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垂直”是苏科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最后一课.本节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在数学中复杂的图形都是由简单图形组成的,有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性质等,都是研究比较复杂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备基础.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本文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课前慎思《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的小学数学名师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因此,有关这一内容的课例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4.
面积的认识是一节典型的几何初步知识概念课,纵观教材的编排,学生已经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周长,积累图形平移、旋转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构起"周长"是"线的长短"、"面积"是"面的大小"的概念表象。  相似文献   

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教学大纲中对角的认识的第一阶段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第二阶段进一步认识角、建立角的概念打基础,为今后学习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作铺垫。根据对教材分析,我拟定不方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来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茫林;初步学会用面R从结出的点画角和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是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意。理解“角的大小决定于角两边张丹的大小,写…  相似文献   

6.
演示·探索·类比——“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三环节石家庄热电厂学校耿建旭“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几何课的一个转折点,它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发展,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长方体是最基本的形体,通过认识长方体,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任务是把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集中整理复习,让学生掌握各种平面图形及其性质,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掌握各种图形的直观形象,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比较、分类、抽象、概括能力,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学生情况学生对小学阶段的平面图形还是比较熟悉,即使不复习,他们也能够说出点“道道”来,但学生对  相似文献   

8.
一、课前活动生:老师,还有蝴蝶也是对称的!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唱首歌还是生:还有蜻蜓!表演一个节目呢?[点评:物体的对称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一个知生:我们来表演一个节目吧!识铺垫。因此,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考虑到三年级师:那好啊,请上来!这一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用他们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生模仿“千手观音”的造型)引出,促使他们投入热情去探究物体的对称性]师:同学们,美吗?三、认识对称图形生:美。师:这些对称的物体,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师:真棒,给他们掌声!样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片)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  相似文献   

9.
张洪江老师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比较成功地体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方向。《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深入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学生认识立体图形要比认识平面图形困难得多,张洪江老师是怎样上好这节课的呢?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背景“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5页的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以实物为研究素材,试图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交流收获”来组织教学活动。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一管之见。二、案例1.问题情境。师:上一节课,同学们认识了圆柱体,谁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锥体实例呢?生:抽油烟机烟筒帽是圆锥形的…  相似文献   

11.
<正>课前思考:“三角形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为学生系统认识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实际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据教材的编排结构“照本宣科”,而应坚守“学生立场”,站在学生的角度,微调教材编排顺序,适度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认识分数”是小学阶段认识分数的开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来表示。这里的“结合具体情境”既是教学时需要把握的目标.也指明了学生认识分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堂“做”数学的课。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操作和观察来“做”数学。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嘶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数学教材以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为序的编排体例,按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顺序来组织教材。在此之前,该教材已经安排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三维立体图形的认识,本节课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是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正>【课例背景】“认识图形”属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认识图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通过课前随机访谈,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够进行简单辨认,但是对“形”与“体”认识不清,因此本课难点在于让学生感知“面从体出”。通过研读课标,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七册第五单元第6节“实际测量”中的“在地面上测量距离”。教材简析“实际测量”这部分内容是教材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里面的一节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知识以及一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来教学的。实际测量中包括:在地面上测量距离,步测和目测三方面内容。该文的教学设计只涉及“在地面上测量距离”这一方面。这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卷尺、测绳和标杆等测量工具;理解两点(两地)间距离的含义;能利用卷尺或测绳测量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能利…  相似文献   

18.
<正>课前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作为单元开启课和关键课,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可以从学科逻辑和学生立场两方面来考虑。从学科逻辑来看,小学阶段图形认识的教学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个层次递进展开(如下图)。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立体图形体会到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做准备。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课的重点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难点是能从立体图形体会到这几种平面图形。  相似文献   

2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认识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教材安排了很多动手操作活动。这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平面图形,并积累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