝为题材和以迅速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散文取得重大成就,散文体裁主要是通讯报告。抗美援朝题材散文,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过,认  相似文献   

8.
北朝散文与南朝散文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总体特征。概括说来,有两个方面:第一,质朴刚健的艺术风格;第二,以政治功利为中心的实用性。这两大特征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山水散文略论--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小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经注》和以南朝山水书札为代表的南北朝山水散文。作为山水散文发展之初的重要作品,在山水审美观念、山水审美情趣、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与前代山水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都决定了它们在山水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27年(1949-1976)的散文发展是不平衡的。抒必散文走过了一条从寂寞以复兴到繁荣再到的发展之路。虽然它以杨朔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政论抒情散文、吴伯萧的加快性散文,以及秦牧的散文、碧野等的游记散文等各具风采的散文个性造就了绚丽多姿的散文印象,但在这绚丽这中又潜隐内在危机,并导至最终的困境。报告文学在建国初是繁盛的,但这种繁盛是以对报告文学自身个性的漠视为代价的。而杂文更只能在迂回曲折中发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骈文发展史上的繁荣时代,近百年对于清代骈文研究主要是在民国时期和1980年以后。主要研究方面有:对典型的骈文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描绘;对以骈散融合为主的骈文理论的剖析;对清代骈文的整体评价及其发展阶段的分期;对清代骈文繁荣的学术、历史及文学自身发展趋势等原因的分析。由于文体自身的特点和政治历史等原因,清代骈文研究整体上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骈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骈兴盛既是清代的政治环境和化环境的原因所致,也是清代学术化的氛围——重实证的乾嘉考据学派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清人打通骈散的骈观念和对骈偶的爱好有关,更是骈散的消长轮回学发展大势之必然。清代骈艺术的时代特点表现在:句式的丰富;语言的纯净;骈散的汇融;风格的平和。清代骈在学史上的地位表现在:它是骈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骈理论最自觉的时期、骈风格最纯熟的时期、骈散交融最和谐的时期。清代骈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作家个案研究尚未展开;骈作品研究尚未铺开;骈理论研究缺乏关注,但清代骈的化史层面的研究潜力广阔。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来,中国散文通史有16部,中国散文通论有7部。分体散文史中.赋史赋论7部,传记史论8部.寓言史3部,骈文史论4部,山水游记研究4部.杂文史2部,尺牍史、日记史、散文美学史、文章学史各一部。断代散文研究中,有关先秦13部.汉代散文3部,汉赋9部。六朝散文3部,六朝赋3部。唐宋共18部.其中合论唐宋古文及八大家者11部。明8部,清代近代12部,其中桐城派9部。  相似文献   

14.
在骈散文均开始兴盛且相互对立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清初骈散合一思想较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骈文存在的合理性辩护;二是骈散相间,在文章创作中骈句与散句交替使用;三是从更高的层面来统摄骈文与散文,淡化二者形式上的区别.尽管清初骈散合一思想仍表现出骈文对散文的攀附,但为骈文在乾嘉时期的全面复兴做了理论上的支撑,也为乾嘉时期骈散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代词人曹尔堪是明末清初词坛的重要人物,其前期词代表了明末词坛的主要倾向,后期则引导了清初词风的重大转型。文章试就其前后期词作不同风格的研究,说明明末清初词风的整体转变及走向。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17.
李绂是清康雍时期一位重要的理学家,在程朱理学盛行之际,他专治陆王之学,学术上独树一帜。不仅如此,李绂的古文思想也与众不同,既不像其他理学家那样重道轻文,他注意到了古文本身的独特性,也不像其他古文家那样以义统法,而是着重寻绎古文创作的文法经验。李绂的《秋山论文》及其文集《穆堂初稿》、《穆堂别稿》等,都充分展现了李绂独具特色的古文思想。文章通过对李绂《与方灵皋论所评欧文书》的解读,来探讨李绂的古文思想及其在清代散文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易瑛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02-104
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的出现与文化转型期的到来密切相关。理性散文与通俗散文并存,形成了雅俗合流的创作格局,共同促成了当代散文创作的繁荣与苍白。  相似文献   

19.
论散文结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主体的解放和散艺术空间的拓展,散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单一形式结构演化为情绪结构、意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本结合90年代的散创作对这几种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探讨了散的显在结构和潜在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散文创作领域,汪曾祺和贾平凹的散文呈现出相近的皈依传统的古典倾向,恢复了散文表现个人趣味的关学品格。在对趣味的讲求中,除尚雅倾向外,两人的散文还难能可贵地表现出一种"还俗"的姿态,在对民间"俗趣"的摹写中,实现了平民与文人之间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是明清小品及"五四"散文的影响、雅化的社会生活与文学传统的"断裂"、新的世俗化要求的出现等原因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