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上半年,A股经历了IPO提速、雄安概念股横空出世、美国加息以及纳入MSCI等事件后终于迎来了收官. 在全球股市欣欣向荣,不断新高的背景下,上半年A股表现两极分化明显.截至2017年6月29日收盘,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中小板指,分别上涨2.72%、3.29%和7.22%;但创业板指数下跌7.57%.  相似文献   

2.
关键词     
关键词:MSCI,MSCI宣布了8月份季度指数评审结果:其中,MSCI中国A股指数本次新增京沪高铁、邮储银行、卓胜微3只A股标的,无剔除标的。此次调整结果将于2020年8月31日收盘后生效;MSCI中国A股在岸指数增加成份股7只,分别是浙商银行、英科医疗、沪硅产业、百润股份、中芯国际、王府井、金达威;剔除2只标的,分别是神州高铁、瑞康医药。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今年MSCI再度扩大纳入A股的概率较低,因此全年北向资金可能仍会维持较为波动的态势,但中长期而言,持续净流入的态势并不太可能逆转。  相似文献   

3.
近期,MSCI在官网上公布A股市场纳入全球新兴市场指数的新提案,启动新一轮的市场征询,这是A股市场自2013年以来第四次中击MSCI指数,随着市场愈发规范和完善,201 7年MSCl仿佛已经近在咫尺.扩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引入海外机构投资者,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抓手,MSCl信号意义较大,在人民币加入SDR,深港通沪港通存量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加入MSCl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本周大盘仍然围绕2000点进行保卫战,银行股的不作为使得大盘很难有一个像样反弹。目前16只上市银行股中已有12只处于破净状态,显示出整个板块低迷的人气。目前,创业板指数离前期新高仅一步之遥,再创新高无悬念。在这一格局下,投资者应该对中小盘股票投入更多的精力,至于大盘蓝筹股,目前能够看到的投资机  相似文献   

5.
MSCI新增标的名单出炉全球知名指数公司MSCI宣布了季度审核变更结果。其中,MSCI中国指数的调整往往吸引大量海外被动资金,出入名单最惹人注目。在本次调整中,MSCI中国指数新纳入10只中国股票,剔除4只。在新纳入名单中,市值最大的前三只分别是格力电器、三峡能源、天合光能。另一涉及A股的指数——MSCI中国A股在岸指数增加成份股4只,剔除3只标的。  相似文献   

6.
本期股市动态30指数收于1019点,与上期基本持平,同期上证综指上涨0.77,创业板指数下跌0.02%.成分股中,深圳机场上涨3.34%,领跑所有个股,而旅游板块的中青旅与中国国旅下跌幅度较大. 美的集团:年初以来,家电板块多次领涨市场,美的集团也创下历史新高.分析内在原因,在一个震荡市的行情之下,成交量低迷,风险偏好下降,真实的盈利是市场关注的核心,加之沪港通、深港通北上资金对优质消费股的偏爱,不难理解美的集团股价的强势上涨.在当前的节点,建议仍然继续持有美的,从趋势和基本面上来说,没有看到股价掉头急转直下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经历三度闯关及连串改革后,A股终于成功入摩.MSCI宣布将222只大市值股份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初步约占指数比重0.7%.有市场分析指出,MSCI首阶段纳入A股自由流通市值5%,此举预计只会带动约27亿美元被动基金的资金流入A股,相当年初至今日均交易量的4%及少于全年日均成交量的1%.不过,在全面纳入后,被动资金流入量将增加,而主动基金也会随着成交量上升而流入A股.A股入摩消息并未刺激大市显著上升,恒指续在25500至26100点水平整固待变.轮证资金流方面,截至周四的过去5个交易日,累计有逾350万港元流出恒指认购证及牛证;同期有逾6400万港元流入恒指认沽证及熊证.  相似文献   

8.
6月21日,明晟公司宣布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A股的国际化再下一城.自沪港通、深港通以来,A股逐步走向国际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不断深化,截至2017年6月22日,通过沪股通、深股通流入A股的北上资金达2386亿元,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则高达5327亿元.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再次提速。刚结束的博鳌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表主旨演讲,传闻已久的沪港通政策正式出台。而稍后6月份,市场也将静候MSCI决定是否将A股部分(现在讨论的权重为5%)纳入其指数体系中。我们认为沪港通6个月后正式实施,及若MSCI最终决议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应会引来海外资金被动(MSCI指数)和部分主动(沪港通)配置A股,促使A股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0.
在港股通持股最多的30只股份中,有超过一半都是AH同时上市的公司,AH股的价差一直在影响港股通的资金流.很明显地,最近有不少资金流入中资保险股和小型银行股,并驱动了其股价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统计期内(6月15日至6月21日)A股市场震荡走高,统计区间前期的犹豫不前,随着A股纳入MSCI时间的临近和周三的确认而发生转变,沪深300再次表现亮眼,而MSCI的到来,估值逻辑的国际接轨,A股市场的分化或继续加剧.资金方面,各地银行拆借利率保持稳定,央行未续作MLF,但在16日逆回购净投放2500亿,紧平衡成常态.  相似文献   

12.
上周五,A股市场表现出戏剧性的一面,在银行股的快速拉升下,一度下跌60点的上证指数迅速翻红,并最终上涨52.61点,逼近前期高点。本周一券商的策略报告几乎清一色的判断A股市场将出现风格转换,市场的热点将从小盘股、题材股切换到大盘蓝筹股。例如,国金证券认为,明年初经济将进一步回升,同时通  相似文献   

13.
总结港股过去5个交易日,恒指整体维持上中格局.美国三大指数同创历史新高,带动投资者积极入市气氛,大市似乎没有受到8日成交下跌影响,港股在9日开始不久已升穿29000点,并在内银股、保险股以及科网股三大权重板块共同发力,带动恒指全日上升228点,收报29136点.这也是自2007年12月以后,港股首次在29000点以上收盘.  相似文献   

14.
自9月份以来,A股券商板块就陷入持续下跌两个月的泥潭.wind数据显示,截止11月6日,券商板块已累计下跌9.34%,同期上证指数上涨0.81%,而同为金融行业三驾马车之一的保险、银行板块则分别上涨12.73%、下跌3.25%.从年涨幅的角度来看,券商股也一直拖后腿,截止6日收盘,累计下跌3.52%,与保险板块上涨72.25%、银行板块上涨13.16%仿若天渊之别,也大幅落后于同期大盘走势(年涨幅9.17%). 俗话说,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经过将近一年的沉淀、蓄势,券商股能否迎来反弹补涨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本周内,我们看到了市场的一些积极因素开始出现,主要是MSCI概念,如上海机场、海天味业、云南白药、青岛啤酒、康关药业、同仁堂等具备着天然“护城河”的超级品牌企业。因为5月份MSCI将会公布A股入摩名单,而在6月份将会至少有上千亿外资进场建仓A股,在此积极利好的消息影响下,A股的部分机构资金已经开始提前行动起来了,去布局这些相关概念个股。  相似文献   

16.
远离消费股     
市场普遍认为目前处于结构性牛市(以蓝筹股补涨为主),实际上笔者的观点是,市场仍处于熊市中后期或者震荡市.过去几年积累下的高泡沫资产并没有充分消化,反而因为白马股和消费股的大幅上涨而使得泡沫化更为严重.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医药、白酒股和银行股的不断上涨,多数股票估值早已超过牛市5200点的市盈率,日常消费指数已经到了34倍市盈率,接近5120点牛市水平,有些医药龙头高达60倍市盈率,却仍然挡不住资金蜂拥而至.这些美其名曰为“避险”需求或者“防御型”需求的资金,在熊市氛围下,采取的仍然是抱团取暖的策略,在2015年股灾之后,这些消费股的估值确实有吸引力,当时人弃我取的策略也非常正确,但过去两年股价的不断上涨,使得这些股票的投资性价比其实已经大幅降低,更何况消费股的业绩并不如市场预期的那么高,有些消费股业绩甚至出现下滑.所以,在市场蜂拥而至的强劲拉升某些股票的时候,我们切记要确保以保本为原则的逆向思维,避免去到人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涨价概念成为近期资本市场最火的题材.石墨电极价格的持续上涨,催生了方大炭素短期股价暴涨两倍的大牛股;稀土价格的显著上涨,也使得盛和资源股价创出历史新高. 事实上,维生素价格的上涨,也使得相关公司股价表现优异.只不过目前市场目光聚焦的依然还是周期股,因此该板块市场关注度不高.  相似文献   

18.
1、不是掩护出货。现在市场很热,出货很容易,不需要掩护。况且,券商股的上涨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同,银行股上涨也慢慢被市场接受,用金融股通过温水煮青蛙式的在上涨中出货,才具有欺骗性。  相似文献   

19.
沪深市场在清明节后突飞猛进,在雄安新区板块的带动下,一鼓作气,将前期的失地悉数收复,其中沪指更是突破了近期的新高,成交额都有效放大,技术指标开始趋向强势.而市场心态反而不踏实,观望气氛时而有之,市场就是在犹豫中前行,笔者前期一再强调,只要沪指站稳60日均线,趋势就是向上,即便有反复,震荡上行依然是主基调.笔者预期4月份将是暖四月行情:3月末的流动性风险已经释放,次新股标杆股风险已释放,而后期MSCI仍值得期待,成交额放大确认上行情延续.  相似文献   

20.
正春节后市场呈现开门红——沪指数重新站上2100点后,强势上行,截止收盘八百多只股票上涨。而创业板指数节后更是创下新高。对于上证指数春季的良好表现,黎仕禹认为2014年A股市场会有局部性的结构化行情,但是难以出现牛市。行情是否会止于"两会"?投资者又该如何调整布局呢?我们听听本栏三位高手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